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之追凶》谁杀了知更鸟?

  以《红衣小女孩》一战成名的导演程伟豪,在拍续集之前先推出《目击者之追凶》,拍摄风格延续《红衣小女孩》那种黑暗色调,而演员和剧本的水平,则大幅提升,不只增加一个档次,让多数台片难望其项背;在2016~2017连续两年贺岁台片皆崩盘的情况下,横空出世的《目击者之追凶》,无疑是替台湾省影坛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记忆宛如一面镜,照映了真相,同时反射了直视镜面的双瞳。即使显示为同一客观事实,看待的眼眸假使无法对焦抑或带有有色眼光看待,再怎样纯净的镜面,也会因此模糊失焦。当强建的外力撞击造成镜面崩坏,导致碎片散落各处,为拼凑出真相,你胆敢拾起那片片碎玻璃,纵使遍体鳞伤?

  即使勉强搜集完全碎片,破镜终究难以重圆,总是会有那么一些肉眼无法辨识的碎末,坐落于你的脚边,却因某些缘故而使你视而不见。面对龟裂的真相,映照出各种扭曲的镜像,你是否会后悔当初没潇洒扫去碎片,免去拾起记忆碎片所造成的伤害?

  《目击者之追凶》以一桩车祸事件,透过稳健出色的拍摄技术,与完整且具层次的剧本架构,诉说了拼凑真相这面沾满血腥尘土镜子的过程。由于悬疑剧每一线索,牵一发动全身,就不细细探讨分析剧情,以免坏了观影兴致。从《目击者之追凶》英文片名 (Who Killed Cock Robin) 来看,更能了解整个故事架构所要诉说的核心。

  《谁杀了知更鸟》原是英国的一首童谣,内容描述知更鸟的死亡、其他生物在小鸟审判中的告解,以及警示下一回受审判的罪者。看似荒诞无稽的故事,却为这首歌谣增添了更深层的因果含意。《目击者之追凶》虽不如「罗生门」让观众摸不清凶手的面貌,却也如「罗生门」般让人难以定义共犯结构。

  间接跟直接的伤害,甚至仅是目击旁观,都可能成为罪孽的一环,该如何去定义罪责?加害者与被害者间的模糊界线,让角色的定位不再非黑即白,灰暗不明的暧昧地带中,到底是谁杀了知更鸟?

  片中透过跳跃的时间轴,以及各角色的回忆、陈述、控诉与抹黑,让事件陷入一团迷雾中。身为记者的小齐被前辈告诫身为记者的本分,就是以客观的角度去记载每一个事件。

  因此,片中除了较具强烈的主观诠释外,也能观察到导演安插了全知且旁观的角度去看待整体故事发展。但全然的客观更能接近事件的真相吗?同一事件,每个参与者均是事件当事者,每当站在不同的当事者角度看待事实,所得到的真相也会有不同的样貌。

  许多网友在观影后,谈及《目击者之追凶》颇有国际感。的确,从片中能看出九零后香港类型片的风范、韩国片社会写实特色,尤以韩导罗泓轸同样探讨角色正邪的作品《追击者》、《黄海》能相比较,也有日本灰暗的暴力美学因子。

  但更相信,网友口中的国际感,是代表此片足以拿到国际影坛与其他国家的片相竞争的格调。面对台片近期来陷入小清新与贺岁片的泥沼情形,《目击者之追凶》这样独具风格的类型片,能为沉睡已久的台湾省影坛开创不同的片型可能。以类型片带入台湾省特有的官僚体制问题与草根文化为起头,相信在未来能发展独有台湾省本身的特色电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