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刀”下救众生,“90后”彭淑牖教授荣膺“十大医学泰斗”称号

  薛建国

  他是中国医坛的一棵常青树,今年90岁了,仍站在临床一线用精湛的医术,为重症患者开展高难度手术;或飞行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熟悉他人,喜欢乐道与其年龄不般配的行为:比如自己开车上下班,特别是前几年开的还一直是手动档的车;再比如游泳、打乒乓球、k歌等敢于同年轻人一较高下,用老百姓话说,他就是个“老小伙”。“老小伙”的神奇令人感叹,而他从医从教近70年写下的一个个传奇则令世界医坛惊叹,故素有“创新大师”之称。他是名副其实的医界丰碑,是推动医生这个行业不断前行的中坚力量,这个行业也引他为傲,并使其赢得荣光。3月18日,在第七届中国医学家年会上,为表彰对推动行业前行贡献巨大力量者,大会授予包括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医学专家“十大医学泰斗”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赫然在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

  “创新大师”获殊荣

  引发一波“回忆杀”

  得知这一消息后,彭老说内心确实很激动,因为当一名好医生是他的毕生追求,这一荣誉是对他追求的价值肯定。他还说,当一名好医生其实是很幸福,很美好的。这两天他就沉浸在这份幸福和美好当中。

  彭老获此殊荣后,引发许多患者及家人回忆。而这些別人回忆起来的事他基本上都忘了,因为他一心只想着救人,也因为得到他救治的病人不计其数。获奖当天,有一位女士给他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

  彭教授您医术精湛有目共睹,获此殊荣理所当然。 五十来年前,我姐夫在大学任教,因便血去当地最大的一家医院就诊,确诊为“晚期直肠癌”,必须立即住院手术切除,并做人工肛门。 我姐姐带着哭腔来电告诉我,说姐夫已准备在当地住院手术了。我建议他们还是来杭州再复查一下。

  那天,我姐姐和姐夫从外地赶到浙二医院已是晚上十点钟左右,外科值班大夫正是彭淑牖医生。彭医生用肛门指检,不到半分钟就肯定的说:不是直肠癌。姐姐和姐夫惊得差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彭医生莞尔一笑:肯定不是直肠Ca,可能是内痔或息肉出血,可做个直肠镜确认。 几天后经直肠镜捡查,果然是一颗小息肉出血,当即就被摘除了。

  现在我姐夫己92岁高龄,从浙江省政协退休一人独居,买菜买米、烧饭洗衣、拖地搞卫生……统统自己搞定。每天还要走路锻炼,看书写文章超过四个小时。

  夸彭教授您是“转世华陀”,恐有阿谀之嫌,但彭教授您短短半分钟的肛门指检,改变了我姐夫后半辈子的人生道路,却是事实!

  感谢当年的值班大夫彭医生!感谢现在获得殊荣的彭教授!

  感叹因为彭老改变人生道路还有一位钟先生。钟先生的回忆源自三十年前。1991年12月31日,在新的一年到来的夜晚,连续出差多日回到家中的钟先生突感身体不适,随之大口吐血,钟先生说,血呈咖啡色,吐了半脸盆,他和家人都吓坏了。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发现有胃增生及大面积溃疡。初诊有胃癌之嫌,但那个年代,生癌即意味着死亡。医生不敢轻易下结论,病人和家属也不愿意相信。结果医生就当胃增生和溃汤进行治疗,一个月后再作检查,症状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有迅速恶化趋势。这时断定非胃癌莫属,预计只有3至6个月的生存期。

  医院请彭教授前去会诊,彭教授一看,病人的胃已经发生弥漫性转移,即错过了最佳手术期,但彭教授还是决定亲自为他手术。病人上午9点进的手术室,下午两点出来,病人四分之三胃被切除,剩余组织清理十分干净,可以说手术完成的非常漂亮。钟先生说,他今年70出头,彭教授已经让他多活30年了,他现在要向彭教授看齐,向天再要30年。

  这几天有太多曾经病人和家属给彭老讲那过去的事情,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无不折射大医情怀。

  “魔术刀”、“捆绑术”、四国院士

  他的医路“高光”随行

  2004年10月10日,全球14000名外科学界精英汇聚美国新奥尔良,出席第90届全美外科年会。经过美国外科学院投票,彭淑牖被授予该院荣誉院士称号。当年彭淑牖是得到这一荣誉的第四位中国外科医生,此前三位为北京协和医院吴阶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李国章教授和香港大学黄健灵教授。

