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情设计、人性剖析、现实意义解构《完美的世界》的魅力
有人说“世界并不完美”,诚然,世界的确不完美,但我们却一直在寻找完美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电影《完美的世界》里主人公如何找寻自己的“完美世界”。
《完美的世界》由人称“东木老爷子”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劳拉·邓恩、T.J.劳瑟等主演。影片首播于1993年,以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将公路片、伦理片、警匪片、犯罪片融为一炉,深刻反映人性多面性,完美演绎了“坏的好人比好的坏人来得更感人。”
影片讲述了一个凶悍的越狱逃犯布奇劫持了一个小男孩菲利普的故事。为了逃脱警方的追捕,布奇带着菲利普开车穿梭在德克萨斯州广袤的原野中。一路上,这个劫匪布奇并没有伤害菲利普,反而对他照顾有加,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
在逃亡的路上,罪行累累的布奇在单纯、天真的菲利普的身上寻找到儿时的影子,两人在相处方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父与子”的亲情,布奇被菲利普所感染,从而实现了信我救赎,寻找到了心中的“完美的世界”。
抛开电影内容的完整丰富,导演呈现的高超技巧同样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将从“剧情设计、人性剖析、现实意义”三个多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01、剧情设计:采用荒谬创作手法打破常规剧情设定,在逃犯劫持人质逃亡的故事上注入新意,使剧情跌宕起伏
平常影视剧中逃犯和人质都是对峙紧张的关系,但是本片导演打破常规,在逃亡的路上逃犯布奇像是父亲带着孩子一场亲情旅行。这样的剧情设计让观众耳目一新,温情的画面更能打动人心。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将从以下2点进行分析:
1、打破逃犯和人质对峙关系的常规设定,以一段“亦父亦友”和谐关系吸引观众注意力
布奇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伤害菲利浦,他告诉男孩说:“我们很象,都长得很英俊,都爱喝汽水,都有个糟老头子”。布奇这番话为后文两人成为成为“亦父亦友”的关系埋下伏笔。
他开始没有打算和男孩建立感情,只是不由自主的、不断地在他身上投射自己的童年,在一次次的行动中纠正自己的不圆满,以期望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那是他心中对于自己而言的完美。
比如,在菲利浦学自己的样,偷了东西后,布奇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
“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你特别需要,又没有钱,借用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这就是例外。”
这是专属于他自己的暴力人生哲学,他无法直白地告诉男孩,于是用尽可能温和的方式,也是为了不让男孩产生愧疚感。
当布奇接受了粗俗的女招待的诱惑,不小心让菲利浦看到情欲一幕后,他不知如何解释——因为他不想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留下丑陋的影响,在菲利浦问:“你爱她吗”时,他终于笑了,回答“是”,这个答案是谎言,却将丑陋转变成纯真美好,是对孩子的最好解释。
在我看来,虽然是逃犯劫持人质,但却像是父子之间的温情旅行。导演采用这种差距性,脱离传统的剧情设计,不仅能引起观影者对影片的新鲜感,更能深入思考电影背后的真谛所在。
2、以“逃犯”身份维护孩子心中的“完美”世界,身份和现实的反差设定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没有食物而需要去抢劫时,布奇告诉男孩说要带他去玩“不给糖果就捣乱”的万圣节游戏,这是他为保留男孩纯美心灵而做的粉饰,更是满足了男孩一直未能如愿的童真盼望。面对男孩犹疑的说:“妈妈不许……因为宗教”时,布丝认真的看着他:“别问妈妈,别问耶和华,问你自己,你想要吗?” ——男孩点头,展开了愉快的笑。
在“游戏”过程中,布奇不动声色的在墙角用腰间的枪威胁着被敲开门的人,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为男孩完成了一次期待已久的游戏。在我看来,为了菲利普完成期待已久游戏,布奇再次使用暴力威胁他人。他的身份是个逃犯,而对菲利普却无比宠爱,让观众看到到布奇内心也有温情柔软一面。
总的来说,和以往凶狠歹毒的犯人相比,布奇和蔼有爱的“父亲”形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形象设计不仅没有让观众反感,反而对主人公产生好奇甚至是喜欢。这也使得电影最后悲剧收场对观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引人深思。
02、人性剖析:一场逃亡之旅,碰撞出人性的众生相,影片中善恶并没有明显界限,在欢笑之余发人深省
影片把公路片、强盗片和西部片杂糅交织,并因其发人深省的颇具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的思想内涵而更具艺术张力,从而引发观众更多人性思考。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
