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悖论:求“贤”则“名”不彰;求“名”则“贤”不就!

  公元前571年的戚邑会盟,对宋国来说,也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次会盟,是掌控宋国政坛长达四十一年的右师华元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此后,宋国征伐、会盟时就再也看不到华元的身影。

  

  在华元生前,宋桓公之族在宋国发动内乱。内乱爆发时,华元以退为进、假装出逃,宋桓公之族的五位大夫被迫接回了华元。华元回国后,立刻就驱逐了作乱的五位大夫,顺势又提拔数位族人为卿士,以稳固自身地位。不过,为安抚宋桓公之族,华元还是将向戌提拔为左师。

  向戌在桓公族人中威望颇重。五大夫之所以要对华元退让,就是知道向戌能够保住宋桓公之族在宋国的地位。

  不仅仅如此,在整个东周,向戌都颇为人看重。

  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在楚地柤(江苏邳州北偏西)举行盟会。盟会期间,晋国中军佐士匄和上军主帅荀偃连名请求消灭偪阳。其理由,居然是为了分封向戌!江湖霸主之国的两位卿士,积极鼓动诸侯们大动干戈,去消灭另一个小国,居然是为了分封一个宋人——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向戌在江湖上的地位。

  可是,向戌虽然名声在外,在宋国也身居高位,为人却是表里不一。司徒华臣滥杀无辜被向戌看到了,向戌不但不敢出面制止,还替华臣遮掩;宋国太子痤被小人冤枉,向戌不但不替太子鸣冤,还暗地里阻止太子之弟去救援太子;……。向戌虽然被族人和外人看重,但他的执政生涯,却证明他始终是在走“权臣”的道路,而不是“贤臣”之路。

  

  向戌,能称得上“名臣”,但却称不上“贤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宋国没有贤人。

  在向戌的耀眼光环之下,另一位宋国卿士却显现出了“贤臣”的风范。

  公元前567年的一天,两位大臣华弱、乐辔突然在朝廷之上打了起来。

  华弱与乐辔两人,都是宋戴公后裔。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原本关系极好。因为自小就是伙伴,长大后两人也经常来往,互相间喜欢开玩笑。本来,亲密朋友之间开开玩笑也正常。可两人却不知分寸,结果又因玩笑过度后反目成仇,互相谩骂起来。

  这次两人又是一言不合,乐辔就将弓套在华弱脖子上,拉着弓弦就要勒死华弱!幸亏旁边的大臣们及时劝阻,才没有酿成血腥惨案。

  两人的冲突很快就结束了,可这事却不幸被宋平公知道了。华弱也是卿士之一,而且还是主管军事的司马!宋国司马居然在打架时被别人困住,宋平公就极为不满:“作为主管军事的卿士,却被人当朝梏桎,那宋国对外作战还能取胜吗?”宋平公以为,华弱自身的作战能力都很弱,又怎么能带领宋国军队打胜战?因此,宋平公不由分说,就把华弱驱逐出境!

  华弱被人欺负了,到头来还国君被驱逐出境,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人打架,怎么能只处罚一人?

  这时,宋国执政卿子罕出现了。子罕又称乐喜,出身于宋戴公之族,与乐辔是一家人。国君处罚了华弱,却没处罚乐辔,这让子罕有些尴尬:宋平公不处罚乐辔,也许是给子罕面子;可这样的处罚,却让子罕何以服众?

  为平息众人议论,子罕就向宋平公建议:“同样的罪行,处罚却不同,这不是正常的刑罚。在朝廷之上侮辱大臣,罪行哪还有比这更大的?”所以,他坚持也要驱逐乐辔!

  可惜,宋国公族的狂妄自大早已蔚然成风,乐辔更是其中翘楚。听说子罕想驱逐自己,乐辔气得火冒三丈,直接走到子罕家,对着大门就射了一箭,说道:“不久后,我也要将你驱逐出宋国!”

  族人这么强硬,子罕顿时认怂了。子罕无可奈何,只得放弃了驱逐他的念头,与乐辔和好如初。在看到司徒华臣当街乱杀人时,向戌也是不敢出头。如此看来,子罕与向戌也是一路货色,胆小怕事。

  然而,子罕与向戌却是不同。

  公元前563年10月,郑国五位底层官员发起叛乱,杀死了三位执政卿。在子产和子蟜的努力下,这次叛乱很快得到了平息。但是,部分叛乱分子却逃亡到了宋国。由于郑、宋之间关系一直磕磕碰碰,直到公元前554年郑人才向宋国提出引渡这些逃犯。

  

  为此,郑国送出了巨额贿赂:四十乘马,还送给宋人两位乐师师伐与师慧。接到郑人的请求之后,子罕立刻将三位逃犯遣送回郑国;剩下一名逃犯子罕认为他很贤良,就故意放他逃亡到鲁国去了。

  三位逃犯,很快就被郑人剁成了肉酱。虽然少了一逃犯,郑人还是依照约定,将贿赂一起送到了宋国,这其中包含两名乐师。

  乐师师慧到达商丘后,刚好经过宋国朝廷。这时,师慧突然闹着要小便。古时的乐师,大多是盲人,身边需要有人搀扶。见师慧如此胡闹,搀扶之人赶紧告诉他:“这里是宋国朝廷,不可胡来!”师慧故意大声嚷嚷:“这儿没人啊!”搀扶之人是又气又乐:“朝廷重地,怎么可能没人呢?”这时,师慧才一本正经地回答:“一定没人。如果有人,怎么会不重视千乘之国的宰相,却用罪犯去换只会唱淫乐的盲人呢?一定是宋国没人啊!”郑国之乐,以淫佚闻名天下,所以师慧才将自己所唱之乐称为“淫乐”。

