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仇什么怨,国产剧齐批无良自媒体

  今年热闹非凡的暑期档,除了古偶剧风头强劲,都市剧也频频登上热搜。

  其中,与《破事精英》《少年派2》《张卫国的夏天》相关的热搜话题,如#如何看待流量为王的时代# #林妙妙揭自媒体行业内幕# #为流量擅自把好友隐私写进文章算侵权吗# 等,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媒体成为了深受都市剧青睐的病娇行业。

  在很多热播剧中,冷不丁就会冒出个主角,或是原生的自媒体创业者,或是要靠新媒体转型破局。他们承担着串联议题和调动观众情绪的功能,也发挥着向观众科普传媒常识、反思舆情乱象的作用。

  那么,国产剧都直击了自媒体行业的哪些痛点?国产剧又为什么会将目光投向自媒体行业,将其作为创作素材?对于自媒体行业和国产剧而言,这些揭露和反思都有何意义?

  我们不妨带着疑问,一起思考。

  国剧里的自媒体乱象

  其实不止暑期档的这三部剧,上半年播出的《没有工作的一年》《盛装》等都市剧,也都不约而同地剑指自媒体乱象。它们侧重不同,反映了自媒体行业的不同问题。

  自媒体行业一贯信奉的“唯流量论”,是引发大众反感的要点,也是不少剧集抨击的首选目标。

  《破事精英》第十集“一切为了流量”,就批评了以流量为导向的无良公众号。迫事部经理胡强,为完成业绩,向公众号专家“毒力蛇”取经。

  端着架子的毒力蛇用所谓“专业”的说辞给员工洗脑,给出如一眼万“黏”、不“脑”而获、吸“心”大法等方法论。

  尝到甜头的胡强把毒力蛇的话奉为圣经,迫事部也逐渐沦为毒力蛇的撰稿机器。一篇差点闹出人命的文章,才让胡强看出个中弊端。

  剧中,毒力蛇的自洽能力和洗脑水平,让人看了频频咋舌。

  《破事精英》戳破了无良自媒体以带节奏、搏眼球的方式,来提升阅读量的操作。在故事结尾,胡强在网上公布了毒力蛇“农夫三拳”的撰文套路,希望让读者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

  但吊诡的是,这并未引起网友的抵制,反倒吸引了一群人争相模仿。这让剧集的讽刺感更为锐利,也将观众的思考引向更深处。

  与此类似的还有《少年派2》。

  初入职场的林妙妙是一名自媒体从业者,她为了帮助身患绝症的雨嘉,把雨嘉的故事做成视频,希望能在网络上获得帮助。直到林妙妙看到投机者跟风炒话题的出格举动,她才体会到流量背后的反噬效应。

  自觉犯错的林妙妙找到领导田甜,提出将视频下架的请求后,被田甜一口回绝。她训斥林妙妙道:“你是怎么想的,居然提出这种损害公司利益的要求?视频的流量很好,我没有任何下架的理由。”

  软文伤新闻,也是自媒体被频频诟病的现象之一。在电视剧《盛装》中,随着新媒体起势,传统媒体举步维艰,时尚杂志《盛装》为求生路,便开始通过创建自媒体渠道,寻求突破。

  媒体行业触类旁通,他们凭借经验把转型路走得风生水起,却因无法接受广告部的商业合作业务而陷入新的困局。传统的专业撰稿人不愿向软文低头,但软文却是自媒体赖以生存的资本。内容和商务的兼容问题,值得关注。

  同样,在《没有工作的一年》里,自媒体从业者小雨,也差点因营销洗脑而行差踏错。

  创业初期的小雨一穷二白、频频碰壁,直到遇见营销达人李奥,才尝到甜头。她跟着李奥的建议策划选题、寻找噱头,为洽谈商务混迹酒局,积累人脉。

  后来,小雨被大雨“永远不要忘记坚持自己”的话点醒,决定不再对商业和流量妥协,在助农走访中找回初心、重拾快乐。

  这折射出不少自媒体从业者的困境,他们因追求话语权、向往自由而踏入行业,但入行后才发现经营诉求和新闻理想的平衡并没有那么简单。

  自媒体行业新闻伦理淡化的问题,同样也进入到了剧集创作者的视野。

  在《张卫国的夏天》中,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林宏年,一边从师弟张卫国嘴里套话,一边添油加醋地把张卫国的故事编撰成文,给他扣上“太监的后裔”的帽子,让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

  林宏年的无所不用其极,也用在了自己身上。

  为了赚流量,他自曝孤儿身份,在众人面前痛哭流涕,简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事后,他颇感得意:“你们听得这么感动,说明我演得不错。”在林宏年眼里,为了讲观众爱听的故事,一切都可以被加工利用,不论是他身边的人,还是他自己。

  《少年派2》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林妙妙的同事帅帅为了快速冒头,擅自曝光钱三一的抑郁故事,还给钱三一打上“昔日学霸、今日落魄少年”的标签。这不仅给钱三一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困扰,还引火上身,断送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

  与电视剧里的乱象相比,现实中自媒体的负面消息同样不绝于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媒体行业,为何惯见下作表演、多有见风使舵,的确值得思考。

  国剧为什么反思自媒体?

