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道士下山》不应该被如此恶评

  陈凯歌自从《无极》之后,一路背负各种骂名,似乎大家对于吐槽他的电影已经形成了惯性,甭管拍什么都吃力不讨好,新片《道士下山》也没躲过被吐槽和扔鸡蛋的命运。

  但是客观的说,《道士下山》所呈现出来的水准,与它在上映后所遭遇的恶评程度是不对等的,我觉得很多人并没有对它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而是在看到其他人对本片的恶搞和吐槽后,下意识的对那些恶评进行了模仿。

  《道士下山》在剧情上确实存在硬伤:主线不清晰、剪辑稍显凌乱、故事情节不符合传统商业片起承转合的结构,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画蛇添足的旁白,这是陈凯歌一贯低估观众智商的做法。

  但是,除了旁白,《道士下山》的其他缺陷在当今所有国产电影里都一抓一大把,为什么大家偏偏揪着陈凯歌的辫子不放呢?这绝对不是对他期望过高导致,而是大部分人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说完了缺点,再看看《道士下山》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第一是镜头。

  咱不谈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谁,反正大家对幕后人员都不认识,更别提是国外来的摄影师。直观的看镜头,无论是开篇的道观、下山后的湖景,还是雨中的打戏、玉珍(林志玲)的婀娜步态、周西宇(郭富城)的寺院舞落叶、查老板(张震)的最后决斗,从人到物,镜头的美感都保持了很高的美感标准。

  第二是布景。

  布景体现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预算,更能展现出创作者对一部电影的用心程度,因为细节最考验功力的地方。《道士下山》里,从城市全景到范伟的西医馆、吴建豪的空中花道,再到查老板的剧场,无论是实景还是特效呈现,每个场景都做的很细致,与人物形象非常吻合。

  第三是造型。

  说到人物形象,不得不说剧中人物的造型。估计大家都对催道宁(范伟)、道融(吴建豪)的发型,何安下(王宝强)与彭七子(房祖名)中毒后的造型感到印象深刻。其实每个人都造型所表现的都是他们的内在性格特征。

  比如催道宁(范伟),胖嘟嘟的身材加头顶稀疏的几根头发,表明这是一个很中庸的人,说好听点叫知足常乐,说不好听一点叫窝囊,但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遍地都是。

  再看道融(吴建豪),一头冲天黑发,说明这个人生性嚣张,但这样嚣张的人,却偏偏喜欢唱戏这种很文艺很柔美的爱好,这是一种很强烈的冲突感,因此他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近乎变态的行为。

  玉珍(林志玲)很漂亮,按理说她那样的女人不会成为范伟的老婆,可她偏偏就是,而且她是把催道宁从道观里勾引出来的,因此她象征的是一种欲望,而欲望常常都以很美的姿态出现,往往让人误以为是“梦想”(想想催道宁说起玉珍时脸上幸福的表情)。

  至于何安下(王宝强)和彭七子(房祖名)中毒后的造型,已经非常直观的呈现出毒物对他们内心的侵蚀,他们扭曲的五官就是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投射,大家不可能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吧?

  第四是武戏。

  可以这么说,除了《一代宗师》和《功夫》,《道士下山》绝对奉献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最好的写意武打场面,事实上,片中很多场景和武打场面都依稀可以看出以上两部电影的影子,但是并非抄袭。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彭乾吾(元华)和赵心穿(陈国坤)在雨中操场大战、彭乾吾(元华)和周西宇(郭富城)在道观里的炉灶大战、查老板(张震)和某局长(林雪)部下的街头大战,以及片尾的查老板(张震)与彭乾吾(元华)大对决,都呈现出了一流的武打设计和镜头表现,这些可圈可点的表现如果都被一些恶搞的语言掩盖了,悲哀的不是陈凯歌,而是观众。

