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冲突引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

  马克思曾指出,矛盾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而矛盾的斗争性发展到极致便会导致剧烈的冲突,而冲突达到顶点就会造就世界上的“宿敌”。小到个人之间仇怨百世百代延续难了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反目成仇彼此对立长达数百年。古有斯巴达古希腊,十九世纪的法国德国让欧洲难以安宁,为目前的欧洲分裂埋下不可逾越的阻碍,而如今在南亚有两个国家也是如此两者间本既是接壤的邻国更是曾经历史上一度为一个国度共同战斗团结反抗外来殖民侵略者,本是生死与共情同手足,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抛弃历史,选择兵刃相向结果两败俱伤。一个两个国家之间不大的地方竟然造成争端长达数十年从二十世纪延续到二十一世纪还未消解,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宿命之劫。

  

  ▲印巴势不两立

  这两个不共戴天的国家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这片充满冲突和鲜血的土地就是克什米尔地区。历史上两国就克什米尔地区究竟是谁的争端爆发过数次战争,其中冲突异常剧烈、死伤惨重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也正是印巴两国再一次就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争议。这场战争不仅让两个国家的人民都付出了惨重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也给两个国家的国家发展和军事力量储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增添了整个世界局势的不安全和不稳定、给邻国如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印巴两国当时战争实力对比表

  不过克什米尔这块烫手的山芋究竟再怎么惹眼也不过只是一块地区,克什米尔的两国争执和谈判的破裂也不过是这场残酷战争爆发的最后的直接的导火索罢了,而历史的真相还是要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那么一定有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们在这场“意外又不意外”的战争中去发掘和发现,克什米尔冲突引发的这场第二次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了之后世界又有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变化呢?印度和巴基斯坦究竟有没有从战争中吸取教训、有所反思两国又最后在不远的未来走向何方呢?

  

  ▲克什米尔、印巴争议区地图示意

  那是1965年的夏天八月的炎炎烈日烘烤着南亚的土地,一队巴基斯坦的游击队员来到印巴停火线附近突然和印度军队发生交火,激烈的火光四射预示着一场印巴土地的灾难即将来临。不出两个星期印巴两国官方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不断向对方领土靠拢的军队不用一声言语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场交火不是一次擦枪走火这么简单的小事了而确确实实就是两个国家都蓄谋期待已久的正式的战争的开端。看来印巴两国都是做好了交战的准备,双方不惜动用自己国家的先进武器—尽可能多的坦克和战斗机投入战争,经过整整五个月直到次年1966年的苏联参与事件发起停战使得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答应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用武力而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和不干涉内政,这场战争才得以平息。

  

  ▲印巴战争战场中的士兵和吉普车

  整场战争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都投入巨大可以说是下了血本,是抱着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决心和打算。比如当时印度相对于巴基斯坦国力十分强盛军事力量领先,在战争之初便集中兵力长驱直入一下子就突破停战线和巴基斯坦的初步防线而威逼到了巴基斯坦国土腹地,距离拉合尔仅仅一个运河的屏障之隔。如果此地失守,巴基斯坦将面临国家崩溃的亡国危险。于是巴方不得不最后集中主要兵力宣言无论如何要守住运河同时也赢得了巴基斯坦百姓和人民的集体拥护和支持。不过幸运的是巴基斯坦虽然在力量上逊色于幅员辽阔的南亚大国印度但拥有着当时十分先进的美国制造的F-86佩刀飞机和飞机上面装在的红外制导弹,更是如虎添翼的是美国此时身来援助之手为巴基斯坦建造两座雷达站以方便飞机的参与战斗和导弹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军方下令把数个装甲师包括各种轻型重型坦克集结于运河附近的战略要地—查温达地区,由此形成了陆空同步、步甲结合的高效作战体系。凭借正确的作战战略的运用和美国的暗中帮助巴基斯坦成功卫国并顺势反击,不仅是把战线重新推回到停战线更是胸中愤怒的火焰难以抑制一路继续向前推进进入到了印度境内好几方圆的地区。印度此时也不甘示弱准备集结兵力和巴基斯坦再度鏖战,不过此时联合国在以往多次劝说强调警告无效后发下最后通牒,在苏联的参与下迫使巴基斯坦和印度及时收手签下停战协议,得以结束这场惨烈的战争为两国人民结束痛苦带来短暂的歇息休养和福祉。