  首先,自媒体行业本身确实引发了不少社会议题,值得现实题材剧集关注、探讨。

  自媒体的低门槛和创作自由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但行业规则的暂缺和资本的涌入,也让流量和利益成为这个行业的价值标尺。

  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或是在热点事件中“创作”爆点和反转,或是对目标明星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抹黑。在他们眼里,信息源和公信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倾斜。

  极致叙事和乱带节奏,是自媒体至为显要的两宗“罪”。

  人生多平凡岁月,影视多中平之作。而自媒体的镜头和笔下,现实处处冒烟,放眼皆是烂片。爱之欲之上天堂,恨之欲之下地狱,就是不见人间世。这种极端话术已构成“现实扭曲力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带节奏为害更大。有了极端叙述,必有极端立场,不是“干死烂片”,就是闭上眼“赢麻了”。原本没文化是肚子里没货,现在没文化是一肚子烂糟信息,一腔没来由的情绪。

  就连一些老牌的机构媒体,也经不起自媒体的示范,耐不住老实做事的寂寞,开始胡来。

  有的机构媒体忘了平衡报道的原则,只报道一方当事人的说法,间接助推网络暴力,导致人伦悲剧。有的机构媒体迎合民粹情绪,时不时炒作关于影视和艺人的旧闻,在获取流量的同时,让正在奋力爬坡的影视行业再度下挫。

  其次,自媒体与影视行业息息相关,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也容易从中找到亲近性和灵感。

  影视行业虽然不是社会的产值顶梁柱,但始终是舆情晴雨表、话题顶梁柱。自媒体离不开流量,就离不开影视行业。现实生活中,影视行业与媒体是命运交缠的双生花。主创对媒体行业有体感、有旁观,纳入创作视野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自媒体作为新兴行业,在近十年来也曾让一批内容人财富自由,被称为“镀金”行业。这样一群平地起楼的内容创业者,既让观众有想象空间又离日常生活不远,符合剧集叙事的取材偏好。

  最后,观众苦自媒体乱象久已,以剧批之也能成就一个情绪出口。

  剧集创作讲究“关心度”。很多时候“自媒体”相关情节因为能戳中观众痛点,也被创作者寄予厚望,成为加持作品流量的一个砝码。

  国剧的反思,有用吗?

  从启发观众的层面来看,有一定效用。这些情节,能让有心的观众看懂自媒体背后的逻辑,提高媒介素养。这份由观剧而生的思考和警惕意义非凡。

  但目前还很难找出一部作品,能真正起到干涉媒介实践的作用。

  由剧引发的舆论热度,过了三天便不再有人会放在心上。正如《少年派2》中的田甜,面对错误和批评,只要不回应、不理会,网友们不出三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同时,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长、滞后性明显,很难与媒介行业的新事态紧密贴合。比如《盛装》里的新老媒体之争,就是六七年前自媒体刚起势时的话题,如今再回头看就有点执果索因的感觉。

  国产剧创作者能有意识地与媒介现实接轨,难能可贵。但要是能把自媒体行业“祛魅”,不仅仅把它当做挑逗话题的工具、主角逆袭的手段,才有可能收获更实质性的现实掘进。

  社会上和市场中需要一部真正聚焦自媒体的行业剧,这部剧至少要做两件事:

  一是挖到自媒体乱象的症结。在一切以分享和传播为指向的活动中,造谣和撩拨情绪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绕不过去的一段路,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问题的彻底解决只能是沉重代价付出之后,人类认识到媒体偏航的严重后果,进而自觉抵制低劣信息,具备了集体免疫力。这个文明进阶过程也许漫长而痛苦。

  二是以传统媒体伦理和规范来匡正自媒体。这是积极一些的做法,需要国家建章立制,明确奖惩,以法治媒。

  传统媒体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累积的种种核实真相、平衡权益、自我约束和保护的法则,被相当多的自媒体弃之若敝履。

  比如说,不交代信息出处,就拥有了无中生有的便利。每打碎一项规则,便带来一片崩坏。最终,得到解放的不只是生产力,也有破坏力。

  当然,这已不是一部行业剧能够解决的问题了。但有了这部力透纸背、鲜活热辣的行业剧,至少会让更多的人心明眼亮,也会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

  【文/弈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