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司马迁:错,那是别人说的
“胡适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冯友兰
近期热播的《大秦赋》赢来观众如潮好评,被称为近年来续《雍正王朝》之后难得的好剧。不过,剧中对吕不韦、嬴异人和赵姬之间的关系闭口不提,让观众的八卦心严重受挫,很不爽。
作为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吞并两广、设郡立县、车同轨书同文......哪一项都足以名垂青史,可是,他的生父到底是谁?
既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她本来的样子又如何呢?
自相矛盾的司马迁
很多人都曾听说嬴政又叫“吕政”,从父姓,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更多人却听说嬴政是嬴异人的儿子,母亲赵姬,吕不韦只是他的“仲父”。
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源自何处呢?
其实,就源自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在秦始皇的人物传记中,司马迁说庄襄王嬴异人在赵国做质子时,十分喜欢吕不韦的一个姬妾,就向他索要,最后生下了嬴政。
这段话写得堂皇大气,简洁明了,没有任何疑义。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传》中却突然反口,惊掉一地眼球。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吕不韦传》
这段话很曲折,也很八卦。
太史公在这里说,赵姬和吕不韦在一起时怀了孕,老吕也知道。子楚(嬴异人的别名)到吕不韦家饮酒,对赵姬一见钟情,就向老吕索要赵姬。老吕很生气,但还是把赵姬送给了子楚。赵姬则隐瞒了怀孕的事实,大期满,生下了子政。
古代,子楚、子政是公子楚、公子政的意思。
到底谁才是孩子的爹?
太史公这个迷魂阵一摆,把所有读《史记》的人都整懵了:太史公,到底谁才是孩子他爹,你给个准话行不行?
太史公微微一笑,返身走回历史长河的上游,消失不见。
于是,几千年来,无数学者、文人、百姓纷纷苦练‘侦探’本领,试图找出秦始皇的亲爹,打算给“千古一帝”一个交代。
终于,这个历史的使命交给了清朝大学者梁玉绳,他经过仔细推敲,总算找出了太史公留下的破绽。
梁玉绳说:“史公于《本纪》特书生始皇之年月,而于此更书之,犹云:世皆传不韦献匿身姬,其实秦政大期始生也。”
梁先生是什么意思呢?
他说,太史公有时候也很幽默。他在《本纪》里说出了秦始皇的出生年月,却又在《吕不韦列传》中改口,还说世人皆传吕不韦献给嬴异人的是有了身孕的赵姬。其实,秦嬴政是“大期”满了才出生的。
什么是大期?
唐代孔颖达给《左传.僖公十七年》作注疏说:十月而产,妇人大期。
简单说,“大期”就是十月怀胎,这个时候孩子才出生。
如果赵姬跟在吕不韦身边已怀孕,而且吕不韦“知有身”,那么,赵姬嫁给嬴异人后生下嬴政就不是“大期”了,而是“大期+1个月”或“大期+2个月”!
推到这里,估计太史公要从历史源头走出来,冲着梁玉绳伸出大拇指!
铁证如山,吕不韦只是个媒人
估计,单单赵姬十月怀胎这个线索还不能说服人,再来两个旁证。
看过《寻秦记》的观众应该对那一幕“滴血认亲”记忆犹新,虽然那是架空穿越剧,但也说明了秦朝对继承人的审查十分严格。
作为一国未来之国君,其宗族和背后的利益集团更不可能对此有任何马虎。
据《左传》记载,秦朝及六国的王族均有专门管理宗庙的职务,这些人除了负责祭祀、礼仪外,最大的任务就是管理宗室后人。但凡有新出生婴儿、死去的族人,都会有专人及时登记,并派人去核实。一旦发现有欺诈行为,轻则失去宗室身份、收回官职,重则受刑流放。
所以,如果嬴政是吕不韦的后代,以嬴异人的胆略、吕不韦的投资,都承受不起这种酷烈的后果。
毕竟,隔壁老吕只是一个媒人、商人,他不姓王。
如果说吕不韦胆大包天,嬴异人受制于上了吕不韦的“贼船”,两人沆瀣一气隐瞒“嬴政是老吕的儿子”这一事实,也能说得过去。
不过,还有一个大人物也会上他们的“船”吗?
这个人就是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是嬴异人父亲安国君的正室,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背后最大的势力是楚国芈氏!华阳夫人是太子妃,可惜,出身芈氏的她却没有后代。
要想保住日后的荣华富贵,她唯有找一个自己信得过、且能掌握权柄的人继承王位。所以,吕不韦给她送来了嬴异人,她就劝说丈夫发誓把位子传给嬴异人,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
安国君此时还是太子,嬴异人是他的儿子无疑,所以,他不用担任何风险。可太子妃就不一样了,她必须看得更远,确保嬴政是皇族后代。否则,芈氏终有一天大祸临头。
所以,有太子妃华阳这一道关,也足以证明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后记:捉弄人的班固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不言自明。不过,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为何相互矛盾呢?
在《史记》秦朝人物的列传中,司马迁长篇引用了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的名著《过秦论》,内容中肯,评价也偏向正面。这和汉朝时期的“过秦”思想是相反的,因为,从东汉到西汉,都是贬秦扬汉的。
特别是到了东汉历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几乎通篇批判秦始皇的过失,并且把其部分内容附在司马迁的《史记》后面。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并非全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著。
有一个例证可以证明:《史记》后面的秦王谱系中有这样一句话,“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
这句话在《汉书》中找不到,但那段“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却出自班固之口。
每个朝代编撰上一代的历史,为了表明正统、正义,总是把前朝贬低一番,这也是应有之义,无可厚非。
只是,这可苦了研究历史的后人。
为了不让这些历史因果纠缠于身,被方家嘲笑,所以,《大秦赋》也不敢引火上身,随意妆扮历史。
否则,以秦始皇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个小小的差错就可能毁了整部剧。
因此,这部剧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不要碰历史的误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