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
剧情简介:越战后期,美军上尉威拉德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寻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的科茨上校,将他带回或杀死。科茨上尉曾经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随后,情报显示他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军队……
威拉德与几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们目睹了种种暴行、杀戮,目睹了美军士兵、当地人在长期战争中精神状态和种种行为。
威拉德最后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国中见到了科茨。然而,看透谎言与虚伪的科茨竟欲求一死……
与恐惧: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恐惧感。
对“扑克”指挥官来说,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是一场游戏。(“毫无意义”是导演在电影里借用法国人说出来的,对这场战争意义的解释)护送威拉德不够具有吸引力,冲浪才是重点。给自己一个目的:冲浪。然后拿下一个据点。由此“查理不会冲浪”成了名句。也许,他不得不给自己找到一个目的,一种态度,一个意义,否则就会崩溃,正如加缪说的“一旦陷入哲学思考就等于自杀一样”。
或许这是他的保护意识层。又或许,这本就是与恐惧为友的一种幽默相处之道。又或许,被各种精良装备保卫着的他已经有了一份远离生活的欲望了,毕竟他一声令下,美刀就变成了身后的烽火战声,秒杀丛林里的“查理”,这应该是很高潮的吧。面对这样的欲望高潮,一旦他开始思考,他就会恐惧,恐惧自己是否还能收放自如,还能否回得去,毕竟战争总会结束,他迟早要回归生活,他得能够回得去。于是,冲浪板对他而言其实是回家的钥匙,他看得如此之重。同时他也这样提醒着手下的面对战争而惊恐的士兵们,生活,你还有生活。心理导师的形象,也在这里有所体现。可是,真的还能回得去吗?我想影片开头,主角的独白可以说明一切。
对主角美军上尉威拉德来说,除了不能回归战场让他恐惧外,好像没什么恐惧的。电影一开始,他的独白,他在房间里的“病态”,都在显示离开战场,恐惧不会消失。你甚至会渴望那份恐惧,这就是为什么威拉德回到战场去执行寻找沃茨任务的时候,相比船上的人,显得多么淡定,这份渴望已久的恐惧,能让他“正常”些。
对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王国的科茨上校而言,是斩首与何时斩首的恐惧。毕竟他知道,美军一次次派人前往他的驻地解决他,只是时间问题。长期以来,他应该是和这份恐惧为敌的,所以没人成功取他人头。可是当他给威拉德以自由的时候,我想他和恐惧和解了,他与死亡和解了,并且已经准备好了。从他请威拉德炸毁这里,可见他明白了疯魔的活比死亡骑士更让人恐惧。“恐怖……”(翻译问题,恐惧也对。)直到倒下那刻,他都在试图感受?和解?眼神很有内容啊。
对船上的人来说,岸上充满恐惧,对方船只充满恐惧。对每一个普通的美国士兵而言。他们恐惧死亡、恐惧敌人、恐惧丛林、恐惧被抛弃……他们恐惧你我所恐惧的,哪怕他们接受过专业训练,还是那句话,是人,就有人之为人的一切,好的或者不好的。
与欲望:每个人都有炼狱般的欲望
对战争的渴望,对权力的幻想,对胜利的期待,对回家的向往,对性的奔涌,对死亡的追求……电影里,战争上,欲望包罗万象,胜似炼狱。
这里,我想先说说最原始的“性”,当然,这也是绕不开的,毕竟文化也起源于此嘛。电影对此的叙述,也是从性开始的。
牛,牲口,也叫牺牲。从教堂旁被直升机带着“上天”,在战场祷告声中被赋予更多哲学意义。
人,对“性”的渴望如野兽,同时人,也是战争里的牺牲品。
二者,皆被现代战争无情吊起,面对原始,谁也没有比谁高贵。这两个镜头,隐喻十足。
