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政府修缮乐山大佛,发现一间暗室,竟揭开1200年前的传说?

  1962年,乐山大佛全面修缮中,一纸新发现的报告,震惊了考古界,考古学者们,都希望能亲往查看,热衷于考古的郭沫若先生当时也很想亲自前往,但因工作原因无法分身。

  是什么发现令考古学者们如此兴奋?它将对乐山大佛会有什么影响?

  这次发现真的能揭开流传千年的乐山大佛宝藏之谜吗?

  

  神秘的大佛、神秘的传说、神秘的宝藏,延续了1200年,一直在等待真相。

  宝藏之谜,并非只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民间传说。

  2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像大多主要是以泥塑、铜铸而成,而佛教教义中是允许在佛身上留藏宝洞。

  本着“佛财归佛,佛财专用”的规则,藏脏洞中一般会放置五谷、五金;五谷寓意为“五谷丰登”,五金,寓意为“招财进宝”;还有会放置象征“五脏六腑”的器皿、法器、经书、娟帛等,寓意为“真经永驻”。

  根据这一佛法传统,许多有名的大佛都设置有这样的藏脏洞,只是一般都置于不易被发现的佛身背部。

  “世人痴心皆向佛”,乐山大佛建成之后,成了人间福地。

  

  虽然它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它也曾历经过“香火梵音,礼拜倡导”、法事鼎盛、客来人往的时期,所以,依此推断大佛不会什么都不曾留下。

  乐山大佛在世人心中,它一直是既神圣又神秘,关于它的种种传说也始终未曾停止。

  其中“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更是流传千年被人们深信不疑,甚至一些考古学者也有此推断。

  尤其当人们发现乐山大佛所居位置,竟是乌尤山、凌云山、龟成山三山相连形成的巨型卧佛的心脏,恰好又印证了其中“佛在心中”的说法。

  故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一传说定有渊源,解开“佛心藏宝”似乎只是变成了时间问题。

  那么事实果真如人们所愿吗?

  3

  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足踏大江,双手扶膝,依栖鸾峰而坐,俯视三江汇水口的乐山大佛。静默而坐,一坐即是千年。

  

  当我们仰视它历经沧桑的肃穆神势,回味它流传甚广的佛法神力,赞叹它鬼斧神工的精湛雕刻技艺时,我们的渴望已然不仅仅是解开谜团了,我们内心更渴望靠近、在靠近它、了解、更了解它。

  也许在我们走入它的历史并和历史对话时,我们才能解开它神秘的力量,更能看清那些千载传闻的真相吧。

  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文里,乐山大佛就以其历史悠久、雄伟高大而端坐于我们记忆深处了。

  坐佛身高为71米,它的头部是与山一样的高;能够容纳百余人的脚面,一千多个发髻均为石头一个个嵌入,种种这些对它形象的描述即便没有亲眼所见,也足已令我们震惊无比,在那充满想象力的年龄里早就已埋下了向往的种子。

  但我们没想到的是,它的经历和建造历史,更可谓是一波三折,充满传奇……

  4

  在唐朝开元年间,位于四川的凌云山麓,山险水急,每每到夏讯,更是江水猛击山壁,使得来往舟船,经常在惊涛骇浪中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

  然而,由于当时山麓险阻,陆路不畅,作为三江交汇的水路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渠道,明知危险也还是有许多舟船从这里经过,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慢慢便衍生出了绘声绘色的关于水怪作祟的传说。

  

  由贵州游历于此的海通和尚,每次听闻悲剧的发生,自是痛心不已。

  冥冥之中似是有种责任落于内心,本着镇压水怪、平息水患、普渡众生、彰显佛法无边的初衷,海通和尚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筹集资金、建造大佛的前期筹备工作。

  当他拿着筹来的善款准备开工时,却被一贪婪的地方官员盯上这笔钱款,设障企图阻扰。

  “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海通和尚自剜双目,表明决心,大佛方得以于713年正式开工。

  凌云山下,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不乏当时的雕刻和建筑大家。背依栖鸾峰山,面向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水口,凿巨石而雕刻,一尊坐东向西巨型大佛,已存在于他们心中。

  但直至今日,我们还不禁疑惑在当时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决定开凿如此巨大的佛像?

  

  也许,每当海通禅师在弟子的搀扶下,日复一日面对江水,凝神倾听涛涛江声中叮叮咚咚的石佛雕凿声,倾听着挖出的废料哗哗啦啦倾倒于江河中之声时,答案只存在他的心里吧。

  然而,在大佛开凿的第八年,大佛刚刚修到肩膀的位置,海通禅师去世了。乐山大佛不得不停工。

  再次开工已是几年后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出个人俸金20万,当时朝廷也赐地方税款支持。

  海通禅师的弟子们,领着工匠继续进行开凿。七年后,大佛修到双膝。但这回却又因章仇兼琼的调离本地,开凿再一次无奈停工。而这次一等却是几十年后。

  当未完工的大佛已历经磨难、遭受风雨,青苔斑驳时,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出俸金50万,并取得朝廷支持,重启了建造工程。

