令人惊讶的权谋术:浅析武则天统治下的告密之风

  武则天废唐立周后,她“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李唐最初的施政风格渐渐发生了改变,政治环境开始紧绷。

  

  太宗、高宗两代皇帝基本上是以宽仁慎刑的风格执政的,史书对此称赞:“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为了使这一施政格调延续下去,高宗初年,皇帝便令长孙无忌等人编写了《永徽律》、《律疏》两部法律,后人将其合称为《唐律疏议》,而到武则天时,这两部法律早已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告密制度。

  01.告密制度的缘起

  早从秦推行“什伍连坐之法”起,告密就成为了朝廷治理天下的重要途径,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普通百姓大致以十五户为基本单位,相互间进行监督,如果有人触犯了国家刑律,不告奸的直接受腰斩之刑,告奸的则受到重赏。

  

  在严酷刑罚的作用下,普通百姓之间的告密渐渐发展起来,但此时,有官职和爵位的人是不被编入什伍系统中的,他们独立于“什伍连坐之法”外,那时的告密并不是为了让皇帝监视百官,而是为了使地方行政机构更好地管理百姓,到了武则天时期,告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高宗李治去世不久,武则天便“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李显直接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帝。为了给自己称帝扫清障碍,武则天提拔了一批新人充实各重要部门,她封“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而原来李唐的重臣被安排在了虚职上,他们饱受打压排挤,一股不满情绪在朝廷上空笼罩着。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武则天的举动越来越大胆,政治手腕也越来越强硬,她“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通过废黜皇帝树立起了至高无上的的威严。

  面对江山将被取代的危机,李唐一脉是不可能善罢干休的,李勣之孙徐敬业“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武则天迎来了第一个反叛者,很快便将其平定。尽管徐敬业已被消灭,可武则天深知:徐敬业并不是唯一的存在,想反叛她的人还有很多,为了及时掌握李唐遗臣遗老的信息,从而将反叛扼杀于摇篮,同时也为了解百姓疾苦、更好地治理天下,一项新的制度渐渐在武则天手底下出现了。

  

  根据《旧唐书·本纪·卷六》记载,垂拱元年三月,武则天“置匭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这里的“匭”其实是一种铜器,类似于小匣子。

  又据《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有能告朕以养人及劝农之事者,可投书于青匦,名之曰延恩匦;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者,可投书于丹匦,名之曰招谏匦;有欲自陈屈抑者,可投书于素匦,名之曰申冤匦;有能告朕以谋智者,可投书于元匦,名之曰通元匦。”

  铜匦主要有四种:延恩匦、招谏匦、伸冤匦、通元匦,它们分别承担养民劝农、评判朝政、申诉冤屈、建言献策四种功能,同时还专设正谏大夫、补阙、拾遗三人共同在朝堂前主管铜匦之事,他们主要负责把投进去的书信递呈给武则天。

  

  通过铜匦,武则天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个小小的信箱并没有彻底满足她的需要,出了设立铜匦之外,武则天还大开告密之门,并出台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武则天下诏“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

  凡是遇到告密的人,大臣不可以过问,远路的人要在驿站提供马匹,按照五品官的标准进行伙食供应,以此保证这些告密者提供的信息能够直达天听。

  在铜匦制和告密制的双重作用下,一场盛大的告密之风渐渐出现了。

  02.告密之风的盛行

  为了让普通百姓敢于告密揭发,武则天建立了一套制度,她对告密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

  

  只要有人能提供重要消息,武则天都会亲自召见,朝廷也会给他们安排食宿的地方,如果消息符合事实,提供消息的人就会被破格擢升为官,即使不符合事实,也不会受到怪罪。一时“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即便是平凡的农夫、樵人的告密也得到被武则天的倾听。

  一场浩大的告密之风在武则天的推动下渐渐发展起来,“四方告密者蜂起”,很多人抱着升官发财的梦想,纷纷赶往神都提供重要信息,面对蜂拥而来的人群,沿途驿站一度疲于应付、甚至出现透支的情况,朝廷为此多次增加物资供应,国家在招待告密者方面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当大批告密者涌向神都后,武则天直接召见了他们,每天从早晨起,武则天都会坐在大殿上等待前来告密的人,尽管有些消息是捕风捉影,但武则天依然耐心地听着。

  根据相关史料统计,武则天亲自召见的告密者将近一万人,明朝孙承恩在《文卷集·卷三十八》中对武则天评价道:“力乘阳刚,才济阴慝。运用四海,驱使百辟”,告密之风的发展让武则天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她乐此不疲。

  

  随着告密之风的盛行,许多至关重要的消息渐渐浮出了水面,百官阴暗的一面渐渐暴露在了武则天的面前,为了整肃和惩罚,武则天擢用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他们有个统一的称谓——酷吏。

