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加《阳光普照》,台湾电影的苦与乐

  大家好,这里是侃片少年,今天我们来收这两部电影,主要从制作层面来讲下两部电影的优缺点,我会将两部电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讲解,我们先来看父亲坦白“自首”的桥段,父亲的语气,对白,措辞,看上去是跟妻子对话,实则他是在跟观众对话,坦白自己的罪行,这段戏中大部分镜头是给到了妻子,只能听见阿文的“自述”,观众看到这的时候跟妻子的心情是大致符合的,所以就让妻子代替此时观众的心情,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同样也形成了第四堵墙的效果,并且是带有戏剧转折的张力。

  坦白结束,画面给到阿文,这时阿文的过肩镜头随着妻子的拍打,露出整个人身,注意看,妻子刚开始是反抗,近乎“抓狂”的状态,等到情绪稍微稳定下来,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景别给到了全景,固定镜头,让这一刻的感情凝 结,这一段的剪辑跟观众的心灵波动联系是非常大的,要不然,怎么说剪辑是看不见的艺术呢。

  第二点我想说的两部电影同一个摄影师的影像特点,因为两部毕竟是文艺片,很多镜头运动是很稳的,很少有手持摄影快速切换的画面,比如阿和奔跑这段戏,很明显的跟镜头,跟镜头是指摄影机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运动,分为前跟,后跟,侧跟,这场戏就是侧跟,阿文处于画面中央,摄影机运动与人物奔跑,是同轨道同速率的,都是前期排练过的。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超现实,阿豪睡醒了,偌大的教室空无一人,画面一闪又成了众人皆睡我独醒,导演这里放大了刚睡醒时的那种潜意识上的错觉,或者是阿豪复读多次,内心压力巨大的表象化特征,这段司马光的小动画也是他的内心写照,还有一场父亲梦到阿豪对话的戏,表明父亲失去儿子后,对阿豪的执念依然不减,这都为阿豪轻生和父亲开车撞人树立了,性格和行为上的动机,再来看临终送走肚财的桥段,注意这里的构图,河流两边的草丛,呈现汇聚型形线条,人物处于中央部位,背景是人物背后的大树,导演在构图上尽力地往美学风格上靠拢,减小这种超现实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

  第四点是导演对于阿和的家庭关系的镜头设计,在阿和接见母亲和哥哥的两次剪辑中,有着些许的差别,我们来看接见母亲的剪辑场景,很直接的切到两人同时坐下,之后也是普通的正反打镜头和特写,简单的呈现对视的场景,再来看阿豪跟阿和的桥段,镜头是以接见管理人的视角去呈现,注意这里情绪的转发点,全景展现切成了两人近景,紧接着两人开始产生矛盾,可以去想象导演这样设计,其实是再说阿和跟母亲,阿豪不同的关系,这也是片中唯一一次兄弟两个人相见,也是最后一次。

  同样的剪辑手法也可以参考阿和情绪爆发的这场戏,先是慢慢的跟着,这时镜头往右,阿和在边缘,然后阿和又走到了画面的中央,是他的背面镜头,再切给下坡的远景,再到中景,可以发现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阿和在滑坡拉东西的这种情况下,一直再“受力”,物理和心理上的压迫与奔促,本身就很容易闹情绪,导演再运用一些拍摄剪辑手法,让他的情绪一点一点的积累,也让阿和的爆发更加合理性

  不过《阳光普照》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稳稳的,不急不慢的讲给你看 ,可以看到很多光线充足的室外布景和拍摄场面,更多的是家庭关系的深层探讨和亲人之间的温暖时光。

  《大佛》讲的是边缘人的苦中作乐,而《阳光普照》则是原生家庭关系里的芸芸众生,如果说《大佛普拉斯》是一部有味道的台湾老歌曲,那么《阳光普照》就是一首温暖人心的朴实民谣,同一个制作班底,能呈现出很相似的影片风格,当然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影片主旨,两部电影都有台湾的那种特殊的人文风气,还有能作为个性签名的对白台词,大佛里藏的可能是人的七情六欲,但阳光普照下的世界一定最美好的。

  解析好电影,最新影视剧综艺娱乐资讯,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侃片少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