  这次朝廷支持力度大了,工程进度快了很多。

  

  历经15年,最终完成了大佛莲花座以上部分的雕刻,以及大佛两侧沿江崖壁的两尊护法天王石刻和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还有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九曲栈道一并修成,同时建起了七层的“大象阁”,用以覆盖保护着“丹彩以章”的大佛。

  此时正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凝聚了三代工匠的血与汗,坚毅与智慧;满含建造者和民众美好愿望与企盼;历经磨难,先后长达九十年。这座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雕像终于完整建成。

  佛经有论:弥勒出世,天下太平。

  乐山大佛建成,正如人们企盼的一样,三江汇水,水波平缓,在也没有了之前的壁陡浪急,灾难频频。正如后人所颂:我佛慈悲修大道,天心厚德解人愁。愿得佛光常照耀,波平水碧好行舟。

  也正因大佛出,灾难消的现实,使得大佛在世人们心中法力无边、愈加神秘,而围绕着它的各种传说也随着岁月的沉积一层一层愈加厚重。

  

  历史的岁月为大佛掩上浓重的神秘色彩的同时,也在它身体上覆盖了青苔留下了风雨后的斑驳。

  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乐山大佛进行新中国后第一次最全面的修缮。

  当两名工人施工至大佛心脏处时,惊异发现在大佛心脏处有一条石缝,明显是堵着一块石碑,透过石缝隐约可见石洞,如果人不靠近心脏这个位置,根本不可能发现。

  他俩赶紧向施工负责人汇报情况,修缮项目的负责人向上级报告了这重大的发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考古界不淡定了。

  难道千古宝藏之谜真的就在这个洞中吗?藏脏洞为什么会前所未有的放在了心脏部位?这一发现会不会真的印证了那句“佛心藏宝”?

  5

  国家派出了考古人员,在众目之下打开了石洞,一个深2米 ,宽1米,高3.3米的长方石洞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随之而来的竟是无尽失望,洞里随地堆着一些废铁、破铅皮、砖块等,那么这些废铁、铅皮是盗宝者留下的废品,还是残破的经书铅卷之类,推测终究因缺乏证据,没有统一说法。

  

  而最有价值的恰恰是封住洞口的天宁阁记事残碑,残碑的出现记载了宋朝重修天宁阁的相关资料。

  可这时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天宁阁残碑会出现在洞口呢?是什么人把它堵在洞口?

  各种推测之后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石碑不是刻意存放的许是施工随意堵于此的。

  通过考古人员仔细对洞的勘察,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洞穴,在不同时期不止一次的被打开过。但又没有任何线索告诉我们洞穴什么时候被打开过。

  洞穴中曾经存放过什么?是财宝?是经卷?还是建造大佛的小样?如果都有可能,那么又会是谁在什么时候放进去的呢?又是谁在什么时候盗走的?亦或,宝藏仍存于佛中?

  谁都没想到,藏脏洞的发现,解密的同时,接踵而来的是却是更多的困惑与谜团。

  之后国家对大佛进行过多次透视勘探、维修和保护。

  

  在维修勘探过程中,大佛五官的建造结构,头部发髻的建造结构,令后人钦佩;而为防止雨水腐蚀,隐形在大佛两耳和脑后排水系统,其设计巧妙绝伦,却是令人拍案;而藏匿于衣领、衣服褶皱中的排水沟、洞孔,防潮、隔湿、通风,精准而又科学,其聪明智慧令人叹服。

  正因为这些科学的设计,从内部保护了大佛不被潮湿、雨水的腐蚀而得以屹立至今。

  1989年在对大佛的“体检”式治理中,发现了大佛龛窟的右侧临江一面悬崖峭壁上有一幅高6.6米,宽3.84米的巨型摩崖碑《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由此解开了一直困扰大家的乐山大佛官方名称之谜,并成为现存记载乐山大佛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当这些存在于大佛之身的一切奇迹,一一被发现并展现于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不会突然惊觉,这些先辈留下的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这些承载千年风霜雪雨的历史以及历史中所有传奇故事。不正是我们拨开一团一团谜雾,揭开的一层一层面纱所寻找到的最大、最珍贵的宝藏吗?

  那些我们未解开的、未谋面的谜团,终将会在某一时刻、某一空间出现于世人眼前。

  

  如此,我们的失望和纠结也没有必要太多吧。

  困惑、疑问随着岁月将会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我们也不知道。但我还是希望,当我们的后代抬头仰望大佛时,大佛仍神秘,传说亦神秘。

  在凌云寺山门的千古名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仍然雄浑、大气、醒目。也许这座极具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建造初心正如名联中一般寓意。

  而今天,人类用科学的眼光,一项项解释了围绕于大佛身上的神奇传说,而它带给我们的也已不单纯是一方百姓的平安,那么,它身上的神圣光环会消失吗?

  不,一点都不曾减少。它已然成为承载华夏民族所有人内心对未来最美好心愿的精神向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