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飞鱼服,一把绣春刀

  锦衣卫全称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雅称为缇骑,前身为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王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称之为:“刑法有创之自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东厂、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承大统而铺路,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一直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锦衣卫才算结束。清朝入关以后,也仿效明朝制度,设立锦衣卫。但仅存一年便被废除。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袭了元代礼服的样式,《长安客话》中称其“鹅帽锦衣”,也就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作为侍从的锦衣卫校尉更要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礼服,官员到了一定品级才能穿着。绣春刀轻巧短小,除非御赐,否则不能擅自佩戴。

  “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案件。 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受杖官员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换,共用16人。行刑校尉以司礼监太监的表情动作为下杖轻重的依据:若太监两脚成外八字张开,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条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受刑之人就要毙命杖下。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由于权力缺乏限制,锦衣卫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明初军制为“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五千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官职等级: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等。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飞鱼服

  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斗牛服

  明朝是皇帝赐予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明史·舆服志三》: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武宗正德时期,太监刘瑾操握政权,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亦常对刘瑾阿谀奉承。随着刘瑾权势的进一步扩大,锦衣卫不得不依附于东厂,厂卫格局形式发生变化。

  世宗嘉靖时期,厂卫格局发生逆转,锦衣卫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逐步上升,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

  最后咱们回顾一下有明一代历任的锦衣卫。

  第一任指挥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第二任是蒋瓛(huán),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第三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在职都非常的谨慎小心。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马顺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代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卢忠,亲自导演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但等到明英宗复辟,卢忠再装疯也无法自救,被凌迟处死。

  “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lù gǎo),公然索贿,胡乱按罪,最后被曹吉祥砍掉四肢挂掉,也算是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但这哥们是个废柴。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武宗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瑾倒台后被干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这哥们和明武宗有一腿,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于火灾中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口碑甚好,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毙。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到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贤陷害。

  崇祯朝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之子,世袭父位,锦衣卫在崇祯年间尚无太大劣迹。官至左都督。 李自成陷北京,与中官负起守卫京城之责,城陷后投降,被追出赃银3万两。多尔衮入京后,降清,多尔衮派他巡抚天津。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五日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革职。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后授浙江掌印都司。不久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