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略知略知》之“港湾”:水光无声,你听到了谁的呼唤?

  

  在海洋与陆地的交汇之处,总有忙碌的港湾。出海的渔船满载而归,远航的风帆呼呼作响。当月光层层涌入港口,群船也收敛了驿动的情怀,像是一幅幅轻描的油彩画。

  执笔舒韵律,婉约颂诗音。港湾的本色在柔光中盛放,与水天相映。静夜缓袭,清风入港,枕一方素纸华章。渐渐褪色的油彩里,流淌着数不清的故事,让现实中的我们得以在《名画,略知略知》中再次感受那些风浪中裹夹的经年过往。

  01Claude Joseph Vernet

  

  克洛德·约瑟夫·韦尔内(Claude Joseph Vernet,1714-1789)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对港埠有种特殊的感情,时常以广阔的视野描绘着或平静或狂暴的海边风景。韦尔内年轻时居住在意大利,直到39岁才回到法国,其作品大多被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

  1772年,韦尔内接受杜立巴夫人的委托创作了这幅名为《A Sea Port by Moonlight》的作品,其本意是为路易十四的城堡设计一个可以供休憩与观景的港湾(杜立巴夫人是韦尔内最大的艺术赞助人之一)。画中的岩石海岸上有渔民抽着烟斗休息,一旁临时搭建的炉火上正熬煮着可口的晚餐,妇女们似乎在欢快地分享着什么,前景中勤劳的人们正趁着幽微的夜色继续捕鱼。

  

  朦胧的视线中,船是琴、桅是弦,从桅顶上挂下的细绳在风中轻扬,像是琴弦上散乱的马鬃。

  韦尔内以海边劳作为蓝本,描绘了平静而悠闲的海港生活。在这幅名为《Calm at a Mediterranean Port》的画作中,渔民们在石墩上清点着当天丰盛的战利品,旁边三个穿着体面的商人在低声交谈着,他们所谈论的话题似乎与停泊在海湾中的大船有关。与此同时,一名男子坐在阶梯上,烟斗发出鲜红的光芒,应和着天边的云霞。朦胧的落日平静而温暖地挥洒着最后的余光,人们也期待着新一天的美好生活。

  

  韦尔内笔下的港湾,不仅是娴静安详的,也可以是狂暴危险的。海浪卷着牛毛般的雨丝冲向大地,在喧嚣的港湾中,狂风焦躁地侵袭着薄衫下的身躯。

  《A Storm on a Mediterranean Coast》是韦尔内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愤怒的海面上黑云密布,波涛猛烈地拍打着海岸线,在岩石上留下一层层白色的泡沫。一艘失事的帆船和几名惊恐的幸存者吸引着观者的视线,画作的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孤独的灯塔,目睹着这场突然爆发的灾难。

  韦尔内用绿色、黑色和棕色表现着汹涌的浪涛,在暗色调的衬托下,幸存者身上鲜亮的衣着显得格外醒目,而远处晴朗的天空则给这些幸存者们投下了希望的光芒,一时间,风声、雨声、呼喊声,甚至一丝海风的寒意,全部由画作传递而出。

  02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揭开四季的门扉,羡慕一种淡雅意境。浅黄色的微光,朦胧中带着些许晕眩。画家笔下的光线从不矫揉造作,那夕阳的余晖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丝丝明弦。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著名画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他以描绘光与空气间的微妙关系而闻名。1789年,特纳考入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后于1799年成为了该研究院的会员。

  特纳善于用光,笔下的景色常常沐浴在明亮的光晕之中。他对于光线的表达不同于伦勃朗的逐渐减弱并融于阴影中,而是以逐步强化的方式描绘,使画面变成一整片明亮的视野。

  这幅名为《Dido Building Carthage》的画作,其灵感源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故事中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破,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一起漂泊了数年,最后定居意大利。但在旅途中,埃涅阿斯遭遇海难漂泊至迦太基。迦太基的王后迪多(Dido)对他一见钟情,待他离开之后,王后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画作中的迪多身穿蓝色长裙、头戴皇冠,正在检查死去的丈夫西凯厄斯(Sychaeus)墓地的修葺进度,而她身旁那个穿着斗篷、戴着头盔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埃涅阿斯。该作品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03Johannes Vermeer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