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再读才发现普通人无尽的心酸和无奈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于勒是父亲的兄弟,他在年轻时无恶不作,已经是流氓的程度。几乎花光了父母的积蓄,还大大占用了父亲的那部分。

  后来他被扫地出门,在外辉煌过一段时间,并写信承诺可以给我们家带来富裕的生活。

  但是在一次旅行中,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已经沦落到和乞丐差不多的地步,他们躲开了这个底层人,没有认这个兄弟。

  最早接触《我的叔叔于勒》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我完全站在于勒的角度,认为菲利普夫妇势利眼,没有人性,为了面子和虚荣心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认。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的阅读文学作品,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感悟到了底层人的心酸和无奈。

  于勒和菲利普的兄弟情原本就是淡漠的,在贫困的家庭里,于勒是一个花光了父母为数不多积蓄的无赖流氓。

  首先,于勒对于菲利普夫妇来说,在年轻的时候,他占用了父母留给自己的财产,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大肆挥霍,花钱如流水,不上道的兄弟。

  再后来,他的行为已经严重到被赶出家门了,可以想象他对于家人的影响。他花光了父母的积蓄,让哥哥的日子举步维艰,甚至哥哥结婚后有了两个女儿,因为家庭贫困,她们嫁不出去。直到于勒来信承诺给这一家人一大笔财产,大女儿的婚事才定了下来。

  

  可以说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于勒的来信表明自己已经发家致富和他承诺的一大笔钱给了他们希望,而在游玩的船上,他们发现于勒陷落进穷苦潦倒,靠为富人开牡蛎为生,狠狠地浇灭了这家人的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舍弃这个兄弟是无情残忍的,但也是无奈之举,他们也身处水火之中,实在容不下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骗子了。

  何况大女儿的婚姻是给未来的女婿看了于勒的来信后才定下来的,如果贸然和叔叔于勒相认,也许会毁了大女儿的生活。

  这一大家子生活是十分拮据的,其中父亲想要吃牡蛎的时候,母亲为了省钱告诉父亲“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要求父亲少买几个;她自己不吃,也不让其中的主人公“我”吃,理由是“害怕惯坏了男孩子”。

  

  这个家庭甚至办不起女儿的婚礼,要为婚礼需要的钱发愁,他们希望叔叔于勒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富有阔绰,来拯救这个家庭,因此他们每个星期天都要去散步,以便哪天遇见这位叔叔。

  所以父亲才多次说起“如果于勒在这条船上,那么多让人惊喜呀!”,他们深受贫穷的荼毒,于勒对于这个家庭,在年轻时花光本属于他们的家产,中年时频频给他们希望,最后一次狠狠浇灭了希望。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毫无疑问,菲利普夫妇是无情的心狠的,也是势利的,在于勒富裕的时候,举双手欢迎他回来,在发现他穷苦到连吃饱饭都是问题时,选择换乘一条船不与他相认。

  但同时,他们本身的日子也是心酸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中,他们勤勤恳恳,努力节俭,但生活还是被贫困死死缠住。

  更何况,于勒还关系到大女儿的婚姻,一个穷人家,不成器的兄弟花光了钱后被赶了出去,让一大家子的生活潦倒,后来来信说自己飞黄腾达,承诺拯救所有亲人,事实上他已经沦落街头要饭,谁又能心里毫无芥蒂地接受他。

  

  同时,于勒也是心酸的,于勒是一个失败者,受害者。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晚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他经常写信,当然知道哥哥嫂子的地址,但是他落魄后尽力谋生,没有再去打扰哥哥嫂子的生活,也许是为弥补年轻时犯下的错。

  

  未经生活打磨的小侄子看他可怜,在付牡蛎钱时给了他一点小费,他对此深表感激,也许菲利普夫妇接纳了他,他可以不那么困难步入正轨,最起码有个人样,但是他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

  菲利普一家人和于勒的生活都是充满心酸和无奈的,他们都身陷贫困,生活困苦,都是下层人物形象真实的刻画和代表。

  初读这篇短篇小说,我觉得于勒是可怜人,再读这篇小说,很明确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心酸。不再止于最表面的理解和感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