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值得看,但不能全信

  作为一个历史区的创作者,像《悬崖之上》这样的电影我是一定回去看,看完以后平心而论,这是张艺谋导演非常出色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节奏把握都算得上高级,电影本身值得一看,不过既然我是个历史爱好者,不得不从历史的角度说说电影表现的内容为什么不能全信。

  作为一个东北人,虽然我太年轻了,不可能亲历过抗日战争,可是架不住家里的长辈时时刻刻的讲述啊,作为最早被日本人占领的地区之一,东北三省的日军势力盘踞之深不难想象,电影的背景是哈尔滨,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时期。既然电影中所谓的乌特拉行动的目标是解救一个在集中营里逃跑的人去媒体上揭露日本的罪行,那么就不应该是日本和其他国家撕破脸的时候,1940年日本、德国、意大利这三国的邪恶轴心成立,那时日本的丑恶嘴脸在西方各国已经是个人尽皆知的事实了,所以《悬崖之上》的背景应该是在1940年以前,确切的说应该是在1932年——1940年之间。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受到了重大打击,周总理、陈赓将军、李克农将军等党的核心成员全部撤回了陕北的根据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的地下党组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城市党员的比例在降低,而农村党员的比例在增高,也就是说,地下党组织也开始向农村转移。

  

  根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记录:“1931年伪满洲国控制地区有中共地下党1191多名,除了70多人是工人外,其他全是农民。”而由于东北地区长期由军阀控制,而日军侵华时更是最先侵占了东北,所以东北地区想要在城市里开展地下工作非常困难。

  介绍了上面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共要派遣特工潜入哈尔滨,不太可能直接把接头地点和联络人安排在大城市,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都地广人稀,在农村接头安排部署周密以后再潜入城里更合理。既然是历史,我们就必须承认客观事实,中共地下党和日本的间谍组织在城市里对抗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党基础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参考《亮剑》,李云龙这个混不吝的性格,也不敢贸然进城,

  

  而带着和尚进城的桥段甚至不敢和赵刚说,主要就是因为城里是日本人盘踞的地方,危险系数极高。

  最近看了马前卒工作室的《睡前消息》的影评,他们认为哈尔滨当时的基础设施是不够完善的,当时的东北即使是在日本大力发展工业以后仍然是个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区外国人聚居的地方是建设比较完善的,可是地下党的藏身之处随便就能找到一个废弃的独栋洋楼实在是不太可能。

  在《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的记录里我们经常发现,东北地区的地下党常年处于经费紧张入不敷出的情况,随便就能安排好几辆汽车的就应该是日本特务,而不是中共地下党。

  

  说完了这些,我觉得电影里最大的问题是人物的设定,既然是去苏联接受了专门的调查,是非常专业的人员,我党花了大力气,大价钱派往苏联学习的特工,为什么不能选择无牵无挂的人,为了找孩子而让自己陷入危险这样的行为当然符合道德人伦,可是符合我们地下党一贯严谨的作风吗?找到几个没有这样顾虑的人很难吗?

  

  张译的演技没问题,各方面的表现也都没问题,可是既然已经决然的准备赴死,为什么在车撞上墙壁以前不能开枪自杀,这一点其实我非常不解,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啊。壮烈的战死和后来被枪毙哪个更光荣呢?而对特务老金的刻画甚至淡化了后来枪毙老张时的壮烈感,这么做是对的吗?

  

  最后,我要说一点,电影里一个日本人都没有,那些为了日伪政府卖命的特务们都是中国人,可是日本人当时在东北地区开展奴化教育,让中国人说日语,学习日本文化,而广大的知识分子进入日本人办的学校以后发现,虽然可以学习,可是核心的化工、冶金等重工业的学科都不允许中国人学习,所以在日伪政府内部很多人觉醒了,这让日本人非常忌惮,日本的关东军间谍组织里大部分是日本人,因为中国人随时可能觉醒,截止1945年,在东北地区活跃的日本特务高达四千人。

  电影好不好看是一回事,可是就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从弱到强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远远还没有到强大的程度,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观念。中共的优势不是城市和豪华电影院,而是广大农村的白山黑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