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复活失传700年国宝!离去十年后,来美院看他留下的艺术瑰宝

  

  

  李松柴(1933-2007)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33年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艺术专业。

  1963年参与由邓白带领下的「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并于1965年取得成功,再现了失传700年的技艺。1978年获轻工业部科技发明荣誉奖,1981年「恢复南宋官窑青瓷工艺研究」成果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7年逝世于杭州。

  

  仿官窑长颈瓶 25cm×13cm×13cm

  

  印花弦纹罐 14cm×11cm×11cm

  

  

  悠远无华——李松柴作品展

  ◎ 开 幕:12月20日10点

  ◎ 展 期:12月20日—12月29日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7号厅

  ◎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

  ◎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坚定的道心

  ——李松柴老师陶瓷艺术评析

  文|刘正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李松柴老师西去已经十年,回首向李老师求学和相处的日子,常常感叹在他那貌似无欲无求,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活中,隐藏着的坚定的道心。

  李松柴老师1933年出生于武汉,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同年赴浙江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任教。李松柴老师一生从事陶瓷艺术教学与创作,尤其致力于青花艺术和青瓷艺术的创作和教学研究,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群体中,最具有本土文化意识并努力挖掘与追求的先行者之一。

  

  创作釉下彩绘

  在他创作的高峰期,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门初开、中国向西方当代艺术全面学习的时代,李老师于此时,逆流回向中国传统艺术并努力在自己的陶瓷创作中不断活化创新。期间,由于历史原因,陶瓷艺术处于低谷时期,沧桑孤寂难以言表,但李老师始终持之以恒,无欲无求,其作品却春风踊跃,生机活泼,足以窥见李老师充实的内心。

  李松柴老师是极其勤奋的劳作者,作为学生,我们早已熟悉了他每天早进晚出工作室时的微笑,熟悉了偶遇时的招呼问候。我们有时也会走进李老师的工作室,一间狭小的约二十平米的房间,其中大部分堆满了李老师的陶瓷作品和画稿,密密麻麻,访者难以立足,李老师置身其间,如书虫蛰伏于书卷,有同学说李老师似僧似农,然而僧且求佛、农亦求作物之报。李老师之所作所为,则既无展示,也无售卖,更极少宣传。陶瓷创作是李老师的生活方式,是如一日三餐似的生命所需,也是精神的寄托。

  李松柴老师的陶瓷创作,涉猎种类繁多,陶瓷的画刻与器皿、雕塑皆备,但以青花和青瓷作品最多,致力时间最长。

  

  梧桐幽居图 5cm×31cm×31cm

  李松柴老师的青花创作,是他一生用力最勤之处。李老师青花创作的可贵之处,是他在八十年代,在西方当代艺术、包括当代陶瓷艺术全面影响中国,尤是影响学院的陶瓷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时代,李老师在青花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本土意识。李老师在此期间,大量收集中国传统美术的资料,作为陶瓷研究和创作的素材。李老师花了大量精力,将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转化为具有青花特色的画稿和陶瓷作品。

  

  飞天之一 3cm×18cm×18cm

  李老师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他将敦煌壁画的造型与题材,融汇在他的青花创作中,使之成为同一曲调、但又全然不同的又一种吟唱。例如李老师画的青花敦煌飞天和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都是李老师陶瓷青花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李老师的青花创作受益于敦煌,但不限于敦煌,中国的戏曲人物故事、西方的教堂建筑、宗教人物以及草虫游鱼等等,都给予李老师创作上的启发,成为他的创作题材。但不论是什么题材,在李老师的青花笔下,都有鲜明的中国青花的笔墨特色,具有一种东方的味道。

  

  敦煌壁画故事笔筒 14cm×11cm×11cm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松柴老师的这些作品,在几乎全体向西方当代陶艺注目与学习的大潮下,显得保守和孤立,但李老师无言的坚守,使我们今天重温李老师这段历史时,具有了更深的敬意。

  作为一名青花艺者,李松柴老师具有娴熟的技巧,对青花之美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老师就以一件传统风格的青花作品荣获了中国陶瓷评比的金奖。这件以永乐宫壁画人物为题材的青花作品,表现出李老师过人的青花勾线和分水的技术,其中线条之精妙、分水层次之丰富,至今仍是令人赞叹的佳作。

  

  莹白瓷兽钮洗 5cm×12cm×12cm

  在八十年代后期,李老师的青花风格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华美滋润,而趋向于简朴和稚拙,甚至接近生涩与枯淡。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当时并不理解李老师青花风格的变化,将之视为陈旧之作,对于李老师类似苦行僧式的工作,也往往以暮气视之。

