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赎罪》
看完 Joe Wright 的《 Atonement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讨厌女主的妹妹 Briony ﹣一自私、妒忌心强、爱编故事、自作聪明…但我却并不觉得她有那么不可原谅。
一个13岁的女孩处在对世道、爱情和性最懵懂的阶段。当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夺走时,稚气未脱的小女孩难免会哭闹,而 Briony 的做法虽然过火,却是性格使然。这就又要谈到造就其性格的家庭因素了。 Briony 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和两个哥哥姐姐年龄相差很大,算是 Talis 太太老来得子。原著中有写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久违的,充满婴儿乳香的生机感,不知道家人给她的溺爱为她的专横助攻了多少力,促使她蛮横固执又死不悔改。 Briony 陈述完供词后,那位不分青红皂白,只顾及自己的母亲拍拍她的肩膀说" wel done "时,她已俨然成为了帮凶。家人一方面在哺育她,一方面也在毁灭她。在如果 Briony 眼里的家人是这样的:姐姐 Cecilia 不将爱和恨相反地表现在 Robbie 身上;哥哥 Leon 不傻到分不清好人和坏人;母亲不成天被偏头痛折磨得自己都顾不上;父亲不借公事偷情放任家庭伦理,那她会被家庭的温馨、团结、有力所包围,就不会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让好的、童话式的、后来颠覆式的想象力猖獗滋长,更不会被幻想包围得不可自拔地指控 Robbie 。在决定 Robbie 生死的那一刻,只要其中一个人下马威地质询她,或者反常态地告诫她事情的严重性,也许都能使她悬崖勒马。但是没有,唯一能为他辩解的 Cecilia ,却被污垢的那封信给回击得没有了话语权。 Cee 和家人断绝关系后写给狱中 Robbie 的信里写道:其实正是他们在鼓励她,不给她反悔的余地。每个人都只要自己的事情不受打扰就行了,所以每个人都宁愿相信一个白痴一样的歇斯底里的小女孩的证词。
小说作为原著,电影如何以它为原型,都不能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左右使所有事物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情绪完整,所以电影超越原著是不可能的。而在伊恩的小说和怀特的剧本之间,就有很多被过滤掉的信息。有一点是这样的,从小到大, Briony 和 Cecilia 的关系十分要好,姐姐一直扮演者呵护者的角色,那么她渐渐长大也意识到了回赠,想要保护起姐姐来。所以 Briony 看到 Robbie 在喷泉前“欺负" Cee 时显得那么紧张,所以她那么不安地拆开那封信想知道 Robbie 对 Cee 的意图,所以她看到书房的姐姐被“强暴"那一幕时都快哭了。虽然剧情在后面有交代小小的她那会儿正暗恋着 Robbie ,但浅化姐妹俩的亲情,无非会将观众引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自私的 Briony 嫉妒姐姐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而不惜一切代价地摧毁了他们,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有很多亮点。一个是“配乐”;相信大家对里面贯穿始终的打字机声音印象很深刻,而且它的配字也都是打字机模式。将打字机作为一种乐器,打出节奏,配成背景音乐,真的是头一起见。而这种打字机的声音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营造了一种紧张急切的氛围。 Briony 写完剧本迫切想得到认同的疾步配上滴滴答答简直无懈可击,还有她指控 Robbie 当时以及以后,都是她的脸部特写加上打字机配乐,暗示她其实并没有因抓住“色情狂”高兴,而是满满的忐忑不安。而这伴随她出现的打字机也陪伴了她写作的一生,成为她赎罪的载体,记录她赎罪的历程。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下 Briony 的扮演者西尔莎.罗南了,看过《可爱的骨头》的人都知道,这部戏里的心思重的小妹妹对她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表演,而她拿捏的相当好,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虽然遗憾没获奖,但我相信,也让我们期待她更成熟的作品《布鲁克林》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还有,自然之声取得十分和谐,电影开始时安静祥和的鸟鸣声;蜜蜂嗡嗡声立体地围绕着耳朵,使观众身临那个燥热的夏日中;废弃船上渗入人心的滴水声,仿佛在哭诉纯净生命的安静离别;汹涌的海浪是恋人相拥奔跑的爽朗笑声…当一切都安静下来后,留下自然在低语时,屏前和屏后的距离又近了一步,生活的魅力因电影展现得一览无遗。
另一个是导演擅长的“长镜头”;长达五分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长镜头堪称影史的经典。场景复杂,人数众多,摄像机水平加360度旋转拍摄,短短的几分钟内再现了战争的悲壮与无情,每一个镜头都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