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倾听燕赵跫音|崇礼太子城遗址:雪落宫墙

  “探源中华文明 倾听燕赵跫音”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之崇礼太子城遗址

  雪落宫墙

  夜色下,太子城遗址上空北斗七星熠熠生辉。 张立方摄

  开栏的话

  闪耀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先进性,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世纪20年代,仰韶村、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百年来,考古人筚路蓝缕,取得诸多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冀,希望之意。河北,自古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河北考古科研成果丰硕,标注出辉煌灿烂的燕赵文化。泥河湾于家沟遗址、崇礼太子城遗址等10项考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燕下都遗址等5项考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

  当下,燕赵大地的历史跫音不断回响,凝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也成为探源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雄安新区考古持续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逐步深入,泥河湾探源东方人类起源工程走向世界……不断延伸着中国历史的轴线,增强着历史信度和文化内涵,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中华文明之源,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作出独特贡献。

  即日起,河北日报联合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探源中华文明 倾听燕赵跫音”,河北日报记者和省内外专家学者,将与读者一起踏上燕赵大地的寻根之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中弘扬燕赵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因缘际会于北京冬奥会,被冰雪覆盖了八百多年的太子城遗址,于数年前刺破冰封雪冻,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金戈铁马,谁在诉说昔日烽火?残垣断壁,谁在见证流星般的皇室繁华?作为我国第一座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而更激动人心的,当属那份可触摸接续的“旷世奇缘”——神秘轴线,指向何处?前朝后寝,昭示什么?双重城垣选址,体现哪种营造理念?塞外失落之城,为何与北京渊源非凡?草原民族的一座行宫,何以印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

  皑皑白雪,盈盈红颜。如今,伴着逐渐成型的冬奥村和冰雪小镇,这座金代行宫被装点上“中国红”,与纯洁冰雪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静候圣火点燃,见证盛世之约,谱写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璀璨华章。

  一座皇家行宫,从历史冰雪中苏醒

  惊蛰过后,雪依旧未曾消融。太子城遗址,峭立于最后的静谧中。

  “Beijing”——2015年7月31日,伴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激动人心的一声,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国再次迎来奥运圣火。

  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冰雪资源,塞北小城崇礼闯入世人视野,承担冬奥会诸多赛事。而位于崇礼四台嘴乡的太子城村,恰好就位于张家口冬奥村项目占地范围内。那一刻,这个荒凉的小村子未曾想到,将开启穿越八百载之邂逅。

  村南有遗址,并非秘闻。“1978年首次文物调查中,采集到铁蒺藜和白釉、黑釉瓷碗瓷瓶残片,但遗址性质并不清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当时只能推测约为辽金时期,但很难区别辽还是金。

  2017年5月28日,根据考古先行原则,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时为崇礼区文广新局)等单位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入太子城遗址,依惯例开启勘察,竟由此揭开浩瀚历史失落的一页——

  瓦当、滴水、筒板瓦、凤鸟、龙首脊饰、门钉、铁钉、铁蒺藜、瓷器残片……大量的长条素面砖和沟纹方砖上戳印有“内”字,有的灰砖还有“官”“宫”字样,钻探中还发现一铜鎏金小龙头饰件,瓷器以白釉印花瓷器为主,有一类内底印摩羯、内腹印花卉、外底刻“尚食局”款的瓷片……

  “尚食局”,是北朝以来多数王朝宫廷内专掌“供御膳馐品尝之事”的机构。此前,“尚食局”款瓷器基本出土于曲阳定窑窑址内,此外在属于金代速频路的现俄罗斯阿纳耶夫斯克耶古城发现1件,在金中都(今北京)有部分采集品。“太子城遗址共出土22件‘尚食局’款瓷器,与曲阳定窑窑址金中后期出土器物完全相同。”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说,这个深埋雪谷的遗址,极可能与金后期宫廷有关。

  猜想被一步步证实。遗址出土垂(戗)脊兽与北京金陵M9(推测为金世宗陵)出土同类器形制相同,嫔伽、兽面纹瓦当、连弧纹滴水与黑龙江金上京皇城西部建筑址、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器物基本相同……由此,初步确定太子城遗址年代为金中后期,即公元1161年至1234年间。

