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守护联盟”保护古城记忆
清代八角棱井“躺”在堆满建筑垃圾的废墟中,周边砖块瓦砾堆积成山、杂草丛生,存在被损毁的风险——
“公益守护联盟”保护古城记忆
□苏报守护记者 王小兵
昨天,苏报“‘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记者来到姑苏区席场弄综合改造工地,发现席场弄39号古井口“罩”了一个长宽约1.5米的铁栅栏,上面挂了写有“控保单位 严禁损坏”字样的提示牌,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此前,网友“半缘君”发帖称,席场弄39号古井躺在废墟中,面临毁损风险,伤感不已。
姑苏区检察院、苏州市文保所、虎丘街道等“公益守护联盟”单位得知后及时介入保护,让这口承载生活记忆的古井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遗憾
古井“躺”在废墟中
一口古井承载的是一代代苏州人的生活记忆。于苏州而言,古井是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
“半缘君”从小生长在姑苏区席场弄39号,古井就在她家老宅后面的场地上,场地约半个篮球场大小。小时候,大人们在古井边洗菜、洗衣服,她与小伙伴就在古井旁玩耍,其乐融融。在她的记忆中,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古井里的水都取之不尽,可以说古井是她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
2012年因片区综合改造,“半缘君”一家便搬离了席场弄。离开时,“半缘君”还用卡片相机记录了她家及周边的建筑场景,其中老宅后面的古井就是她重点收录的“宝贝”。
今年3月份,“半缘君”翻看老照片时,翻到了曾经的老家和在老家后面的那口古井,便想起了在席场弄生活的点点滴滴。于是,“半缘君”决定到现场看看这口古井。在现场,她找到了那口古井,发现古井“躺”在废墟中,周边砖块瓦砾堆积成山、杂草丛生,存在被损毁的风险。因此,她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寻找古井心路历程文章并发到网上,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保护这口古井。
调查
古井为清代文物
古井,见证着水乡人的生活。保护古井,就是保护古城,就是保护流动的文脉。为此,“公益守护联盟”单位姑苏区检察院检察官看到“半缘君”发的帖子后,立即与“半缘君”取得联系,了解到古井的具体位置之后,立即赶往现场查看。
古井位于虎丘风景区西麓席场弄38号西面六七米远的废墟中,这里大部分房子因虎丘综合改造而被拆除,到处堆放着砖块瓦砾等建筑垃圾。古井用从房子拆除下来的砖石和水泥板进行了围挡,围挡已部分倒塌;周边堆满了建筑垃圾,杂草丛生。古井圈用石头制作,呈八角棱形,透着围挡缝隙可见井里还有清澈的井水。虽然周边放了一块古井的介绍说明,但如果工人在施工时不注意,古井还存在随时被损毁的风险。
查阅资料发现,这口古井收录在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编写的《保护对象名录》中,为山塘街席场弄39号古井,系武康石八角棱井,外径0.64米,内径0.36米,高0.47米,井台为长方形花岗石,有护边,为清代地方特色文物,同时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收编在册。
庆幸
古井得到了应有保护
记者了解到,2021年初,属地主管部门曾对古井采取过临时保护措施——清理了古井周边的建筑垃圾,并砌了红砖,井口用木板进行了遮挡。但姑苏区检察院检察人员研判后,认为古井仍有被毁损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便对这口古井进行了公益诉讼立案。
但如何进行保护又让检察机关犯了难。如果放任不管,施工中,古井很可能会被“误伤”。如果只为古井竖立醒目标识,古井圈在市场上有流通价值,又存在被盗的风险。
针对这一难题,检察官朱锡轶带领办案组成员到苏州市文保所听取文物保护部门的专业意见。文保所专家表示,如果井已填埋,可以接收井圈入库保存。
今年8月,检察机关会同虎丘街道、苏州市文保所、姑苏区古保委、姑苏区住建部门等单位,对古井是否满足井圈异地保存的条件进行现场综合评估。因古井内仍有井水,且内井圈与古井连为一体,文保部门认为整体保护更为适宜。检察机关随即建议主管单位充分考虑文物保护部门专业意见,结合动迁工程施工现状,制定并完成古井保护可行性方案。
原址保护是文物保护的最佳方案,井圈应当与井水在一起,这口井也只有在原址保护才能留住居民的生活记忆。今年9月初,“公益守护联盟”单位紧密协作,在古井四周搭起了兼具保护和防盗功能的铁栅栏保护罩,同时通过设置醒目警示牌和文物介绍牌提醒古井保护注意事项,属地主管部门也会与施工单位共享信息,保证施工人员作业时注意避让。此外,属地主管部门表示,会把古井设为文物网格化巡查必经点位,实现常态化保护。今后改造时,也会把古井列入原址保护规划。
“古井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城市快速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矛盾的缩影。”姑苏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赵建华表示,该院将继续在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探索检察机关参与古保项目机制,持续为古城建设及改造项目提供检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