  很多人诟病电影里人物的超能力完全忽视了自然界各种物理定律,比如赵心川(陈国坤)的隔空打牛啊、周西宇(郭富城)的凌空取物啊、查老板(张震)的飞檐走壁啊等等。

  难道你们是抱着看一部纯写实电影的心态看本片的吗?这是一部再明显不过的超现实题材电影啊,陈凯歌故意去掉了原著中的历史和城市背景,只想通过这些不寻常的人物和经历,来讲述他的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之道而已。

  如果按照这些吐槽逻辑,星爷在《功夫》里的踩脚功、如来神掌、包租婆的狮吼功不都成了奇葩想法了吗?为什么没人骂星爷无视牛顿三大定律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超现实电影,那些神奇的技能只是一种背景设置而已啊。

  还有很多人说电影世界观太凌乱,说教太多,令人看的打瞌睡。这一点,只能解释为个人喜好不同吧。

  其实陈凯歌在电影里所讲述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个人从初入社会到融入这个社会,再到回归内心的一个心路历程,电影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很明确:一个人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应该如何自处?

  王宝强的名字叫何安下,顾名思义,就是“如何安于当下”,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一个人在面对纷扰的世事时,如何做到遵从真实的自己,从而到达内心的平静?

  何安下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山上、在人世、再上山。

  在山上的时候,大家都很单纯的生活着,不用考虑人性险恶,也不用担心生存难题,就如我们从出生到毕业前,一直都活在家庭的保护中。

  可人总是需要成长的,何安下在比武时赢了其他师兄弟后,却被师父告知获胜的人才是要下山的人,这是师父在他下山前教给他的第一课。

  何安下临走前,师父叮嘱了他一顿话:一扇门的内外,就是两个世界,山下的世界你没见过……记住为师的话:不择手段,非豪杰;不忘初心,真英雄。

  这个场景这个叮嘱,难道不是离开校园时,老师与长辈们对我们的嘱托吗?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能活在保护伞内,我们需要自己去经历人世百态,去为了生存而奋斗,但是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何安下在山下的经历,就是一颗初心在人世间所经历的情与欲、善与恶、恩与怨、生与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何安下所作出的每一个选择。

  当一个人走入成人社会后,面临的第一道困惑是什么?

  情欲。

  所以何安下遇到了催道宁(范伟),无意中知道了男女之事,他觉得新鲜、好奇,并在潜意识中也产生了朦胧的反应,但却克制自己不去想。

  情欲之后,何安下面临了一道善恶选择题,他最终选择了恶。

  看到师娘与二师叔偷情,他心中充满了矛盾:告诉师父吗?担心他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不告诉师父呢?内心又觉得对不起他,感觉自己做了帮凶。

  催道宁(范伟)死后,他还在试图挽救师娘,因此玉珍准备出门和道融一起游湖的时候,他用力的拉住她,但是玉珍坚决的甩开了他的手……于是他潜入湖底砸穿了他们俩的船,眼睁睁看着两个背叛师父的人沉入湖底。

  在湖底,林立的佛像让何安下内心充满恐慌,就算做的再隐秘,冥冥之中也有上天在看着你的一切行为。因此何安下来到寺庙戒定,就像初次犯下大错的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方式逃避罪恶,但大错已成,怎么可能躲得过?

  这里有个很特别的设置:何安下本来是一名道士,信奉的应该是道教,但是他在湖底却看见了佛像,并随后跑进了一家佛教寺庙,这是为什么?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道教讲究的是“形”,是人与这个外在世界的相处形式,因此道教的修炼者往往踏遍天下名山,甚至造炉炼丹,追求长生不死。

  而佛教讲究的是“心”,是人与自己内心的相处之道,因此佛教的修炼者往往习惯独自打坐冥想,他们信奉轮回,追求的是来世的安宁。

  何安下杀人后,他的外在世界没有改变,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极度失控了,因此他需要寻求让内心平静下来的方法。

  在大师的指点下,他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行为(注意,是接受而不是认可),并在这期间认识了彭七子(房祖名),由此进入到人生最荒谬的阶段。

