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背后:两大港式喜剧流派上演市场对决,周星驰一语成谶
1994年,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在奥斯卡金像奖、亚太影展、金马奖上大放异彩。
随着《饮食男女》的走红,华语影坛之上也掀起了一股“美食电影”的跟风热潮。而在这股热潮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港片制作人们。
跟风,可以说是港片制作人的一大特质。
80年代中期,林正英式的“僵尸片”广受好评,于是大量的跟风之作,出现在了此时的港片大银幕上。
而90年代初,徐克式的“武侠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而“武侠”的创作题材,也随之在港片市场风靡。
1994年,《饮食男女》红遍海外,此时的港片制作人们,自然也不会错过“美食电影”的市场热度。
1995年,徐克将“美食电影题材”与“武侠片的拍摄方式”相结合,打造了喜剧电影《金玉满堂》。
凭借着“美食电影”的市场热度,笑闹不羁的故事设计,这部《金玉满堂》在1995年拿下了3100多万的票房成绩,位居这一年港片票房排行榜的第5位。
《金玉满堂》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之后,周星驰也对徐克这种“武侠+美食”的电影创作思路发起了挑战,并在1996年自导自演了《食神》。
同样都是喜剧,同样都是“武侠+美食”的电影创意,《金玉满堂》和《食神》两部作品,表面上是徐克、周星驰的导演才华对决。
但在这两部作品的背后,却隐匿着一场“鬼马喜剧”与“无厘头喜剧”之间的互相叫板。
01:鬼马喜剧VS无厘头喜剧??
喜爱港片的资深观众们应该都知道,港片大银幕上诞生过两位“喜剧之王”。
一位是凭借“鬼马喜剧”风格,从70年代中后期一路“笑到”80年代末的“冷面笑匠”许冠文。
另一位则是以“无厘头喜剧”风格崛起于90年代初的周星驰。
“鬼马喜剧”、“无厘头喜剧”这两个名称,相信大部分影迷都有所耳闻。
但怎样的喜剧才算是“鬼马喜剧”,怎样的喜剧才算是“无厘头喜剧”,应该还是有不少观众难以区分。
许冠文引领的“鬼马喜剧”流派,有两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弄巧成拙”与“小人物的自我反思”。
故事中的小人物自作聪明,结果弄巧成拙,掀起了一场荒诞、可笑的闹剧,而在闹剧之后,角色自我反思、回归生活。这样的结构设计,是“鬼马喜剧”一贯的特色。
许冠文的《半斤八两》、《鸡同鸭讲》、《摩登保镖》、《卖身契》、《鬼马双星》等作品,在故事设计上,都保留着这样的结构特色。
“鬼马喜剧”的风格,对80年代港产喜剧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成龙、洪金宝、麦嘉、黄百鸣等人的喜剧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承袭了“鬼马喜剧”的风格、特色。
就连80年代中期的“僵尸片”里,也都是“徒弟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最后交给师父收尾”的鬼马喜剧故事套路。
80年代初的徐克,也是一名拍摄“鬼马喜剧”的高手。徐克的第一座“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杯,就是因为鬼马喜剧《鬼马智多星》获得的。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刘镇伟、周星驰等人的崛起,“无厘头喜剧”成为了市场主流,“鬼马喜剧”也开始在港片市场上,陷入沉寂。
和“鬼马喜剧”一样,“无厘头喜剧”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桥段恶搞与元素混搭。
将两种不相关的电影元素混搭在一起,并通过一些恶搞桥段来呈现笑料,是“无厘头喜剧”的创作特色。
刘镇伟的《猛鬼差馆》就是“警匪片元素”与“僵尸片元素”的混搭。陈嘉上的《逃学威龙》,也是将“卧底警匪片”、“校园青春片”进行了融合。
而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国产凌凌漆》,更是将“武侠片元素”与“特工片元素”进行了混搭结合。
不少观众都认为,“无厘头喜剧”是90年代港片市场的产物。但其实,早在80年代初,“无厘头喜剧”就已经在港片大银幕上出现。
1981年,姜大卫带着弟弟尔冬升,恶搞了《蝙蝠传奇》、《星球大战》两部作品,创作出了喜剧电影《猫头鹰》。
在这部作品中,姜大卫、尔冬升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武侠片的呈现效果”混搭在了一起。
江湖侠客把客栈小二叫做“waiter”;乐师将二胡扛在肩头,演奏小提琴曲目;打斗现场有救护马车、大夫等待,随时准备处理伤情。
这种用现代人思维表现古代人故事的“后现代”创作方式,与1993年的《东成西就》如出一辙。
只可惜,1981年的观众,对于这种前卫的表达方式并不接受,所以《猫头鹰》也未能掀起“无厘头喜剧”的市场热潮。
90年代初,随着刘镇伟、周星驰的市场崛起,“无厘头喜剧”迎来了发展高峰。而“鬼马喜剧”也开始逐步退出港片银幕。
可是在1995年,徐克却玩儿了一把“复古情怀”,用“鬼马喜剧”的风格拍摄了《金玉满堂》。
这部“鬼马喜剧”的票房大卖,让周星驰这个“无厘头喜剧”流派的代表人物,心绪难平。
于是在1996年,周星驰自导自演了这部经典的《食神》,让“无厘头喜剧”与“鬼马喜剧”两大港式喜剧流派,来了一次票房市场对决。
02:精心打造的《食神》?