  酷吏们精通律法、擅长刑讯,来俊臣更是组织一帮人马编撰出了一本名叫《罗织经》的书,里面详细描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刑罚以供酷吏们审判犯人时使用,其中有“喘不得”、“失魂胆”等,让受审的犯人“皆战栗流汗”,《资治通鉴·卷二〇三》描述道:“中外谓此数人,甚于虎狼!”这些让人听着都不寒而栗的刑罚大大增强了武则天对群臣的震慑力,一拨又一拨阻碍她登基称帝的政敌在严酷的刑罚中丧命。

  

  03.告密之风的影响

  告密之风的盛行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导致了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告密之风为武则天治理江山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铜匦”的存在,武则天“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她能够清楚地掌握普通百姓的疾苦,也能够清楚的知道地方官吏的为政情况,许多犯罪有过失的官员纷纷被百姓通过铜匦和告密制度进行揭发,贪官污吏们也渐渐收敛了自己的不法行为。

  

  唐初沿袭隋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到了武则天时代,御史台被改称为肃政台,官员配置名额得到了增加。

  武则天还将肃政台进一步细分为左右两个部门,史书描述为“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左肃政台主要负责纠察中央百官和军队兵将,右肃政台则负责监督地方州县官员,左右肃政台还要相互监察、纠正,他们对对方官吏有弹劾之权。在告密之风的作用下,肃政台的监察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武则天随时可以掌握中央以及地方官员的行为动向。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统治时期有“贞观遗风”,想必这和告密之风的监督作用是有联系的。

  

  第二,告密之风助推了武则天称帝。武则天的称帝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自唐高宗去世以后,她便多次打“擦边球”,以此试探大臣们的反应,公元684年九月,武则天授意她的侄子武承嗣上表为武氏列祖列宗修建七庙,按照古代礼制,只有皇帝的祖宗才能供奉在七庙之中,武则天此举的用意不言自明。

  武承嗣的上表遭到了部分元老重臣的反对,宰相裴炎更是尖锐地指出:“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他认为武则天只能够以太后的身份母临天下,修七庙是不适当的行为,接着又以严肃的口吻反问武则天:“独不见吕后之败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武则天不好与裴炎直接起冲突,只有作罢,裴炎成了她实现称帝的巨大阻碍。

  

  在二人矛盾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裴炎主张武则天还政,并准备聚集军事力量谋反,在告密制度的作用下,武则天很快便得知了消息,裴炎尚未动手便被斩于洛阳。

  在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前,韩王李元嘉、越王李贞二位亲王联手成立反武联盟,他们意图联系在各州担任刺史的其他亲王,聚集武装力量向神都进攻,然而同样是在告密之风的影响下,二人的计划尚未开始实施便被武则天得知,她做好了提前的布置,越王李贞兵败而死,韩王李元嘉直接被杀。

  在扫除一个又一个障碍后,武则天于689年正月初一着天子衮冕祭祀,次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基称帝,改李唐为武周,我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就此诞生!

  

  第三,告密之风制造出了大量冤案。南宋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一书中对武则天评价道:“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在告密之风盛行的时代,武则天的打击面过宽,出现了大量冤案。

  有个名叫周兴的官员,他在年少时期学习过法律,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周兴早在当县令时因为能力出众便曾受到过唐高宗李治的专门召见,李治当场就表示自己想要拔擢周兴入京做官,可有人直接谏言周兴不是科举出身,不宜当太大的官,李治只好作罢。

  周兴见此情形,内心甚为沮丧,此时进士及第出身的魏玄同直接说了句“周明府可去矣”,竟然有正统读书出身的人直接当着皇帝的面让自己走开,周兴感觉自己不仅失掉了难得一遇的晋升机会,而且还失去了面子。

  

  告密之风的盛行让周兴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决心置昔日的仇人魏玄同于死地,他向武则天诬告了魏玄同,说魏玄同曾讲过“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这样的忤逆之言,一个女人最忌惮别人说自己老了。

  武则天也不例外,她听完周兴的告密后勃然大怒,不久便颁布刺死魏玄同的诏令,别人劝魏玄同也去告密,身为饱学之士的魏玄同只得叹息:“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做告密之人邪?”,最后含冤赴死。

  

  韩、鲁诸王被人告密谋反,武则天将相关人员一一逮捕并让周兴审问。周兴揣测不管有没有谋反事实,武则天都想杀了他们,于是周兴在尚未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动用酷刑逼迫二王自尽。二王死后,周兴洋洋自得,他向别人分析道:“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绝之后,咸悉无言”,他的做法其实就是杀人灭口、死无对证,从而达到迎合武则天铲除李唐亲王的目的。

  总而言之,有些告密信息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酷吏们并不辨别,他们逮着人便严刑拷问,最后屈打成招,很多大臣、亲王含冤入狱、愤愤而死,李唐时期制定的法律如一纸空文。朝野上下一度出现“人皆重足屏息”的高压环境,幸存的大臣和亲王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没有大事都闭门谢客,一见到武则天就会胆战心惊,一个恐怖的时代悄然降临。当武则天的皇位坐稳以后,她便以各种理由将酷吏们一一铲除,原本沸腾的告密之风也渐渐冷却下来了。

  参考文献:《新唐书》 《旧唐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史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