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松打虎看英雄形象塑造

  从武松打虎看英雄形象塑造

  武松打虎画作

  何为英雄?意志、能力、所为皆远超于常人之正义之士,英雄也。英雄分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英雄。抗美援朝战场上,杨根思在阵地上只剩自己时,手握炸药包冲入敌阵同归于尽,致使敌人再也不敢进攻已经无人守卫的阵地,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度。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云南某军分区司令员安排大儿子上前线,牺牲,再派出唯一的小儿子,又牺牲,一家两代忠良都展现了英雄般的无比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另一种是虚构的英雄。基于艺术特性,后一种英雄的影响往往更大,武松便是这种英雄。

  年幼之时,我看到了作为高小语文课文,带有配图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为其生动描写而触动。它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段落。该作前半部呈现的各位英雄好汉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武松。他不顾三碗不过冈的招旗,吃了十五碗酒,四斤熟牛肉,在景阳冈上,躲过一扑一掀一剪,把那条坏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大虫按在黄泥坑里,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四处冒血,一命归西,展现出力大无比的英雄气概。而实际上,作为大型猛兽,成年老虎可达咬合力500公斤,掌击力1000公斤,远超于人,再强壮的人赤手单挑猛虎也会落败,性命难保,为何武松打虎从未有人置疑?文学创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塑造英雄,不会着力表现与普通人相同相近的言行,必定以俯视的姿态展现。其次,生活逻辑服从艺术逻辑,在生活中不存在,只要符合艺术逻辑,就可以存在。武松是凛凛好汉,老虎是百兽之王,为了肯定万物之灵,推崇英雄好汉,武松必然征服猛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是类似道理。其三,一定的艺术夸张不可缺少,唯有适当夸张,方可放大英雄人物的勇武刚强,树立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人人向往刚强,万众仰望英雄,武松打虎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人传诵的英雄故事,武松成为影响甚广的勇武英雄。

  由此来看影响最大的抗日剧《亮剑》。它在诸多真实战例的基础上纵横演绎,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团长的英雄形象,有力歌颂了八路军不畏强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它既反映了八路军以弱对强,也反映了以强对强。一例是李云龙率新一团在突围战中正面击溃坂田联队,开炮炸死坂田联队长。在战史中,八路军团级部队从未有过如此成功战例,唯有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部在迎击来犯日军的黄土岭战斗中,开炮炸死山地之花阿部规秀旅团长与之相近。虚虚实实之间,为表现李云龙敢拼善战,这个带有夸张的突围战完全符合艺术逻辑。另一例为攻打平安县城。在战史中,八路军攻打过不少县城,但从未因团长妻子被日军俘虏而攻打。李云龙下令向同在城头的日军特种小队和妻子开炮,明显是虚构,却反映了李云龙的雄伟气魄,为其形象的塑造写下了传神的一笔。有些人批评它是抗日神剧的鼻祖,绝大多数观众并未怀疑此剧的虚构夸张,对李云龙的高大形象十分仰慕,对八路军的英勇顽强很是崇敬,对八路军的所向无敌十分振奋,表明原著作者和编导的创作思维开扬又不失严谨,对英雄团长形象的塑造和八路军英勇作战的表现均十分成功。

  相反,在荧幕上出现的多部抗日神剧,为众多观众所排斥,原因在于不仅丑化日军,美化我军,而且出现了重要角色手撕鬼子等离奇情节,使英雄的塑造大打折扣。进行抗日剧创作,不管是根据真实事例演绎,还是虚构而成,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是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否符合艺术逻辑。与其它战争剧创作一样,需要对战争内涵的深刻把握,对历史环境的足够敬重,对英雄言行的准确拿捏,切勿随心所欲,任意虚构夸张。同样是虚构夸张,不同创作,不同把握的效果会有明显差别,武松打虎与手撕鬼子即显现出云泥之别。列宁说,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这是最好的注释。

  所以,如何成功塑造英雄,但愿武松打虎的故事能给有关业内人士带来启迪。希望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塑造更多成功的英雄形象,制作更多优秀的艺术剧作,给人激励,给人振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