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成名千古

  

  1892年11月16日,四川省乐山市观峨乡沙湾老街中段,在一座三进穿斗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内,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因为孩子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住了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他起了个乳名“文豹”。

  日子一天天的很快过去,这个小孩到了上私塾的时候,父母给他起了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因为在兄弟们中排行第八,所以母亲又昵称他为“八儿”。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郭沫若先生。那么,郭沫若先生这个笔名是怎么由来和形成的呢?请读者耐心往下看。

  

  1919年,郭开贞去日本留学时,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诗作,首次使用“沬(wèi)若”作为笔名(以下,凡双引号中的字,都是沬(wèi)字,以免混淆。)。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要注意这个“沬”字,它与相濡以沫的沫,外形极为相似,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个字。

  首先,我们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 “沬若”。因为郭开贞的家乡(今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有两条河,一条是大渡河称为“沬水”,另一条是流人大渡河的雅河,称之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马蜀檄》有关“沬若” 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

  郭开贞是从小饮此二水长大的,后来在日本以“沬若”作为笔名,正是表示他身在异邦、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就是郭沬若先生笔名的由来。

  

  读到这儿,读者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既然叫“郭沬若”,那么现在我们怎么都称呼为郭沫若先生了呢?其实细心的读者如果联系前文,就已经猜到了八九不离十。我们还是接着往下看。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发行了一部现代诗集《女神》,作者署名——”郭沬若“。

  此书一经面世便以其“强悍狂暴”、“奔突跳荡”、“委婉悠扬”、“高昂明朗”的新诗体的诗歌创作形式而风靡全国。

  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沬若”为人们所熟悉。但是,“沬”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很低的冷僻字,冷僻到《新华字典》都未收此字。

  所以,“沬”除了被当时的人们误认为是泡沫的沫以外;而且由于郭老性情随和,不加纠正,只在自己的印章中做无声的抗议,由此,便以讹传讹,成了郭沫若。

  

  以上就是就是郭沫若先生笔名的由来和形成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如今称呼郭老为郭沫若,说白了——是前人认错了字,读错了音,结果就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这真是一字之差,成名千古。

  :文末,附上“沬”字与“沫”字图片。左为沬(wèi);右为沫。读者可以对照一下,两个字仅仅横短、横长,位置不同的区别,不细看,或者不认识这个“沬”字,很难及时分辨清楚它们是两个字。这可是千差万别的区别。笔者另有视频解释这个“沬”字,你可以点击链接观看:文化杂谈——我国一个名人名字被人们错读至今,你知道什么原因吗进一步了解这个字的含义。

  :读者欲知详细资料请阅览《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考辨》定不负所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