为了拍好这部《食神》,周星驰花费了不少心思。
在角色的创作上,周星驰对名厨戴龙,进行了不少的借鉴。而这位“食神”原型,也被周星驰请到了电影之中,出演了片头那位烹饪“皇帝炒饭”的炒王。
为了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周星驰让老搭档吴孟达,摆脱了油腻大叔的固有形象,进行了一次银幕大变样,出演了阴险、狡诈的“大快乐老板”。
而吴孟达精湛的演技,也没有让观众们失望。
这个口是心非、脸黑心更黑的连锁快餐店老板,也为《食神》的故事增加了不少亮点。
不光是在角色塑造上下功夫,在剧情设计上《食神》做得也相当出色。
90年代初,周星驰拍摄了不少纯粹的商业喜剧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戳中了不少观众的笑点,但故事却都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缺乏深度。
在这部《食神》里,周星驰对故事的内核进行了深度挖掘。讽刺感极强的桥段设计,也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批判、反思。
比如:影片前半段,“大快乐”开业时,史提芬周教导服务员,店里的凳子一定要小,给客人的饮料一定要用大吸管、大冰块。
这样的桥段,一针见血地刺破了快餐行业背后的痛点。
而随便加一些节日噱头,就将一碗普通的“杂碎面”卖到99.99元,还美其名曰“天长地久”。
这样的剧情,更是赤裸裸地揭穿了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陷阱。
故事后半段,电视台采访中的虚假宣传,“食神大赛”还未开始,唐牛就已经被内定为冠军。
这些剧情桥段看似荒诞,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十分常见。电影与现实的对比之下,这部《食神》的故事也显现出了浓重的戏谑感。
凭借过硬的质量,这部《食神》在1996年的港片市场之上,拿下了40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成为了这一年的港片票房亚军。
这个票房成绩,超越了之前徐克的《金玉满堂》。而“鬼马喜剧”与“无厘头喜剧”的这次市场对决,也随着《食神》的下映落下帷幕。
03:一语成谶的周星驰?
在拍摄《食神》之前,周星驰还以制片人的身份,拍摄了《大话西游》。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友都主观地认为,《大话西游》票房惨淡。但其实,1995年的《大话西游》,票房成绩相当可观。
1995年,周星驰与杨国辉合伙成立了“彩星电影”,并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了《大话西游》。因为电影时长过长,被剪成了两部。
《大话西游》两部曲因为不合内地观众的口味,在内地票房市场遇冷。
但是,这两部曲在香港电影市场,一共拿下了4500多万港币的成绩,在台湾获得了1300多万台币的票房。
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电影市场上,《大话西游》也都成绩显著。
1995年,《大话西游》在亚洲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折合人民币有8300多万。而《食神》的亚洲总票房,折合人民币才5300多万。《国产凌凌漆》的亚洲总票房,折合人民币才7700多万。
1995年能有这样的票房总和,《大话西游》两部曲可能赚得不够多,但绝对不会赔本。
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大话西游》两部曲亏损,可能都是因为该片在内地表现不佳,之后“彩星电影”的厂牌也随之消失,所以就臆断:电影亏损、公司破产。
其实,“彩星电影”并未破产,而是进行了内部股权变动,之后变成了“星辉海外”。这一波改名操作,和成龙的“拳威电影”变成“威禾电影”,刘德华的“天幕公司”变成“映艺娱乐有限公司”一样。
公司名字变动之后,“星辉海外”的两大股东,依旧是周星驰、杨国辉。
公司更名为“星辉海外”之后,赶上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部《食神》。
在电影的创作之中,周星驰将男主角设计成为一个独断、专横的人,之后遭遇了合作伙伴的集体背叛,跌入人生低谷。
而给电影的男主角取名时,周星驰也直接借用了自己的英文名Stephen Chow(史提芬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周星驰的这一通即兴操作,却一语成谶,预言了他之后一段时间的人生写照。
2009年,“星辉海外”内部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内讧门事件”。不少艺人与“星辉海外”解约,而周星驰生意上的老搭档杨国辉,也和他走向了对立面。
此时的“星辉海外”,也变成了现实版的“大快乐”。
?结语?:1996年的这部《食神》,不仅预言了周星驰之后的人生命运,同时还成为了他90年代最后的喜剧巅峰。
该片之后,周星驰虽然又拍摄了《算死草》、《幸运一条龙》,但质量却都无法与《食神》相提并论。
1999年的《喜剧之王》虽然凭借文艺的气质,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肯定,但在喜剧效果呈现上,却远不如这部《食神》。
原创丨文章版权系属:神奇的络腮湖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