  当彭淑牖走下领奖台,香港大学黄健灵教授迫不及待地上前将他拥抱:“这是中国人的骄傲!”第二天一早,法国贝藏松大学中心医院外科学教授乔治·芒斯扬,拿着一份印有彭淑牖图片和文字介绍的会刊,找到彭淑牖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善于制造奇迹的人。”这位外国医学专家所说的奇迹就是彭淑牖把“七刀八剪”变成“一把刀”。

  这把刀不是普通的刀,这把刀诞生后,直捣手术禁区,原先属于高难度的手术变成了常规手术,因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肝癌有“癌中之王”之称,死亡率很高,因为肝是人体血液库,切除病变组织时易伤及血管造成大出血从而危及生命。因此,传统的切除术一旦遇到肿瘤长在密布大血管的肝尾叶上,便令医生束手无策。

  1987年,国外出现了超声刀,其原理是震碎肝组织,浙医二院花7万美元也买了一台,结果彭淑牖教授一用,大失所望,因为中国肝癌病人常伴有肝硬化,超声刀震碎肝组织的速度非常慢,效果不佳。

  彭淑牖一直想制造一种比超声刀有用的手术器械。有一天,他把玩圆珠笔时,突发奇想,将笔和听诊器金属管做成一个小耙子一样的东西,在肝组织上实验刮剥,肝组织被一层层剥落,结果,一条条血管显露出来了,刮下来的肝组织用吸收器吸走,遇到小血管就更换器械进行电凝。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术程序,在传统手术中要用手术刀、止血钳、镊子几十把。彭淑牖想,如果将这七刀八剪变成“一把刀”,医生做手术时就不必频繁更换手术器械,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出血量,还能使手术视野变得清晰。当这一想法从脑子里蹦出来时,彭淑牖马上付诸实践,在一把刀上将电切、电凝、吸引、剥离4大功能集而为一,就这样,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诞生了。

  这一发明改变了世界外科手术方法,使肝区疑难手术变成常规手术,一些原本难以进行的手术不再是禁区。

  用这种方法,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如今已在肝、胆、胰、脾、胃、肠、甲状腺、乳房等普通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并已扩展到骨科、妇科、泌尿外科、五官科、脑外科等领域,许多被“判死刑”的患者因此得以起死回生,英、美、日等国也引进这种“刀”。外国专家称这一成果是“世界外科领域划时代的进步”。

  这是一把“魔术刀”

  现在全球有数千家医院在使用。

  彭淑牖确实善于创造奇迹。1995年12月27日,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彭淑牖在杭州施行了一种新手术,有效地控制了在胰十二指肠手术中发生的胰漏风险。这项手术稍后即被完善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胰漏是一道长期困扰外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因胰液腐蚀力极强,流到哪里就腐蚀到哪里,因此术后的胰肠吻合口漏,是最凶险的并发症,胰漏致死率高达25%~50%。国际上胰漏发生率为10%左右,即便是世界胰腺外科最高水平之一的美国麻省总院,胰漏发生率也有9.6%。

  当刮吸手术解剖法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时,彭淑牖开始向这一世界性难题发动攻击。彭淑牖发现,贯通肠腔内外的针孔和吻合口间的间隙,是引发胰漏的主要原因。只要将空肠断端犹如翻卷袖子一样外翻3厘米,缝合时只缝卷起“衣袖”的内层而不穿透全层避免了针孔,再翻回卷起的衣袖,胰腺断端就套入空肠中,再环绕翻回的衣袖捆绑,就消除了间隙之间可能的渗漏途径。最后,几道防线将胰液堵了个水泄不通,再不会发生胰液外渗。

  消息传出,马上在国内外外科界引起强烈震动,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科学会主席乔治·帕克斯称这一手术将会成为“国际标准术式”。

  “魔术刀”和“捆绑术”两大医学发明,分别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有鉴于彭淑牖对世界医坛所作的突出贡献,2004年至2015年间,他分别当选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救死扶伤,他和学生们创新不止

  “人生的主旨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战斗得好。”这是彭老经常用于自勉和教导学生的话。创新,是这位医学大家此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他的一种战斗方式。近年来,他不断推陈出新:捆绑式胰胃吻合、腹膜后淋巴脂肪板层根治性切除……特别是现在受到全国同行高度关注、并在临床上得到很好应用的的“末梢门静脉栓塞术”,就是他联合学生发明的一项新的手术技术,让预计术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较晚期巨大肝癌患者,重获手术切除的机会,这对许多患者来说不啻又是一个福音

