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时代的传承

  40年前,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十年文革,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对内,需要一个精神上爆发点,对外,需要向世界证明中国的支撑点。中国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瞬间点燃了中国即将爆发的情绪,女排精神上升成为了民族精神,成为了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那个时候,你要不知道中国女排,不知道郎平,你都不好意思见人。这也导致了后来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风靡中国,到处都能听到”流星赶月“”晴空霹雳“。

  所以,对《夺冠》充满了期待。

  体育电影要拍好是很难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好像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体育电影,更多的是空洞的说教或是励志。幸好《夺冠》没有这样。电影没有空洞的台词出讲述什么是女排精神,甚至整部电影都没有多少台词,只是用两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去呈现了中国女排所经历的一切,用三场比赛串连起了中国女排经历的40年,重现了中国女排从创造奇迹、历经波谷到王者归来的历程,在这样的视觉转化中让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

  1979年,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狭小的训练场里充斥着排球碰撞的声音、充斥着女排姑娘们疲惫的叫喊声,膝盖上浸血的绑腿、被地板上的毛刺扎的血淋淋的手掌、充满汗水的脸庞,简陋的训练设备,落后的训练方式,这就是女排精神的起点。当听到美国已经开始将计算机应用到排球训练中时,吴刚扮演的袁伟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最笨的、也是当时最现实的办法,拼不了科技,只能拼体力,加倍的训练,甚至将拦网提高了15厘米。落后的中国要想出成绩,只有拼命,别无他法。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拼出来的冠军才更让人振奋,而且不是一个,是五连冠军。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电影没有仅仅浓墨重彩的去展现中国女排是如何拼搏,而是将时代的发展融入到了女排精神之中,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五连冠后,中国女排走向了低谷,为什么?还是因为落后,观念的落后、科技的落后,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光靠拼搏已经是不行的了。彭昱畅所饰演的陈忠和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主动让贤,力主让郎平接任国家队主教练。所以,新一代的女排,更新的科技,更先进的理念,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个体意识的尊重,中国女排王者归来。

  40年前的夺冠和40年后的冠军,对中国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40年前,我们竭力地想向世界证明我们,但是这样的证明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40年后的冠军,是我们对体育比赛的胜利的重新定义,冠军固然很重要,但已不在是唯一的目标,这源于我们国家的强大给予我们内心的自信。

  当然,自信不代表自负。当陈忠和指着漳州训练基地墙上那些清晰的球印时,我们看到了女排精神的传承,不管在什么年代,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永远是女排精神的核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