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与地狱》:黑色的双重焦虑感

  影片围绕一桩绑架勒索案展开,是黑泽明少见的悬疑题材作品。

  片中主角鞋业公司专务权藤,于人生事业重要时刻经历绑架案,加之事业破产,生活从“天堂”坠入“地狱“。在生命和生活事业的两难抉择之间挣扎,权藤最终选择用3000万救司机儿子。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探案,警方户仓抓获歹徒,凶手竹内医生被判死刑。本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塑造了一批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值得观看。

  一、脸谱化的扁平人物,受时代局限的人物形象。

  权藤在片中形象还是较为正面的,最初他想保全自己事业,将民族鞋业做大做强,是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民族企业家。关于这一人物的塑造,桂叔帮我们简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1963年,日本仍处于二战恢复期,经济状态仍比较低迷。在此经济危机下,一个正直的民族企业家地出现,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正面情绪,所以导演对权藤这一民族企业家的身份给予了一定肯定与希望。

  黑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黑色人物,因此相较于权藤的讨论,大家的兴趣和关心重点更多放在反派人物竹内医生上。竹内是一个值得分析、有一定故事背景的人物。在他身上,有一种“阴暗美”,社会阶级差异间的矛盾和所造成的悲剧在他身上被放大。墨镜作为其装扮的必需品,掩盖了他由于地位的低贱、金钱的缺乏所带来的深深的自卑感。在酒吧和瘾君子聚集地,竹内医生胸前别着一朵康乃馨,伴着悠扬的舞曲时而踱步,时而如猎人般环视四周,在带有阴暗气息的压抑场景中,他的暗黑特质释放出危险的美丽。

  权藤与竹内,在身份上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起初权藤作为民族企业家,是位居天堂。可随着他的破产以及勒索案的发生,他失去原本优越生活,坠入地狱。而一直生活在地狱,生活经济状况极差的竹内,却努力营造自己生活在天堂的假象。在片尾处,两人曾在街头相遇,权藤帮竹内点烟,实则是竹内自以为已经和权藤地位齐平的想象。

  但相较于其他一些经典黑色电影中人物的刻画,本片的人物形象略显单薄。在这点上,桂叔分享了他的看法,认识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六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人物刻画多为黑白分明的脸谱化扁形人物,缺少现代的人物复杂性。包括演员有时略显浮夸的表演,都是时代所限。如果导演加入一点对反派善的描写,那么影片的艺术效果将会更好。

  二、电影主要采取鞋厂和破案双线叙事。

  电影的主角时常处于更替状态,前半部分的主角是权藤,后半部分由于破案需要,转为户仓警探,因此会给人以两条线联系不紧密的感觉。两条线也有契合的地方,鞋业情节的叙述展现的是权藤从天国到地狱的过程,破案与犯罪展现了竹内看似自地狱到天国的过程,两者暗暗相合。

  不同于一般犯罪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勒索的过程到警方破案开会,甚至毒品交易都进行了巨细无比的描述。桂叔也有此感,并解释说如此细致的描述,与日本电影琐碎和生活化的特质有关。

  结尾处,绑匪竹内在狱中对权腾的的自白,引起了小编的关注。这段自白有让观众重新将视线落到权藤身上,并且推进影片深度的作用。因为影片从后半段开始,主角从权藤转移到警探户仓身上,重点展示破案过程。

  影片开头家中场景是舞台感和人性冲突最强烈的地方,而在这部分对权藤的描写已经到位,再加深他的光辉形象反而没有意义。接着转到破案的情节,权藤自然地淡出视野,探长成为了主角。最后的反派自白是想要完善其人物形象塑造,但做的却不够深刻,因为阶级差异感营造的还不够深刻,没有达到触动观众的度,所以演员表演略显浮夸。从前面具有强烈舞台感和冲突的场面,过渡到后面详细的破案过程,使观影上出现了一种割裂感。

  三、黑色电影的出现,与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低迷,以及一些不良竞争、吸毒成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肆虐。作为一位有人文关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导演,以拍商业片居多的黑泽明也随着悬疑片走红的趋势,以自己的方式将镜头对准了社会的断层与阴暗面。

  囿于年代下摄影条件的局限,当时运动镜头的拍摄较为困难,但黑泽明导演的作品,在场面调度上一直为人所称赞。影片中无论是涉及封闭的屋内,还是狭窄的火车车厢,黑泽明都以其高超的场面调度能力,为观众有条不乱的推进故事情节,以良好的节奏牵引着观众的情绪。黑泽明的导演功底主要表现在场面调度舞台化,他可以做到四层调度:前景,后景,中景两层。人物最多时有八组人,还分有层次,不同层次的人进行对话。

  从影片中也可以反观当时的日本社会,竹内身为医生却如此窘困,说明了当时医生社会地位的低下。前文提及的情节琐碎化映射日本的电影风格,也有同学认为影片反映日本社会,因为影片中,无论是警探还是绑匪,破案和作案的思维都非常缜密,处事风格和思维方式都很有日本严谨的特色。对此,桂叔也点出“电影是导演构建的事实”这一观点,至于是否真实全貌的反映社会也没有定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