  把肝养大了再切,是一位德国医生2007年的偶然发现。当时有一位高位肝门胆管癌晚期患者,胆管堵塞,黄胆指数很高,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医生将患者的肝切开,将胆管与肠相接,进行胆汁导流,顺便将对侧的门静脉扎牢,让血液不再流入病变的右肝,以促使病变的右肝萎缩。他所采取的办法,是“临终关怀”式,没想到奇迹出现了,一周后,未病变的余肝迅速增大,使原本无望进行的手术又可以进行了。但是德国医生的两次手术,因为切口大,出血多,对病人伤害较大,病人恢复起来比较慢。

  著名外科学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是彭教授的学生,为解决以上种种不足,他和彭教授探讨后,决定用一根“绳子”解决——用一根有弹力的绳子,绕肝脏一周,进行捆扎,阻断了左右肝脏之间的交通血流。有点像手被毒蛇咬到后,为阻止毒素快速扩散,会在伤臂上方扎一根绳子一样。被称为“蔡氏绕肝止血带法”。

  著名外科学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洪德飞也是彭教授的学生,他通过微波消融的方法,把肝脏左右交通的毛细血管连同肝脏予以封塞,再通过介入方法,把栓塞剂送进门静脉,也达到了阻止血液流通的目的。

  “彭家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养肝效果,但他们并没有停止探索。彭教授介绍,他们现在可以将栓塞剂送到主血管并通过主血管渗入毛细血管,完全彻底对“敌占区”进行封锁。这实际上是一次手术分两个步骤做,第一步是介入法,对病人几乎不构成影响。而且大大节省了养肝时间,一般养两周,病人就可以进行手术了。

  在彭老的心里,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幼时的心愿,为了患者和他们身后家庭着想是他始终不变的信条,一切为了患者是他发明创造的原动力,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是他毕生没有终点的目标。

  他最得意的是,治愈了一大批疑难病例

  从医近70年,彭老最喜欢的一句话:“病人是医学天地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朝向它,我们全部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

  有人说,彭淑牖是“当今最容易被请上手术台的医生”。由于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彭淑牖几乎能做所有普通外科的手术,而对于全国各地发来的会诊请求,彭淑牖则都“来者不拒”。

  2002年,彭淑牖创下10天内往返4个省做6台特大恶性肿瘤手术的纪录。他上午刚在浙大二院做完一例肝切除大手术,下午就接到安徽皖南医学院发来的支援请求,随即动身赶往机场,在飞机上一边就着白开水吞面包作晚饭,一边查阅病人的病情资料。晚上10点,一下飞机便直奔手术台。

  “多迟延一天,病人就多一天痛苦,多一分危险。”彭淑牖接手的这位病人已是肝癌晚期,25厘米×12厘米的肿瘤长在高危险区,手术风险极大。次日凌晨4点,彭淑牖完成了这场高难度的手术,5小时后又为第二位病人做右半肝切除胆管吻合手术。下午4点乘坐飞机赶回杭州,为第二天另一例大手术做准备。

  经手上万台手术,医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彭老认为自己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治愈了一大批疑难病例,包括许多通常认为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在手术之后获得长期存活。

  55岁农民吴阿茂颈部生了个巨大的动脉瘤,瘤体达15×15厘米,气管被迫转移,呼吸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由于手术风险大,多家医院拒收吴阿茂,而彭淑牖不愿放弃病人,一日凌晨,正处在观察期的吴阿茂瘤体突然破裂,出现休克,彭淑牖即刻赶往医院。与老教授齐伊耕简短商量后,彭淑牖决定实施体外循环下深低温颈动脉瘤切除手术。在我国,此类手术的成功率几乎为零。从清晨5点开始,手术整整进行了12个小时,终于在下午4时体外循环停机,停止跳动103分钟的心脏又恢复了跳动,这也是我国首例成功在体外循环下深低温施行颈动脉瘤切除的手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繁简论医术。治病救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彭老如是思,如是说,如是做。

  生活中的彭老淡泊、平和,给人印象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他就这样笑着,笑看来时路,笑对身后名,无所畏惧,荣辱不惊。他笑眯眯地开始一天的生活,笑着面对他的患者,笑着开始一个又一个医学研究,科研论文不断发表,今年一月份就发表三篇,至今已经764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