  之后,随着排水沟、城墙、护城河、瓮城、建筑基址等被逐一发掘,以及对城址地理区位、城内结构、营造技术等认真分析研究,并结合出土戳印、刻字建筑构件上留存的信息,再通过全面检索历史文献,最终做出判断——

  太子城遗址,是金代龙门县唯一具有皇家性质的城址,推断其为金章宗完颜璟夏捺钵之“泰和宫”。

  捺钵,即行营。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或是游牧习俗难改,或是中原气候不适,或是为了威慑四方,他们开辟了这种特有制度。尽管有都城,皇帝却四处转徙,居住无常,名曰从事与游牧射猎有关的活动。这一制度辽代最为完备,又称四时捺钵,即“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这一制度被金元沿袭。

  夏捺钵钟情之地,是泉流萦纡的金莲川(今沽源境内)。草原之南、农耕之北,环境优美,也是章宗出生地。太子城,恰位于金中都与金莲川之间的驿道附近。《金史》载,泰和二年(1202年)与泰和五年,章宗曾驻夏于宣德州龙门县(县治位于今太子城东南18公里)的“泰和宫”。

  2018年12月8日,太子城遗址年度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及辽金史学专家们,一致认同对太子城遗址年代和性质做出的考古结论。

  自此,太子城遗址这位“北方佳人”,找寻到失落数百年的名分。先后荣获“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与“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太子城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种梦幻感觉。其实,山川地貌隐藏了很多信息,早就在暗示太子城遗址和北京的渊源。”摊开一幅高清地图,黄信给记者讲述其中之奇妙——

  高清地图上,太子城遗址,正坐落在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分界线上。历史上,这是游牧和农耕最后的交汇区域。不远处山峦间就是蜿蜒的长城,那是传统意义上中原王朝的最后屏障。以此为原点,辐射出去,东南距金中都约140公里,西南距金西京(今大同)约190公里,北距金莲川约100公里。三地之冲要,南拱京师,北控朔漠。一座行宫选址于此,可谓用意非凡。

  水源上,遗址畔的太子城河,由东向西汇入崇礼清水河,至张家口市为大清水河,与洋河、桑干河一起汇入北京永定河,与都城共饮同一水系……

  山水相连,人文相牵,唇齿相依,而今梦想同在、冰雪共约。

  “八百多年后,又是来自北京的缘分,让这位绝代佳人苏醒过来,寻觅到前世今生。”张文瑞说,这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作为我国首次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其规制、建筑布局等在全国极为罕见,为历史补上了失落的颜色,从冰雪之下接续上中华文明不息的血脉。

  一座失落之城,见证中华文明进程

  “卢沟晓月”,北京绝美之景。永定河上这景色,诞生于公元1192年。

  那一年,是金章宗明昌三年。这位出生于塞北金莲川的年轻皇帝,把金中都这座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的桥命名为“广利”。这座雄浑恢宏的桥,后改名为“卢沟桥”,被马可·波罗盛赞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历史进程是如此神奇。这一年,永定河上游的太子河畔,一座寄托北狩之思的皇家行宫“泰和宫”,在这位皇帝出生地不远处的雪坳间进入最后的营建构想——若干年后,这位皇帝甚至将年号改为“泰和”。

  “明昌、承安、泰和——年号的变化,透露着这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马背民族的皇帝细腻复杂的心思和家国天下之志。”黄信说,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与历史上很多马背民族一样,在与汉文化碰撞交流过程中,武力或能席卷一时,但汉文化的向心力却最终会深深影响其文明进程。

  这种影响至辽金元达到一个高峰。历史上,尽管有的遽然没落,有的黯然北归,有的爱恨纠缠,但无一例外都以不同方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今之考古,其价值正在于沿着轴线,去破译历史、探索未知、启迪今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作为古代都城,其营建更是智慧技艺文化信仰的高度凝结。但都城考古,困难重重。北宋之开封、金之中都、南宋之临安、元之大都……均被现代城市所叠压,在这种古今重叠型城市中,皇家建筑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因此今人很难想象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大明宫究竟何等模样。

