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迷宫3》将前两部积淀下的内涵,用烂片标配扫荡得一干二净

  文/葛维屏

  《移动迷宫3》看完,总算松了一口气,觉得又经识了一部标配式的好莱坞烂片,可以说,整个电影拖沓空洞,特效无光,人物做作,情节荒唐,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一到危险当头的时刻,就是援兵空降,据说这一系列电影打着反乌托邦的招牌,但整个电影里的情节,却是按照乌托邦的想象打造出来的。

  好莱坞电影没有深度、没有情感、没有挖掘的通病,在这个电影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电影里也在制造着一些生离生别的所谓煽情段落,但是这些情节,无一是打动人心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人物,都是按照一种模式设定出来的,都抽取的是最大路化的情感套路,按照一种模式制作出来的,所以,不会在任何一点上触动人的情感。想想上一次周末在同一座电影院里看到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让人哭得稀里哗啦,再看看好莱坞电影的黔驴技穷,觉得不久的将来,是否真的要出现宝莱坞攻下好莱坞的盛大前景呢?

  关键的原因,是好莱坞没有生活。它的生活,都是概念化的,标配式的,没有独特性的,所以看起来电影大同小异,人物似曾相识。

  《移动迷宫》的小说,据说烂尾了,同样,电影也烂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越是神秘的小说,结尾越烂尾,因为神秘的开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收不住尾,不烂尾做什么?

  《移动迷宫1》里横空出世了一个巨大的谜团,就是这些迷宫是从哪里来的。这的确引起受众的足够好奇,而人类最恐怖的事情,就是:不知自己的来历,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未来去向哪里。《移动迷宫1》完全符合这种对自己身份的茫然与无知。

  这种类似的影片,包括《异次元杀阵》系列、《电锯惊魂》系列、《伯恩的身份》系列,还有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都是主人公置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命运,这种恐惧弥漫在每一个电影的毛孔之中。

  异次元杀阵

  问题是这种神秘性的确是巨大的,但最终的难题,是碰到一个如何解释的问题。《异次元杀阵》的想象不可谓不奇特,一群人被置于一个转动的格子里,但谁制造了这些迷宫?几乎无法解释。

  同样,《移动迷宫1》里推出了一个神秘的迷宫,虽然不觉得新鲜,但还有一点悬疑成分在内。当影片里的托马斯在开头部分,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来到一个围城之内的时候,既记不得前世,又不知今生何处,的确为影片开启了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好头。虽然这一段情节,与《异次元杀阵》中的人物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陌生的箱子中的设计非常相似,但《移动迷宫1》里设置出的巨大的按节奏规律运动的迷宫,还是给人一种强大的震撼感。

  但到了电影开始解释这个迷宫的时候,就觉得太小儿科了。电影里解释,这一迷宫的建造目的,是为了训练一群年轻人,从他们的群体中精选出那些具有特殊异能秉赋的人,认为这些人的大脑里能产生一种解药,来对付人类遇到的近乎是僵尸病毒侵袭的生存危机。

  这一说法,其实是很牵强的,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影片里的基础设置、那个神秘的迷宫建立存在的合理理由,但是,从大脑里寻找到人类的解药,这显然是违背人类的常识的。也就是说,影片里迷宫的用途,只能训练的是人类的精神与意志,涉及到的是大脑部分,但这一部分,是无法按现行的科学研究准则,寻找到解药这个最终结果的,所以,《移动迷宫2》里,电影悄然地改换了《移动迷宫1》里的立论基础。

  《移动迷宫2》中,托马斯一行,成功地凭借自己的勇敢与精神气质,逃出了迷宫,被实验部当成了寻找抗病毒的疑似药引,可谓是价值连城的试验成品。托马斯一路逃跑,最后逃到了反抗军基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也曾经在实验部工作过的玛丽医生,她认为实验部从大脑中寻找解药是不可行的,而唯一的办法,是从血液中寻找解药。

  电影也就在这里悄然转换了主题,衬托出的是实验部的愚蠢。但这种愚蠢,是编导导致的。影片的创意作者,太沉湎于一个神秘的迷宫的耸人听闻效应,将它设计了出来,构成了整个系列的最大的悬疑元素,但是,要给它一个合理的解释,又难以为继,于是这份超出人类理性想象的设计,只能归咎于实验部及其幕后黑手“WCKD”的愚蠢头脑。

  到《移动迷宫3》里,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兴致再去展现什么逻辑性了,一切用一种先验的宿命的上帝意志来进行解说了。托马斯为什么具有免疫病毒的血清?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只能说他是上帝派下来拯救世界的,《移动迷宫3》也就迅速地向神话的不可解释的方向滑落,托马斯在影片里,就变成了超人,变成了救世者,变成了上帝之子。托马斯的出现,既不是奋斗的结果,也不是意志的产物,而是一种命定的荣光。这样,最后一部,彻底地打碎了第一集里兴师动众、哗众取宠制造出来的迷宫,救世神药,就这么宠辱不惊地降低人间,而之前的一切周折,那些逃亡、那些追杀、那些对抗,在最后的这么一个轻松设定面前,都是一次盛大的徒劳。《移动迷宫3》也就很滑稽而荒唐地否定了前面的庞大的设计,这关键原因,还是迷宫之谜的答案实在找不到一个唯物主义的理由,只能在唯心主义的宿命论里忽悠给电影一个差强人意的结尾。

  所以《移动迷宫3》的故事,便显然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剧本——《无是生非》。托马斯的团队已经没有方向了,于是只得去救团队中的一个同伴米诺,而在救出他的过程中,巧遇城市起义者正好攻击了这最后的城市,于是救人与毁灭城市的两层皮在电影里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让电影结尾的轰轰烈烈,成为三股力量暗中打斗的“三岔口”,谁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是谁,谁都进行着自以为是的战斗,然后就在这片混战中,托马斯的小伙伴们死的死、伤的伤。

  可以看出,最后的一场终结战明显动力不足,不得不让城市低贱民众发起了对城市的恐怖袭击来增加电影的戏剧份量,但这又导致了另一种尴尬,究竟人类的劫难是病毒所致还是自己内部冲突酿成。电影本来应该在此能够导致托马斯他们的反思,但这一切,都在电影里包包掖掖、兜兜转转之中完成了最后一场莫名其妙、内在逻辑动力相互抵消的一场混战,玉石俱焚中,电影在最后送出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可以看出,电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迷宫创意,后来发现收不起了尾,给不了合理的解释,又抛掉了这个设计,而转而去进行一场没有目的、没有动机的战斗,而为了增加战斗的效果,又拉扯上了一个第三方的起义者势力,在最后加入到电影的主线里去,导致整个电影逻辑崩溃,情节自我打脸,人物荒唐可笑。

  《移动迷宫3》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的一些常用策略,关键是它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在影片里的人物感情,也是一种大路化的、通用型的设计,它只能比划出一些人类情感的浮浅表层。越来越没有深度的内心发现,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将好莱坞已有电影七拼八凑。如果靠这样的电影,还能忽悠观众,那么好莱坞电影显然要失算了。对这种没有头脑、或者不知道自己拍的电影里缺乏头脑的好莱坞电影,市场是应该到说“不”的时候了。

  这时候,我们应该期待中国电影大显身手了。而显然,印度电影已经给出了中国电影一个很好的导向。《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这种富含生活气息与精神能量的电影,我们中国电影里,又有哪一部先知先觉地去尝试拍摄了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