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曾被当作烂片,看懂后,发现它是绝对经典

  影帝梁朝伟这些年电影新作愈来愈少,对于他的影迷来说可谓有些失望,从《英雄本色》到《无间道》系列,梁朝伟几乎每一个银幕形象都被奉为经典。2016年的贺岁档,梁朝伟主演的《摆渡人》正式上映,电影虽然有众多明星加盟,但是票房和口碑却不约而同的“扑街”了。可以说,那年春天,《摆渡人》是被骂得最惨的电影,没有之一,梁朝伟更是因为这部影片,被不少观众质疑,影帝都是越老越“妖”,他是越老越“捞”。

  《摆渡人》真的如此不堪吗?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看未必。

  很多观众觉得影片故事夸张,剧情混乱,主题不明,但是细细看来我们会发现,该影片就是一种夸张艺术的表达,因为有些镜头它根本不可能存在现实里,例如何木子那杯酒,管春吃饼,酒吧街打架,小玉的酒量等,都是脱离现实的东西。可以说,能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都懂这些夸张,自然导演也懂。既然导演把这些剧情表现出来,我想,他所表达的,并不是这些夸张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隐喻。

  隐喻。

  先说主角剧情,很多人觉得混乱,其实是看的角度不同,不妨我们先来剖析剧情。

  影片的主线毋庸置疑是梁朝伟饰演的陈末,酒吧老板,金牌摆渡人,专门帮别人渡过伤心期,让他们重新面对生活。在一连串的旁白和夸张的幽默表现后,交代了陈末为情所伤,至今无法痊愈,他做摆渡人的原因,似乎是为了帮助那些跟他一样的人。小玉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小玉需要被摆渡,而摆渡小玉的办法就是让小玉去摆渡别人。

  于是,陈末收小玉为徒,带她摆渡黑社会的妹妹,单纯的吃货新娘,再教小玉摆渡她的“心魔”马力。这些被摆渡的人都成功上岸,而小玉却未上岸,至此,观众可能觉得平淡无趣,都是一些“地摊鸡汤”,其实不然,这几个故事有着深层次的隐喻。

  摆渡的总纲,简单的四个字,感同身受。

  首先是黑社会的妹妹,“妹妹手里握着冰,哥哥怀里抱着冰”,虽然略有夸张,但它想表达的是,你抓着痛苦不放,自己会痛苦,也会让关心你的人痛苦,这一段,引出了陈末打电话回家的细节。陈末在管春把酒吧瞎搞后,打了一个电话给妈妈,可以看出,陈末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家!亲情的感同身受,对小玉没有成功,我们也隐隐知道,陈末也许也未曾上岸。

  再到吃货新娘,小玉陪她夸张地饿了两天,表达的只有一样,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回想到影片开头,大鹏医生说的那句话,“如果红色的亮起,你来医院都没用了。”说明什么?陈末的身体已经临近崩溃了,随时有可能睡过去。陈末的感同身受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这才告诉观众,他是真的从未上岸。

  我一直认为,小玉摆渡马力虽然最为平淡,它的隐喻却最深刻。与其说是陈末的感同身受,不如说,小玉就是另一个陈末。

  陈末曾经也摆渡了何木子。何木子也曾坠入河中,陈末的温情打动了她,并且在酒吧高尔夫上,对她进行了求婚,那一刻,何木子是幸福的,陈末让她上了岸。可是最后,两人却阴阳相隔,永远隔了一条河,何木子把陈末推入了这条河。小玉是何其的相似,她把马力送上岸,但是马力不爱她,她把自己推进了河里。

  故事的最后,陈末说,没想到今天会为了小玉,又走了一次高尔夫。我想,他其实是为了自己吧,因为高尔夫的小玉就是陈末自己的心魔。

  偏执为魔。

  陈末他放不下。

  身为摆渡人的陈末,如果他在岸上“感同身受”,又怎么能去送别人上岸,他和他的船,必须在河里,他也一直在河里。正如陈末的独白,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河里,从未解脱。渡别人的时候也在渡自己,可是别人上了岸,自己呢?他是上不了岸还是不想上岸?

  最后的酒,也是这个故事的开始。陈末说,喝酒,有三个条件,一个地点,一个对手,一个理由。陈末的理由,影片从未直接表现出来,是初遇何木子的求醉,还是爱上何木子的求婚,还是无法自拔的求醒?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个理由已经变成了答案,回答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天。

  小玉替陈末给出了答案,那一天,是陈末做摆渡人的第一天,也是何木子去世的第一天。

  拼酒的最后一局前,小玉问陈末,你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影片用了黑白的镜头,何木子举着牌子走了出来,第九洞,其实也是陈末的答案,他为何木子打过酒吧高尔夫,所以在魔鬼的天梯现场,会如此的痛苦。

  最后陈末放下了吗?答案已经不重要,因为陈末说,做摆渡人,不是宿命,而是选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