  两人食物中毒后,面孔和发型极度扭曲,一贯善良的何安下也说出了内心最隐秘最邪恶的想法:想和师娘睡觉,想去偷功德箱里的钱。

  面孔与内心都变异的两人来到一家道观,遇到了周西宇(郭富城),一番打斗,周西宇解开了两人身上的毒,不料自己却引来杀身之祸,何安下经历人生第三道考验:恩怨。

  周西宇(郭富城)与彭乾吾(元华)本是师兄弟,周西宇因得到师父临终前传授的秘笈,与师兄彭乾吾结怨,隐姓埋名多年,最终还是没有躲过去。

  周西宇死后,为了报仇,何安下找到了查老板(张震),他与周西宇是生死之交(陈凯歌确实把这一段拍的基情满满),可以说两人就是没有点破感情的恋人吧。

  因此查老板听闻周西宇的死讯,内心充满悲愤,发誓要替他报仇,但在最后关头却放过了彭乾吾,因为周西宇生前遗愿是“不想让仇恨再继续下去”。可惜护犊心切的彭乾吾自己撞死在查老板手上,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拜查老板为师,学习秘笈上的武功,让人心酸。

  何安下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追求平静的人,但是这些好人都死了,从催道宁(范伟)到赵心川(陈国坤)再到周西宇(郭富城),每个人都在教会何安下一些道理之后离开了人世。庆幸的是,这些生与死的考验没有让何安下变得嗜恶,反而越来越坚信正义与善良。

  为什么何安下经常傻笑?这是人最初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啊,是一种不设防的纯真之心。因此他犯错后立刻就去悔改,看见高手就想学人家的功夫,看见女人求签就想帮助人生子(当时并无邪念)……他拜过很多师父,但并没有见利忘义,心里记着每一个人的好。

  影片最后,何安下又回到了山上,在浮华世间走了一遭,学会了与这个世界如何相处,最终回归最真实的内心,试着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

  陈凯歌试图在《道士下山》里传达一种哲学与世界观,但是这个命题过于宏大,以至于在和商业做结合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但这个出发点依然值得尊敬。

  也不知道现在的观众都怎么了,好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喊“故事情节是电影的第一要素”之后,大家就把故事当作了评判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因此大家可以容忍一部纯粹恶搞的“喜剧片”,可以接受拙劣煽情的“偶像剧”,可以支持贩卖回忆的“青春片”,就是见不得有人试图跟你聊一聊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本该是很多电影(至少也是某一类电影)应当承担的功能,遗憾的是,这样的电影刚冒出一点苗头,就被观众判了死刑。

  故事情节,可以是评判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如果把故事情节当作唯一的评判标准,那么很多艺术性强于商业性的电影都会被一杆子打进烂片行列。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觉得故事不重要,我坚信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有责任讲一个好故事,而《道士下山》所讲的故事还不至于沦落到“烂片”的行列。

  再者,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价值,商业片注重票房收入和可看性,艺术片注重主题表现和艺术性,各有各的侧重点。

  而有一些片子既想拥有艺术性,又想兼顾商业性,因此难免需要冒一些风险,毕竟要对两者做一个完美的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典作品也不是每年都有的。但是作为观众,不应该对一部电影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却将它不足的地方揪出来恶狠狠的鞭笞,更不应该人云亦云,看到别人都说这部电影如何烂,生怕自己不跟着骂几句,会被别人嘲笑太装逼。

  不过我理解,有时候说句公道话、真心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陈凯歌可惜,他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很多骂他的人,其实也一样。

  ----------------------------------------------------------------------------------------------------

  写这些观后感的原因,并不是为陈凯歌正名,我也没那个能力,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客观的评价。

  如果你真的觉得不好看,那也是正常情况,毕竟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让所有观众都喜欢。

  我觉得好看,是因为我的经历我的审美让我认同这部电影的某部分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