  郑国五氏作乱,杀死了子西、伯有、子产三人的父亲。如今,这三人都担任了郑国卿士;伯有甚至还是执政卿,相当于宰相。师慧的意思,宋人如果想与郑国交好,本就应该主动将这些罪犯遣送回郑国。可现在,宋国人居然要让郑人送来盲人乐师才遣送罪犯,证明了宋人不重视千乘之国的宰相,而更加看重地位低下的盲人乐师。

  

  听到师慧说出这话,子罕顿时脸红了。于是,他坚决地向宋平公请求,把师伐和师慧二人送回了郑国。

  子罕或许胆小,但比起向戌,他至少知错能改。

  此外,作为宋国卿士,子罕的为官之道也颇为独特。

  宋国有人得到了块璧玉,将它献给了子罕。可是,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者担心子罕不知这块璧玉的价值,就补充道:“我已经拿给玉匠们看过了,他们都认为这是块宝玉,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听了,回道:“我以不贪心就是至宝,您却以璧玉为宝;如果您把这块玉给了我,那我们两人同时都丧失了宝物!不如还是让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者听了,行了稽首大礼,继续请求子罕收下璧玉:“小人怀璧玉,无法在乡里穿行。我献宝玉给您,也是不想死于非命。”子罕这才收下这块宝玉,让玉工加工好后卖了出去。然后,子罕又将卖玉所得之钱给了献玉者,将他送回了家中。

  子罕以“不贪心”为至宝,到今天恐怕也能愧煞大批“人民的公仆”了!

  公元前556年,宋平公想修筑一座高台,便派太宰皇国父出面张罗此事。可此时正是农忙时节,百姓们都在忙着收割庄稼。念及于此,子罕就向宋平公请求,延后修建此台。可是,宋平公却没答应。

  被征服劳役的百姓们听说了此事,就编排出一首民谣:“住在泽门的白面老爷,让我们服此苦役;住在城内的黑面司城,真让我们欣慰!”“白面老爷”,就是皇国父;“黑面司城”,就是指子罕。

  可子罕一听到这歌,就亲自拿着竹鞭到工地现场巡视,看到偷懒之人就上前鞭打,口里还教训道:“我们这些小人都有房屋遮风挡雨,今天国君不过是要修筑一台而已,还不赶紧修成,以后还能再征役吗?”见到子罕亲自前来督促徭役,那些役夫们才停止了唱歌。

  子罕身边之人见了,都来问他为什么。子罕答道:“宋国原本就弱小,民间却对朝堂之人有毁有誉,祸患就是因此而起的啊!”

  

  作为宋国执政卿,子罕得到了民间的赞誉,这对子罕个人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民间对朝堂之人毁誉参半,长远来看,必将使君臣之间生出嫌隙、互相不信任。君臣互相猜忌,这就是国家祸患之源。子罕之所以要亲自督促筑台,就是从大局出发,力图消除这种隐患。

  公元前542年,在左师向戌竭力斡旋之下,宋国成功地举行了东周江湖第二次弭兵大会。弭兵大会成功闭幕之后,向戌就向宋平公邀功,请求封邑。当年晋人攻下偪阳,把偪阳封给向戌,结果向戌推让给了宋国;如今向戌艰难地推动晋、楚两个大国实现了和解,又建一巨功。为奖赏向戌,宋平公便封给他六十座城邑。

  向戌一时高兴,就拿着封邑名册向子罕炫耀。

  

  子罕见了,说道:“诸侯小国,长期以来都受到晋、楚两国的武力威胁;小国感受到威胁,上下才能慈爱和睦,这样才能安靖国家,得以生存下来。小国如无威胁,就会骄傲自大,内乱就会诞生;内乱频繁,则必然会灭亡。武力是用来威慑不轨之徒并昭显文德,圣人因它而兴,乱党因它而亡;废兴、存亡、昏明之道,都是由武力而起,而您却要废除它,这不是骗人吗?以欺骗之道来蒙蔽诸侯,罪过太大了!纵使无人问罪,您却还要向国君讨赏,这可太贪心了啊!”

  因为弭兵,向戌得到了诸侯的交口称赞;可子罕却当着向戌面,将弭兵之举贬得一文不值!不但如此,子罕还将名册上的字都削去,扔在了地上!

  向氏家族之人见子罕如此,都以为这是在公然挑衅向戌,想去攻打子罕。可是,向戌本人却阻止了众人:“我有流亡之罪,是先生令我生存下来,这可是莫大的恩德啊!怎么能攻打他呢?”

  弭兵之会,确实是向戌一生最大的功绩;但子罕陈述的道理,却并非歪理邪说。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既然有竞争,就必然存在武力,不可能完全消除。向戌主持这场弭兵之会,原本就是为了求名,并不想真正消除武力。所以,子罕批评他是以“欺骗之道来蒙蔽诸侯”,虽然不留些许情面,却是一针见血!

  

  从向戌害死太子、威福国君夫人二事来看,如果没有子罕及时点醒,在得到六十城邑后,他也许会沿着权臣道路一直走到黑,再也无法回头。但子罕的一盆冷水,却让向戌彻底清醒过来,及时地回了头。所以,向戌才称子罕为“先生”,还主动辞让了六十城邑。

  能让“权臣”向戌如此佩服,子罕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

  以子罕的一生来看,他为人有些懦弱,但他知错能改,为官清廉而不贪财,识大局而不刻意追求名利。比起向戌,其实子罕更有资格称得上贤人。正因为不追求名利,反倒使得子罕在诸侯国中的贤名不如向戌更响亮。

  

  或许,这就是“贤人悖论”:如果求“贤”,则往往“名”不彰;如果求“名”,则常常“贤”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