花花公子兔女郎是美国特有的性文化符号,那些女孩在美国本土大多是富豪的玩物,在战争里,她们连玩物都不是。当上尉威拉德用三桶油换来对同伴们的性安抚时,舞台下,战争里兔女郎真实的遭遇开始呈现。他们不在是舞台上被人保护的人,她们可以被三桶油而被老板卖掉却无力拒绝,她们述说着自己在战争里的性遭遇……陈述的是兽性般的事,倾听的这一举动则又好似文明,极具对比、讽刺与悲悯。导演通过这种叙事开启对欲望放大的视角,对文明里野蛮的控诉。从这里往下,威拉德上尉离“原始性”可谓一步比一步近,人们的状态,一点点更加疯魔。
再来,就是暴力,恐惧的产物。对方船只上有“恐惧”,所以任何的举动都可以挑动美军的心,然后乱枪扫射。可是还有一人奄奄一息的时候,又想起了公约,要救。你看,不分裂不疯魔才怪。而此时上尉威拉德淡定的一枪结束了对方的痛苦与战友内心的纠结。你看,暴力让事情得以解决,给予他们安全感。当船行进至都朗桥时,“指挥官在哪里?”“这里谁是指挥官?”这里没有人在意谁是指挥官,一切都很无序,人们只想回家。敌人在哪里,不知道,在心理就行,所以只管开枪,实施暴力以自保成为本能。
恐惧、欲望不断累积,成为人们不可承受之重。于是有了沃茨王国,那是黑暗之所。可那里让每一个疯魔的孩子向往和平静。就像兰斯的表现,他到了那里,反而不自觉地融入和轻松。面对黑暗,每个人都有野蛮的原始性。
文明与野蛮
战争的背景,放大了“人”这一物种原始的恐惧、欲望与黑暗并回击着“文明”二字。每个人在“文明”的外壳下人模人样的活着,可我们真的文明了么?我们基因深处,没有“疯”与“魔”存在么?太多的追问随影片的推进而深入,让我们看到文明有其限度,黑暗救赎永无止境,何其艰难。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只是缺个引子。
对“文明与野蛮”的思考,在沃茨上校身上得到体现。他通过战争,明白什么是战争与敌人,应该如何应战,同时也看穿了文明世界的谎言与虚伪,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于是,他像洞悉一切的神,给所有疯魔的孩子建起王国,给疯魔的灵魂与躯壳以栖身之所。这个王国,极其野蛮、血腥,无比真实,而这个王国,难道不是文明造就的么?
在文明里无法看到文明与野蛮,在野蛮里却可以!沃茨上校就是这样一个影像化的存在。当他出场,导演用堪称绝妙的光影、明暗将他推向神坛!(此处光影运用请自行观影体会!)他用先知地位与上帝视角审视“文明”,告诉前来的文明人威拉德上尉,文明有多虚伪,不用思考的敌人有多强大。正如他说的“是非判断令我们落败。”战争是残酷的,敌人很清楚,可文明的道德要救敌人的伤员,要有道德所要求的一切,要程序正确,这导致装备精良的美军迟迟解决不了并深陷战争,每个人都变得不正常。而这一切都让他厌恶至极,也是他落入所谓野蛮远离原本文明世界的原因。
威拉德在到达沃茨王国后,沃茨知道美军高层不会放过他,他知道自己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他告诉威拉德,他看到的文明是何等的虚伪,他也在不断自我准备,准备与恐惧和解,淡然赴死。我想,如果不是沃茨准备好了,威拉德不会得到自由,更不可能会有机会杀了沃茨。
威拉德杀沃茨的时候,外面疯魔的孩子,回归了原始性的人们在杀一头牛,牛与人再次重合对比。当威拉德手握兵器走出沃茨房间,人们不自觉安静、蹲下、等待。电影毕竟还是要给人以希望的,威拉德没有被这种神般位置所诱惑,也许有过犹豫,但终究是拉着兰斯的手离开了这里。克制欲望,继续前行或者回归,不被黑暗本能吞噬,这显示出了英雄般的不容易。
电影里,沃茨说“你可以杀了我,可你不能审判我”。Apocalypse启示录,是个神学术语,圣经中最后一章节的名称,此章讲述了最后审判来临之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沃茨并不是邪恶的一方,该审判的另有所指,留给观影者自己去思考。
电影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比如电影差点拍破产,战争场面的拍摄是真的死了人,飞机是真的,飞机被炸毁也是真的。电影的上映,也是遇到很多阻力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了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