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侄子自己背水壶,自己睡午觉:外力驱使的独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导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每个家长都想做的事情,也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需要注意在培养过程中,与孩子互动的语言和态度,强制性的外力驱使发展出的独立性,可能只是假象。
文/37度暖爸
昨天,在和单位张姐聊天时,她讲起和自己家小侄子的互动场景:“下楼去玩,他拿自己的水壶。我说,你必须拿着自己的水壶,要么出去渴了就别喝水!你已经3岁了,有能力拿着自己的水壶,而且我的手也没空着,还帮你拿着小书包。(零食、纸巾、湿巾之类的)”
张姐说完这段话,表情里透露着洋洋自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从小开始,不能惯着。”我用探询的语气反问:“张姐,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强制性了?”张姐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能拿,就是懒得拿,跟我说心情不好!都是借口!你知道吗?这个小家伙跟了我一周,每天自己吃饭、睡觉、看书,下楼自己拿东西,这些好习惯全部被我培养出来了!”
我们从语气、态度、措词,一直聊到了内驱力、外驱力,又谈到了补偿性心理,张姐好像才若有所悟:“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我一个同学的孩子。这个小子,从小上学都可好了,一上大学就开始玩游戏,最后挂了好几科,毕业证都没拿到手。”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靠强制性的外力驱使而发展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内化发展出来的。如果是外力驱使的独立和自主,当外力消失,孩子身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荡然无存。张姐口述的这两个案例,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孩子提到了“心情不好”,但没有被姑姑(张姐)看见,而是被强制性的要求必须自己背水壶。因为依恋关系的影响,孩子只能认同姑姑的观点,不能反驳。说得俗气一点:孩子离开大人无法自己生活,那么只能认同大人,压抑自己。
第二,孩子自己背水壶、睡觉、吃饭等行为所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可能只是假象。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而刻意表现出的讨好行为。生存资源是指保证身体成长所需的物质资源和心理发展、情感依赖的精神资源。
这种独立自主的假象,当外力消失,必然也会跟着消失。就像张姐提到自己同学的儿子:在家都挺好,出门上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导致大学没毕业。
那么,是不是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独立自主呢?也不是,我只是说:不能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要求孩子。优秀的父母,会将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孩子的培养目标,通过言行转变为孩子的,经过内化的,内在驱动力。简单来说,你让孩子做的事情,发展的方向,是孩子心甘情愿去付出努力的。
我承认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再拿张姐和小侄子的互动过程来分析,如果是我,我会首先看到孩子的情绪,并这样回应孩子:“哦,我知道了,原来是心情不好,不想拿杯子呀!你看姑姑的手里还拿着我们的书包,里面装着我们要吃的用的东西,姑姑已经不能再拿了,怎么办呢?”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选择权交到了孩子的手里,让孩子思考该怎样,而不是成人直接替孩子做决定,或是强制孩子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张姐的做法,实际上是自己对于侄子的控制。
分析完了案例,再来说说外驱力、内驱力、补偿性心理的关系和表现,以及父母该怎样做才能发展出孩子的内驱力。
第一,被外驱力驱动而做事的孩子,是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表达。原因在上面已经做过说明,简而言之,是孩子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当外驱力消失孩子做事的动力也会消失,补偿性心理占据上风。
第二,内驱力与外驱力相对应,是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兴趣、好奇而驱动做事的动力,与外驱力有本质区别。
关于补偿性心理,可以成为优势也可以成为阻碍发展的劣势。补偿性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为了弥补这种偏差而求得补偿。通俗点讲,就是一个人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
例如:某人因为自卑而努力工作超越他人,最终成就非凡的事业,这是正面且积极的作用;如果每天工作很累,晚上补偿性、报复性的熬夜,以获取更多的个人自由时间,这是负面且消极的作用。究其原因,是自己通过熬夜表达对于工作的不满。而这种报复性、补偿性的熬夜、游戏、放松,像一个黑洞一样,无限地吞噬着我们的精力、体力、时间。
像现在很多网络小说的套路:一个穷小子,要么是有奇遇,要么是被迫流浪在外“大牛的后代”,而后经过各种努力,成为人上人。左拥右抱,美女环绕,有花不完的钱,以及各种强力的人际关系网。这些也是对于生活的不满意和补偿,除了能满足一下,意淫一下之外,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帮助,也是负面且消极的。
话题回归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被强制性地不许吃零食,如:薯片、糖果等父母认为的垃圾食品;如果被强制学习,不允许有个人时间,或者是在违背孩子意志的前提下的强制性行为,都有可能造成补偿性心理。如:成年后常常购买儿时极少吃到或不曾吃到的零食,弥补自己的遗憾;争取一切时间玩游戏,弥补儿时被强制学习而减少的游戏时间。
这些补偿性行为的背后,都存在个体需求未被满足的现象。父母要发展出孩子的内驱力,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父母强制性的要求,不经过孩子的同意,不询问孩子的想法。
第二,将选择权交到孩子的手里,并赋予责任。即:让孩子主动选择,并自己对自己负责。
可能有的父母会因此担心:如果孩子不吃饭、不写作业,我也由着他?关于这些问题,请放心。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当孩子感觉到、意识到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他自己会发生变化。
父母在帮助孩子发展内驱力的过程中,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协助孩子正确归因,并深刻觉察。其次是让孩子对于自己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好奇,并且知道这件事,必须由我来完成,而不是由别人来替代。
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在帮助孩子发展内驱力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帮助孩子累积成功经验。这一点,在许多幼儿课程体系中都有体现,例如:蒙氏教学、瑞吉欧体系、高瞻课程体系等。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给予帮助的程度,这个程度取决于孩子的意愿。
结语:独立性、自主性是孩子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是由孩子自己通过对于规则、目标的内化而来,并非是父母的强制性要求。外力驱使下的独立自主,一旦外力消失,独立自主也会随之消失。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在职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儿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关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满,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