第一、人性的矛盾性:男主布奇身为逃犯,却想作为一个“父亲”,想给菲利普营造一个完美世界
菲利普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家里的宗教信仰和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他缺少必要的父爱和童年的欢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布奇和菲利普确实是相同的人,有着相同的环境——现实社会和家庭创造出来的共同不幸。他们都是有着某种缺失的人,父亲的缺席,童年的不完整,愿望的扭曲,完美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正因如此,两人在相处过程中才逐步产生“亦父亦友”的情谊。
布奇十分明白孩童的心理,他特别看不惯父母亲对孩子有过分的行为,以至于当他在农人家里看到农人因为一件小事打骂孩子时,他盛怒之下将农人捆绑起来,要他给孩子道歉。布奇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内心渴望在这个男孩身上塑造自己的童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布奇从“罪恶的逃犯”到“体贴的父亲”身份的转变。
逃亡最初,他为了菲利普的安全杀害了同伴,后来又逐渐和菲利普在旅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从最初的一幕到结尾,他始终用尽一切能力去保护菲利普的童真。
布奇让菲利普拿枪去震慑想要非礼他母亲的劫匪,让菲利普学会了坚强与勇气;让菲利普自己选择逃亡还是留下,让他学会了果断;让菲利普戴上面具玩万圣节游戏,让他体验从来没有过过的节日;让菲利普坐在车顶体验飞车的感觉,让他体验快乐......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画面:
布奇掏出一张印有阿拉斯加的明信片,露出向往的神情,他对菲利普说,他没去过那,但听父亲说起过,那儿有美丽神奇的土地,他希望能过到那儿去。
此情此景,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两个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父子俩,父亲正在向儿子述说着自己向往的地方……
可惜最终,布奇去不了阿拉斯加过幸福的生活,无法到达他的完美世界,但是他用他那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关爱,在心灵层次达到了那个世界,他对菲利普的爱,其实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次救赎。菲利普既是被挟持者又是布奇的得力助手,其实他也是布奇减轻自己罪恶的天使。菲利普经常问一些问题,这也迫使布奇慢慢窥视自己内心的黑暗,也渐渐开始寄托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布奇会告诉菲利普,偷是不对的,但当你很需要又没钱买的时候,可以借用。其实在逃亡中,他很多时候都借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寻找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相同的缺爱家庭经历让布奇和菲利普渐渐相互靠近,他忘了自己逃犯身份不自觉承担起一个“父亲”角色,除了心疼菲利普更是心疼自己不完美的童年。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需要,如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可以说,布奇用自己的方式给了菲利普缺失父爱,让菲利普体验布奇为他精心营造的完美世界。
第二、人性的闪光点:菲利普充满童真,不以世俗眼光看待逃犯,真诚待人
作为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小男孩,加上母亲严格的管教,菲利普连普通小男孩所能做的事也不能做——不能顽皮、不能过圣诞节、不能和朋友们做游戏、甚至没有坐过摩天轮吃过棉花糖,这让年幼的他总是显得郁郁寡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的童年并不快乐。
而布奇的出现,与其说是劫持,不如说是上天安排的一次完美邂逅。他们一起逃亡,去追寻布奇的父亲为年幼的他塑造的希望之光:美丽的阿拉斯加——“世界上唯一的净土”。
其实菲利普有好多次逃走的机会,
第一次是那个狱友被布奇射杀后,站在那个拿着棒球棍的老人不远处,面对布奇的询问,菲利普选择了跟着他走。第二次是在偷了圣诞服装后,面对再一次询问,他背着盗窃者的坏名声和8年的万圣节梦想选择了跟着布奇走。第三次是在面对刑警和母亲时,他本可以带着钱和布奇为他谈成的完美交易回到所谓的完美世界里面,他却又一次转身,跑向了布奇,哭着与他相拥。这三次,布奇却始终把选择权交到菲利普手上,“你要怎么做选择,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
在我看来,这么多次的机会菲利普没有逃走是因为菲利普天真无邪,不以成人眼光看待世界,他没有把布奇当成凶狠逃犯。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很纯粹,布奇对菲利普很友好,菲利普也以实际行动回应他不舍得离开他。
我想很多人在看最后那段在大草地里的情节时都会哭:
在这个最后的机会里,布奇一件件的为菲利浦实现了他曾让这个孩子写在本子上的愿望。
他让孩子带上万圣节的幽灵面具,走回那边,可孩子却在中途折返——他怀疑着只有布奇这里才是美好的世界,才是他这个孩子想要的完美世界。所以他抱住布奇问:“你是好人,对吗?”