  历史终究留下密钥。辽袭宋制,金元亦然。北宋有四京,辽金有五京。据《北辕录》等南宋文献记载,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仿照北宋汴京城官式作法。太子城遗址,作为金章宗捺钵之行宫,是仅次于都城的重要城址,吸收了同期宋代都城营造理念、规制和技艺,对辽金元城址研究意义非凡。

  传统堪舆学讲究依山傍水,太子城所在地负阴抱阳,北倚大马群山,东接燕山山脉,西连清水河,南望金中都,契合风水格局。“望山靠山连成一线,正好和遗址中轴线相重合,其南延线遥指金中都。”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贾金标说。

  中轴线,是指太子城遗址中最重要的那条西北东南轴线。

  正是根据这条158度轴线,考古确认太子城遗址为一座长方形城址。“南北400米、东西350米,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墙外有护城河,南门外有瓮城。城内确认建筑基址72座,道路22条,排水沟4条……”黄信说,中轴线就好比城池的脊梁,一切布局皆围绕这条轴线展开。其中,最重要的9号建筑基址,正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正对南门。经过分析,9号建筑基址为遗址内单体面积最大、磉墩最大、台基最高的建筑基址,推测应为遗址中规格最高的建筑。

  “整个太子城按照前朝后寝布局建造。”黄信说,遗址规模不大,但遗存等级很高。比如,在一件鸱吻背板上,写有“七尺五地”。其中,“地”是位置编号,“七尺五”指尺寸,这个尺寸与《营造法式》记载的规范相吻合。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代表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太子城遗址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其样式规范基本与《营造法式》相吻合,见证了金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创新。

  那么,金章宗又是怎样一位皇帝呢?

  “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这首名为《云龙川泰和殿五月牡丹》的诗,曾被金代诗人元好问录入《中州集》,作者就是金章宗。泰和殿,即泰和宫内泰和殿。据考证,这首诗作于他离开中都城,第一次驻夏泰和宫时。

  诗言志。这是典型的汉文化熏陶下的帝王气度。历史上,章宗雅好儒家文化。其词婉约;音乐方面,元人将其与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并称为“帝王知音律者五人”;其字在诸多临摹宋徽宗“瘦金体”中最为传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白《上阳台帖》之题跋、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之题跋,史学界一度认为是宋徽宗所题,其实均为金章宗题……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帝王,金章宗大力支持汉化改革。倡导节俭、重视农桑、南北讲和、与民休息,国力到达巅峰,选拔任用了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融合壮大做出贡献,史称“明昌之治”。

  然而,北疆始终令其心忧。章宗朝军事强大,东制高丽,西服西夏,可正北方日渐崛起的另一个马背民族,令章宗深为不安。尽管不甘心,这位帝王在执政后期已很少去更北的捺钵之地金莲川了。即便这个位于中都城和金莲川之间的泰和宫,他也仅驻夏两次。据《宋会要辑稿》载,数年后(约1210年),金莲川和泰和宫均焚毁于“鞑靼侵扰”。“这一记载,得到考古印证。”黄信说,遗迹南边有火烧痕迹,与出土烧结铜铁构件相符。

  “承上启下,意义非凡。”国内考古学者们指出,作为第一座考古发掘的金行宫遗址,其发现意义深远,既找到宋金的继承,也发现金代自身特色。围绕该遗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和团队开展多学科研究,最大限度挖掘文化内涵,取得诸多突破。

  比如对“铜鎏金龙头饰件”的研究,经检测,其含量为铜和锌合金,也就是黄铜。而此前有关专家研究,中国黄铜最早出现在明代早中期。“把中国黄铜生产时间提到了金晚期,差不多提前300年,改写了中国的铜冶金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副院长说。

  “太子城遗址考古,不仅寻觅到古代都城营建及建制的‘活化石’,弥补了历史空缺,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走出坚实一步,更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坚韧性、凝聚力和向心力。”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

