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一个酒徒的宗教哲学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作品,该书创作期间陀氏正面临经济上的困境,为了偿还债务,陀氏度过了一段艰苦的生活,或许正得益于这样的经历,该书才得以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深度刻画了农奴制改革后在俄国动荡的社会形势下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景象。

  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贵族阶级落幕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旧时代的阴翳尚未过去,新时代的冲击接踵而至,底层人民生活凄惨,赤贫家庭随处可见,马尔梅拉多夫一家也是其中之一。

  但与其他大多数穷人不同,马尔梅拉多夫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曾经当过九等文官,还娶了一个军官的女儿为妻。按理来说,他的生活应该是美好富足的。然而,当他失去了最后一份工作时,精神被彻底击垮了,对未来的向往变成了烟火甚至成为了精神上的巨大负担,对于一个曾生活在希望中的家庭来说,这种绝望远比其他穷人来得深刻。

  绝望的马尔梅拉多夫坐在酒馆里,他喝得醉醺醺,并对走进酒馆的拉斯科利尼科夫高声地数落着自己种种堕落的行径,尽管拉斯科利尼科夫没有作声,但并不妨碍他对自我道德的批判。此刻,他不仅仅是和拉斯科利尼科夫谈话,实际上也是和酒吧里的所有人谈话,他就是要大家看见自己失去工作后的破落相以完成自我的鞭挞,同时,也向其他人宣告自己也曾是一个体面人——他是在试图挽救心底仅存的尊严。

  原文中,马尔梅拉多夫曾有这样的话:“……您能不能,您敢不敢现在看着我肯定地说,我不是猪猡?”

  “……难道我感觉不到吗?酒喝得越多,越感受得出来,就是为此我才喝酒的……我喝酒,是因为想得到加倍的痛苦!”“……卖酒的,你是不是认为,你这半什托夫酒我喝着是甜的?悲痛,我在酒壶底寻找的是悲痛,悲痛和眼泪!”

  如此看来,他何尝不知自己的堕落,何尝不知他人对自己的蔑视,然而,面对生活无望的困境,他也只能选择基督的救赎。于是,他在个人尊严与渴望救赎的矛盾之中,选择了当众忏悔,他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的种种罪恶,以一种近乎自虐般的方式妄想“天国的降临”。

  当醉酒的马尔梅拉多夫回到家后,原文对这种精神自虐的描写更加淋漓尽致:

  “啊!”她(妻子)气得发狂,大声叫嚷,“回来了!囚犯!恶棍!……钱呢?你口袋里有什么,让我看看!衣服也不是原来那一身了!你的衣服呢?钱呢?说啊!……”说着,她冲上来搜他身。

  马尔梅拉多夫立刻听话而顺从地张开双臂,让她搜他的口袋时更方便些。钱连一戈比也没有。

  “钱呢?”她大声嚷嚷。“噢,天哪,莫非他都喝光了吗!箱子里还有整整十二个卢布呢!……”

  突然她发疯似地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拖进屋里。马尔梅拉多夫顺从地跟在后面跪着往里爬,好让她拖起来省点儿力气。

  “这也让我觉得快乐!我并不感到这是痛苦,而是享——乐,先——生!”他(对拉斯科利尼科夫)大声叫喊道。

  

  基督教中有“向罪而死,向死而生”的说法。马尔梅拉多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是一个相信苦难救赎的虔诚信徒——在失去了物质基础的生活之后,唯有苦难才能成为超脱物质之外的精神食粮。对于马尔梅拉多夫来说,苦难就是救赎,如果说贫穷是罪,那么苦难便是跨越赤贫的救赎之路。因此,马尔梅拉多夫认为只要不断寻找苦难,他的精神便会得到拯救。

  可想而知,这种病态般的宗教狂热会带来何种可怕的后果。在书中,马尔梅拉多夫最终醉酒自杀,死于马蹄之下,临死前口中还不停叫喊着:“叫神甫来!”综合他前面的种种行径来看,不知何时,寻求精神上的救赎俨然已超脱现世而更趋近于来世的意义。

  马尔梅拉多夫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中写道:“对苦难的盲信只会教人们热爱自己的不幸,使人在‘自虐’与‘自欺’中寻找一种献祭式的病态意义。”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不认可马尔梅拉多夫的宗教信仰。

  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为了“斥驳”马尔梅拉多夫的宗教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索尼娅的形象。

  索尼娅是马尔梅拉多夫的女儿,与父亲的堕落相比,她保持着自己的真善美,即便因生活所迫沦为妓女,也仍不失灵魂的高贵。苦难本身并不具有救赎的意义,苦难便是苦难,唯有面对苦难的坚强、善良、纯洁才是使人得以获得救赎的力量。

  面对苦难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两段迥然不同的人生。马尔梅拉多夫自甘堕落,践踏自尊,醉酒自杀,抛弃了家庭责任,而索尼娅即便沦为妓女,也充满对生活的希望,小小的肩膀不仅担起了自己的人生,也担起了家庭重任,更是用善良感化了走入迷途的杀人犯,使其迷途知返,最后收获了真挚的爱情。

  诚然,索尼娅的形象过于理想化,但是其与马尔梅拉多夫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却发人深省:正向积极的情感才能激发人们朝着希望迈进,跨越那些艰难歧途,而人唯有在真善美中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

  总而言之,马尔梅拉多夫虽然在书中所占篇幅不多,形象却是丰富深刻。他自堕式的宗教信仰引发了悲剧,并不值得认可,但其扭曲的宗教信仰也离不开当时赤贫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见那个动荡而错综复杂的时代缩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