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很多小伙伴在评论区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救人质,而是接人。
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简单的接人出关,为什么他们那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去,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就好了。
这也说明“接”王子阳是很困难的,会有人来送他命的那种。
而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地区迟早会被抓,那就是死,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子阳不就是要去解救“人质”王子阳,王子阳是电影中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一般都是要要有这个必要的。
但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被敌人反咬,并且一直受到敌人的压制,所以才改写为我方出逃为主。那就是为什么看完之后我感觉前后有点脱节。
但是张艺谋导演这样做可以吗,可以,前面视频我也说过,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要突出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经纪人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情。
那张艺谋导演的衔接处理得好吗,还算不错,至少整部电影的节奏一直都很稳定,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所以我还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再加上对如何拯救王子阳的描写,能不能跟前半段的主线呼应更强一点呢。
接下来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的那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影片中的残酷。
抱歉,我真的没注意到,至少我进电影院看了两次,观众都笑了。有两次,大家都笑老金,从效果上看,白雪的确抢戏成功了。
在戏剧方面,这并非反差,而是做了一种讽刺,讽刺敌人杀错了人,敌人的真正对手仍然隐藏在他们的队伍里。
还讽刺了老金一直都是敌人的忠诚特工,只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
但是从观影效果上来说,该剧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着张宪臣牺牲的光影瞬间。因此,我只想说,这是整部电影的结尾,我个人认为我没有把它写得太好。
再次出现的是刘浩存扮演的小兰。
这是一个被点赞最多的评论原文:我认为小兰的天真是张艺谋故意设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根本没紧张,然后又被张批评了。
因此,她的角色设定并非紧凑的特工,这一角色的单纯生长在阳光下,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光明的一代。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这是给革命先烈的。周乙的几句台词“我亲眼看见了”、“我就在现场”,实际上是为我们这些观众说的那些革命先辈的话,而小兰放荡的眼泪,实际上是为革命先辈的眼泪。它们为我们而留在黑暗中,放弃了生命和情感。
这种解读很好,我也很赞同。下面这张同样是个人主观的解读。
您在评论中用小兰这一象征符号来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就是从表演和角色设置前后的逻辑来解读的。
或许换个角度来看,在这个故事的真实场景中,小兰并没有生活在未来,也没有真正看到“黎明与黎明”,所以她的象征意义,是观众赋予的,具有很强的个人解读与辩证,这里没有任何对错。
小兰是像其他苏联的特工一样,接受了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我只是觉得,电影里说,他们都是很好的合格特工,而不仅仅是因为小兰的记忆力,让一个路人临时当特工。
并且影片开始也确实表现出小兰是合格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人,可到后面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和,这让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到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你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的前后经历来看,小兰这么快就放松了,跟她前面的火车戏人差了一点。
还有就是你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安排的天真浪漫,但是火车戏我看的是长相反差很大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开了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人,从火车上下来后又开枪打死人,还成功地去了电影院见了张宪臣,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问题。
因此为什么我认为第一部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的设定与特工的气质相吻合,即使是刘浩存扮演的小兰也是如此。
对于评论中您所说的小兰放肆地流泪,是为了我们革命先辈而流泪,是真的理解了你,我支持你的理解,但是对于刘浩存极其肆意地流泪的表现,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所谓的象征在电影中的比喻,其实是很个人的解读,就像我上面讲的,电影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代表着黎明和黎明。
假如小兰可以作为象征,象征天亮的一代,那么,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两个被战争摧残、被从伪满洲控制区拯救出来的孩子,难道更能象征未来天亮的一代吗?
这对孩子,无论从年龄,从性格,经历来看,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子孙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完成任务的对吧。
虽然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或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该听的,大家就多多指教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