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成功了,会有更多的电影,去学习这种亲情电影!
小编我觉得《你好,李焕英》票房高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贾玲自身的高人气,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二是很多人之前看到小品,并认可,由小品改编后也吸引了一部分人,三是口碑相传,我看完后从电影院走回家,一个小时的路程全程在流泪,说实话,如果之前没看过小品,即便我喜欢贾玲也不会那么早去看。我本来觉得李焕英不会那么火,就是一部很简单的纪念母亲的电影,结果同行衬托成了第一。
我看奇葩说的时候吃了李焕英的安利,反正当时在电影院没怎么哭,但是后来再想电影情节越想越难受。我觉得这是贾玲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载体。前几天我有个舍友,他对我说了一句我感觉很有道理的话。我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表达我自己,比如贾玲是个新导演,她可以拍这部电影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愧疚的载体。比如鲁迅弃医从文,他写文章为了救中国人的思想,是他爱国的载体。又比如《背影》它是朱自清先生为了表达对父亲的爱和愧疚的载体。
载体有很多,但是有些人把这些载体给偷换概念变成了赚钱的手段。“我不在乎我是不是大红大紫,我是三六九等里的九还是三,我只是自己,我只是想单纯的通过一些载体去表现自己。”这是我同学的话,有些人认为在歌曲中有歌词和某种特定的乐器(例如唢呐,招魂铃)会有“非理性因素”影响人对这首歌好坏的判断。
但是艺术又不是纯粹看技术之类的东西,一个小时连接不断的电子音乐,纯特效电影,这种东西就是纯理性的技术的了吧?这种东西才没有意义。想表达什么都肯定都会有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影响人对一部电影喜欢程度的,可能有些母女关系不好的人不会喜欢李焕英。但是这又不影响这部电影好。艺术是用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情感的,没有真正硬性的标准。
说句实话,这个电影真的与一些国外高票房的电影相比真的好吗,没有吧,它只不过是在一个奇妙的时间点上映的——不是我太强,全靠同行衬托,这部电影的高票房,只不过是它的催泪,与一些国外的电影相比剧情一定是过于单调的。这一期它成功了,必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电影去学习这一种催泪的亲情电影。我觉得,之所以看电影的人,有些会说好,有些说不咋地,关键的点就在于他们自己平常对于父母的爱强不强烈了…
越是爱自己父母看完电影真的揪心的难受,想到终有一天他们要走,自己成就不高不低没有让他们享福就格外不是个滋味。我不认同李焕英的成功是靠唐探3衬托,一部电影到四十多亿绝不是巧合,肯定有可取之处,就是太感同身受了,明白主角的内心是什么感觉,其实不共情的和不喜欢煽情的我也能理解,如果可以,我希望大家都幸福的活着,不要感受到那种悲伤的心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