  

  ▲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力挽狂澜

  其实印巴战争冲突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仿佛永无休宁之日,早在1947年两国才刚从帝国主义统治中独立建国以来不久两国的矛盾就已经产生并逐渐显现和产生冲突,当这种冲突积累到一定地步稍稍碰到一点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引爆战争的炸药。这还得回到两国建国之初那段历史来看,独立之前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就已经为两个国家的分裂和不合埋下伏笔,独立之时“蒙巴顿方案”中核心主张便是依据宗教信仰来划分人群和族群包括地区来确定国家的势力范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宗教的待在一起组成一个国家,而克什米尔地区有超过六成的人都是伊斯兰教人,印度地区大部分是印度教人,自然两个国家就分离独立产生,但不久这种分法就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宗教是思想而思想不是像财富或血液那样天生是长在人身上的,这种外来的东西是无法掩盖和抑制人身上生长传承的内在的血液和种族关系。这样一种野蛮的不合理的分法割裂了原本就为一个统一体的巴印大陆的族群,因此巴印中的任何一方都极其渴望将对方收并实现统一,而克什米尔地区的收并和归属权的争夺不过只是两个国家彼此对另一个国家垂涎的巨大野心的一个缩影和寄托罢了。也就是说巴印战争的两国的目的都是清晰甚至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占据克什米尔地区拿来当跳板和挑起战争的理由进而进一步向对方国家内部进军来整个的拿下国家。与其说是在怀念和争取以往印巴两地的重新团聚不如说是一种内部之间的征服。

  克什米尔是我们初中地理中在学亚洲区域地理时地理老师就常告诉我们的一个地名,这个地区自身就有很多神秘之处,究竟这个地方是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始终吸引着印巴两国为此“神魂颠倒不离不弃”?

  

  ▲种族的争议引发战争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 ,印巴分治前是 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端中亚的南端 ,,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堪称亚洲的心脏。 共 20 万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约 600 万左右 ,人口中大部分为信教人口但人群内所信仰宗教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克什米尔冲突集中的文化原因。穆斯林占77% ,印度教徒有五分之一 ,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以及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克什米尔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输入和重要农产品的输出 ,巴基斯坦地区是运输必经之地,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有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不过克什米尔的政府官员却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这种内部宗教的撕裂必然放大地区内部的种种矛盾。由此可以看出克什米尔自身就是一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不过也是一个特殊的隐藏着巨大政治“伤口”的地方,用中国的一句话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对于这么一个“热门打卡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处理方式是否有些欠妥?战争、国际的加入已经让这个地方变成了是非之地而渐渐成为“战争、争执”等暴力的代名词。

  

  ▲行进在克什米尔草原上的装甲部队

  对克什米尔问题来说 ,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国际社会中一些大国加入干涉,美国站在旁观者位置对此保持中立态度,想要凭此搅浑亚洲局势把他作为威慑亚洲的要冲。中国本着保卫本国边疆安全和竭力维护亚洲和平的初心,在宣扬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尝试化解干戈的同时帮助巴基斯坦平衡双方势力结构维持稳态。苏联此时与美国处在冷战之中,与美国心照不宣地要采取行动争夺地区控制权来增强对抗美国的砝码并进一步向中国施压,在次年一月更是站出来主动调停两国。印度著名外交家克里希纳· 梅农谈到 ,克什米尔已经同冷战绞到一起。可以看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没能特别好地处理这个地区的问题反而让问题愈来愈复杂化,变得没有头绪和解决的通路。

  与其说是克什米尔导致了印巴战争,倒不如说是印巴战争让克什米尔深受其害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