  一簇冬奥圣火,闪耀中华盛世之约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3月24日,太子城高铁站客运枢纽正式启用,其“凤舞九天”设计理念与太子城高铁站“龙”的设计理念相呼应,彰显着中华文脉。而一年多前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开通运营,已使张家口飞速融入北京“1小时生活圈”,惠泽后世。

  沧桑八百载,换了人间。毁于战火,而兴于圣火。挣脱八百年冰雪积压,这片雪谷依旧晶莹、剔透、静谧,但那一份经由考古而从冰雪下召唤回的遥远尊贵和神秘,令其有了再度傲立于世的尊崇和自信。

  遗址不会说话,世界却在倾听。2022,北京冬奥会脚步渐近。

  “让全世界听到中华文明的回声。”河北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刘智敏说,近年来,河北和全国文物考古工作者聚焦塞北,“秉持科学、文明、严谨、扎实的学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时光回溯。当年初步推断太子城遗址系金章宗行宫时,一个巨大难题摆在考古人和河北省领导及北京冬奥组委面前——

  “难道奥运村要重新选址吗?”

  重新选址绝非易事,要经过国际奥委会审批。其时,太子城村正位于张家口奥运村核心区,遗址范围原规划为奥运村、太子城冰雪小镇等奥运场馆。联合考古队迅速把考古成果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同时也汇报给河北省有关领导。很快,北京冬奥组委听取了关于太子城遗址的汇报,并组织24位文物、建筑等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同时与河北省有关部门协调,一致认定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

  最终,北京冬奥组委做出重大决定——

  “奥运村东移200米,完全把这块遗址用地给腾出来,完整地保护我们的金代遗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规划建设部高级工程师谢雪燕至今仍激动不已,“在冬奥会场馆建设中,为一座考古遗址‘让路’,这在冬奥会历史上绝无仅有。”

  八百多年后,太子城遗址与首都北京,延续了行宫与都城的密切联系。而顺着历史轴线远眺,张家口自古就是中西、南北文化交流融汇之地。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这一被誉为“三岔口”的文明肇兴之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演变、冲突和交融,在互相影响中迸射出多元一体的火花,在奋进中演绎着东方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包容进取的优秀品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考古发掘与展示保护,如车之两轮。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言犹在耳,其声嘹亮。

  “张家口赛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这几年,我们一直持续全面推进太子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最新考古成果、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张立方说。

  第一原则是“整体保护”——真实完整地保护太子城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保护遗址山水环绕的整体格局,维护开阔的视野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将遗址本体及周边相关历史环境充分展示出来,完整揭示和传播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综合价值……

  其中,遗存最丰富的西院落备受瞩目。“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唯一的室内展示,西院落保护设施内部将展示双重城垣格局、出土的‘尚食局’文物、太子城遗址考古论证过程等,还可开展尚食礼仪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崔光海说。

  考古遗址中,发现红色墙皮。这是地位尊崇的宫墙颜色。以此为灵感,西院落保护设施外墙同样使用红色,但不是古代的暗红,而是代表当代的正红,即“中国红”。红墙上部还设计了六边形图案,这是古代皇宫窗格的样式,也是雪花造型,营造出一种“雪落宫墙”的东方情韵。

  “四时捺钵”与“冬奥泰和”,是遗址公园设计语言突出的两大主题。此外,还将利用多学科集成创新技术,把现场发掘保护与博物馆高科技虚拟展示结合起来,生动地告诉世界,中华文脉是如何一步步传下来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鲜素材。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我们这种遗址文化、历史文化、奥运文化相结合的理念,非常赞赏。”谢雪燕说。

  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崇礼,正从昔日贫困县发展为“中国雪都”,放眼张家口区域,长城、商堡、草原、万里茶道、古人类遗存、红色文化等遗产亟待梳理整合。

  历史的际会,文明的邀约。“太子城遗址将成为冬奥期间的礼仪场所,成为一个‘文化高地’。”张立方说,将充分运用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把太子城遗址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冬奥广场,让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奥运历史上场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全球新典范,向国际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冰雪有约,人间有情。崇礼太子城,正解开八百年历史的雪落冰封,迎着盛世之约款款而来。(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