影片的最后布奇被枪击中,菲利普痛苦万分,现在的布奇在菲利普眼中早已经不是罪犯了,而是像他的父亲他的朋友。菲利纯真善良的性格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孩子的纯真逐步激发逃犯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也得到充分调动,使故事显得更有张力,剧情中的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厚。
第三、人性的复杂性:州长和FBI官员抓捕逃犯布奇,只是出于维护权威的私心
警察那边有两方势力——心地善良的老警长和女警官、冷漠无情的州长和FBI官员,而我更想讨论的是州长和FBI官员,因为他们身上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
在追捕逃犯、解救人质过程中,他们并不关心孩子,他们真正关心的是:
自己的竞选豪华房车,被老警长拉去追捕罪犯会不会被刮花;自己的选票会不会受这次人质事件的影响;媒体有没有到场拍下击毙罪犯、解救儿童的政绩画面。影片最后布奇只是要拿出明信片送给菲利普,他们竟然没看清楚就击毙了,甚至没有半分自责和感伤,只有终于完成任务的敷衍。事实上,他们早已在权力中,丧失了对苦难的共情能力。
在我看来,州长和FBI官员真正关心的不是菲利普的安危,而是没抓到布奇对他们的利益会造成什么损失,在公众面前会不会颜面尽失。影片也暗讽着公权不一定代表公正,也不一定代表正义一面。
03、现实思考:基于电影《完美的世界》主角从挣扎到释然的故事,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三点思考
①人们总想逃脱枷锁束缚,却在现实挣扎中妥协
警察、政客想要以法律规则去建立他们认为的完美世界,触犯法律的人必须得到严惩,布奇想要突破束缚,追求他的完美世界,菲利普也想要突破宗教的束缚,过他的完美世界。但最终的结局是,布奇死亡,菲利普跟妈妈回家。
或许影片想要传达的是关于逃离与回归的哲思,正如卢梭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我看来,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这些无形的枷锁会给人的成长巨大的影响,人们总会有想逃离枷锁束缚的冲动,但这种逃离往往不能成功,不得已时只能妥协地回归。另外,这种逃离不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追求完美世界中发展的,也是在不断经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中艰难前进的。
②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布奇自小在妓院中长大,母亲是妓女。父亲是个惯犯,喜欢嫖娼,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拳脚相加。在他六岁时,父亲便不知所踪再也没回来过。八岁时,布奇杀了一个人。
但因被杀者是个通缉犯,警方没醉酒他的杀人行为,而是把他送到了学校。好景不长,布奇十二岁时,母亲梅毒晚期上吊自杀。他成了一个小混混,因偷车而被少年法庭送到了最恶劣的感化院服刑。从此,他彻底变成了职业罪犯。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家庭坏境能很大程度的决定孩子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深远持久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案例表示,在一个和谐、温馨、有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也不会差到哪去,相反,在一个充满争吵、冷漠、暴力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就会造成性格叛逆、暴躁、抑郁或者胆怯、懦弱等问题。因此我认为,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③人生总有烦恼,做好自己才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多不甚数,甚至我们也总是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正如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布奇向往自由却因为逃犯身份受到限制;菲利普天真无邪却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警官虽有权利却害怕无法完成任务。
在我看来,影片所折射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众生皆苦”,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边顶着工作的压力,一边羡慕富人全球旅游的生活,一边厌弃现在的生活,却又不得不接受。但是影片通过“有罪的逃犯”和“无邪的孩子”一场充满温情的逃亡之旅告诉我们,即使生活总有烦恼,也要努力做好当下的自己,
人生的烦恼说不完,数不尽,但是永远只想着坏的一面,人生也未免显得太无趣,太可悲。如果将眼光放在当下,看到当下最好的自己,抱着希望的眼光迎向未来。
总结一下
《完美的世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带有人生思考意义的电影。他给观影者的启迪绝不仅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剧情,深藏在背后的意义才是真正该挖掘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完美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我们一直努力却很难到达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的不完美,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点滴的美好与感动。愿你不用违背信仰也能找到自己的“完美世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