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太真实吓到孩子?家长们,是时候给孩子进行现实教育了

  昨天,带女儿参加小朋友的生日宴,吃喝玩乐过后,大家陪小朋友在客厅,一起重温前段时间上映的真人版《狮子王》,虽然之前各种版本都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但每次看还是会有不同的心情,加上小朋友们叽叽喳喳讨论着剧情,大人们也都饶有兴味地陪孩子们看着。

  影片还没过半,一位妈妈却站了起来,“啪”关了电视:“不看了,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适合小朋友看。”

  我们有些错愕的看着她,她又说:“你们不觉得吗?童话故事本来应该是美好的,可是这个动画片太真实、太残忍了,狮子王木法沙被刀疤打下山崖,被一群角马活活踩死,辛巴却只能被迫离乡,上次在电影院,我儿子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被吓哭了,都是生离死别、弱肉强食的现实,孩子还是应该看点美好的东西。”

  另一位家长立即反驳:“谁不是从小看这部动画片长大的,动画本来就已经是经过美化的了,而且,让孩子早点认识真实的世界不好吗?也太玻璃心了把!”

  主人连忙打着圆场,一边劝两位争论的家长,一边哄着抗议的孩子,把电视切到了另外一部动画片了。

  01、现实教育、死亡教育必不可少

  在看《狮子王》时,很多人对木法沙死亡的场景耿耿于怀,觉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场景太过残酷,让人悲伤,但实际上,让孩子接受现实和死亡教育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美国罗斯博士在《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样看待生命与死亡》中写道:小孩的心灵跟成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宇儿妈妈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宇儿6岁时,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因为宇儿年龄小,加上中国家长不太善于向孩子解释“生死”的问题,所以一直对小心翼翼的避讳着这个话题。当宇儿一连几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没有看到爷爷的身影,孩子急了,大哭着找爷爷。一开始家人还各种瞒骗,说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可宇儿始终无法接受,最后大哭着告诉妈妈:“我知道,爷爷死了,我只是想知道爷爷为什么会死?是不是因为我不乖,爷爷不想要我了?”宇儿的话让妈妈大吃一惊,好在当时正赶上《寻梦环游记》上映,宇儿妈妈通过这部动画片温情的方式,给孩子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给宇儿补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孩子也终于能够知道:爷爷的离开,并不是因为不爱自己了,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守护着我们,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继续缅怀他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

  心理学研究中早已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正确的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可我们却常常因为避讳、省事等种种原因,选择隐瞒、哄骗孩子。

  白岩松曾说,“中国是没有死亡教育的。”

  也正因如此,孩子会模仿动画片的情节,把小伙伴绑在树上放火烤,致使几个孩子烧伤严重;学着动画片中的情节,用平底锅伤人,购买电锯带去上学,伤害他人而不自知;甚至有孩子在自己的母亲死去时蓦然地选择拍短视频求赞。

  因为现实教育、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只能从虚拟的童话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看到的只是美好的一面,却忽略了现实的一面,忘记了美好童话的背后其实也是存在欺瞒、哄骗、生离死别的。

  父母刻意的隐瞒与避讳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焦虑,反而会激活孩子的伤心和疑惑,甚至因为对“生死”的无知,不珍爱生命,不敬畏死亡。

  02、掩盖真实反而削弱了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单纯、温暖、美好的童话世界,对一些真实、负面的事件进行“选择性忽略”,以为闭口不谈就能一带而过,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掩耳盗铃”的举动,反而会给孩子心里留下更多的疑惑。

  同事最近和老婆离婚了,担心孩子太伤心,一直隐瞒着孩子,每当孩子问“妈妈呢?”,他都用各种借口来搪塞,“妈妈出差去了。”、“妈妈回老家了。”。直到有一天,孩子说:“爸爸,你别骗我了,他们都说,你们离婚了,所以妈妈才不回来。”突然被揭穿的同事不知如何应对,“你听谁说的,小孩子家懂什么,一天胡说八道。”孩子不死心:“没离婚,那妈妈到底什么时候回来?”面对孩子的追问,同事恼怒了,大喊着:“是,我们离婚了,你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的。”孩子崩溃大哭,同事也又伤心又内疚,本以为的善意隐瞒,却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很多父母也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哪怕感情破裂在孩子面前也会假装恩爱,但孩子是极其敏感的,强烈的自我归因意识甚至会将这些事情归责于自己身上,与其让孩子从别人口中得知真相,还不如早早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离婚了,但爸爸妈妈依然很爱你。”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父母刻意营造的美好世界突然崩塌在眼前,反而让孩子更难以接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2-8岁是儿童道德和品格形成受外部影响和规范的最佳时期。没有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对善恶是混沌的,他们没有是非荣辱观念,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凭空生出处事本领。

  所以那些每天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尽管在我们看来或许是丑陋、不堪、负面、现实的,可它们却是让孩子知荣辱、明善恶、认知世界、强大自我的最好教材。

  一味地蒙蔽,并不是在保护孩子,而是毁掉了他们的精神免疫力,让他们在面对现实时充满脆弱和无力感。

  03、幻想童话和接受现实并不冲突

  丹麦是著名的童话王国,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他们有着全世界最美好的童话故事,但对现实教育也从来没有忽略。

  丹麦有一所名为Odense的动物园,常常会把死去的动物做公开解剖,骆驼、马、长颈鹿、狮子等很多动物,而观看公开解剖课的就有很多当地的孩子。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死亡动物的尸体、解剖的场景,相比于动画片中经过美化的场景,可以说是很残酷很现实了,别说让孩子现场观看,就算只是形容只怕都无法出口。

  动物园的生物学家形容当时的场景:“孩子们都被迷住了,有孩子把自己的小手跟狮子的爪子比较,不过,也有少数孩子退缩,孩子们靠近解剖桌,即使气味浓烈,都无阻他们专注观察整个过程。没有人投诉,觉得难受的孩子会离场。”

  对此,Odense动物园的解释是:“丹麦人向来是务实的,不会把感性放在常识之上,现场参观解剖过程是丹麦孩子宝贵的生物课。孩子们是好奇的,会提问,而不是害怕。反而是大人往往反应过激。”

  现实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不让孩子知道,它就不存在。我们之所以觉得真实、残忍、难以接受,是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如果客观平静的看待这件事情,将对它的看法、感受真实的传递给孩子,这难道不正是教孩子看待世界的好机会吗?孩子没有看过这个世界的美丑善恶,又怎能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呢?

  我们成天把“为孩子好”挂在嘴上,却通过营造假象糊弄、哄骗蒙蔽着孩子的视听,削弱着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或许他们真如我们所愿变成天真、单纯、善良的孩子,但面对现实时,他们却更容易脆弱敏感、情绪失控、容易轻信他人、辨别是非能力弱,这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现实教育不意味着故意营造恐惧让孩子不安,但在面对真实事件时,我们可以从容、客观地对待,不避讳不哄骗,认真教导孩子如何看待问题,让孩子如实的感受世界的好坏。

  童话是为了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教会孩子充满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但现实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在了解了真实后懂得如何正确的爱这个世界,两者并不冲突。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

  童话虽美好,但孩子终究是现实中的人,我们在给孩子讲圣诞老人的故事,也别忘记了世界上本来没有圣诞老人,所有礼物都是爱你的人给的。

  现实教育,不光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教育,家长更需要正确对待。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收藏,评论,或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如果有其他育儿问题,可以点击关注呵呵妈,更多育儿知识持续更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