  今天,在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了数十个年头之后,我更加喜欢李老师的青花作品,特别是其中表现敦煌题材、风格枯淡的作品,其中的原因,是在这些质朴无华的技巧之中,隐隐闪现的李老师的道心。

  

  敦煌壁画故事瓶 22cm×22cm×22cm

  李老师的道心,首先是无欲无求、不计名利之心,在陶瓷艺术不被关注的时代,陶瓷业者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只有少数如李老师者持之以恒,虽无展览、无宣传、少关注,但仍乐在其中;李老师的道心,其次是中国文化之心,在西方当代陶瓷艺术全面影响中国,一片模仿西方样式、语言的声浪中,李老师逆流回向中国传统艺术,其内心之强大,其眼光之敏锐,不能不说是具有超越的道心;

  李老师的道心,其三是对青花之美的深刻认识,李老师青花艺术风格从早期的华美滋润,转向于简朴枯淡,进入一条不易为常人所喜的青花表现之路,是李老师青花艺术道心的深邃之处。

  

  西湖风景 14cm×25cm×25cm

  由于时代条件限制,李老师的很多青花作品的胎质、面釉等工艺并不十分理想,但这并不能影响李老师青花作品的美,李老师生前也从不以此为意,这种粗朴、简陋,可能反而成为一种语言,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正如布衣未必逊色于丝绸,老朽未必不如少年,这些粗陋的胎器与工艺,可能正合李老师质朴无华的青花道心。

  如果说,青花创作是李松柴老师东方道心的践行之途,那么青瓷创作则是李老师陶瓷理想的又一实践之路。

  

  聆听邓白先生教诲

  李松柴老师的青瓷创作,与龙泉青瓷的恢复紧密相连。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松柴老师就追随邓白先生赴龙泉进行青瓷的恢复实践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青瓷作品。八十年代,李老师模仿商周青铜器造型,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青瓷作品。

  

  仿官窑鹅颈瓶 17cm×11cm×8cm

  

  仿官窑天球瓶 13cm×10cm×10cm

  陶瓷模仿青铜器或玉器造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宋龙泉青釉琮形器和青釉觚形器等,但像李老师这样专题研究创作,而且所涉器形之多,出品之富,可能在青瓷史上还是仅见。李老师的青铜器风格的青瓷作品,虽然造型出自青铜器物,但由于青瓷材质不同、质感不同、工艺不同,在风格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它一改青铜器凝重甚至狰狞的风格,而变为充满生机和亲切感的时代作品。

  

  粉青觥(一) 14cm×18cm×9cm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青铜器繁密的浮雕装饰,不仅没有繁琐感,反而成为青釉色感变化的诱因,青釉在细密的浮雕中漫过,如溪水掩映,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质感的变化效果。李老师创作这些作品之时,正是我们在龙泉实习的时候,记得李老师带着助手方晓,冒着酷暑,虽汗流浃背、蚊叮虫咬而仍然欢声笑语,挥汗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莹白瓷鼎式三足炉 17cm×15cm×15cm

  李老师是陶瓷创作家,也是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一生关爱学生。李老师每每遇见陶瓷专业学生,总是嘱咐陶瓷之路的不易和艰辛,既对学生怀抱期望,又对学生未来之路可能遭遇的坎坷,带有极深的忧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忧虑既关系学生,同时也是对具有辉煌的陶瓷历史的中国当下陶瓷艺术发展的担忧。

  一、二十年后,李老师的这种忧虑早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陶瓷艺术的不断进步而弥散,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之时,李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的深切用心和关爱,每每回想,都有春风拂面之感。

  

  三英战吕布 5cm×31cm×31cm

  李老师重病住院期间,适逢寒假春节之前,我和周武相约结伴去医院探望李老师,那次,李老师兴致很高,说要回家过年,临别,李老师执意要送我们到电梯门口,在电梯门行将关闭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李老师朝我们微微鞠躬,像是谢幕,我一时惊愕,慌忙还礼,电梯门缓缓关闭。数日之后,接到李老师西去的消息。

  

  晚年仍创作不止

  - 李松柴年表 -

  【1933年2月7日】:

  出生于湖北武汉市,原籍湖南长沙。父李双盛,石雕艺人。

  【1940—1946年】:

  汉口二十三小学。

  【1946—1947年】:

  武汉克强中学。

  【1947—1949年】:

  武昌育杰中学。

  【1949—1951年】:

  汉口陶画工业社学徒。

  【1951—1956年】:

  武汉市新华书店美工。

  【1956年9月—1961年7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学习,学制五年。

  【1961年9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由其导师梅建鹰先生推荐赴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美术专业任教。

  【1962年】:

  参与编制陶瓷美术专业「教学方案」,并汇编成《浙江美术学院教学方案》实施教学。

  【1963年】:

  参与由邓白带领下的「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

  【1965年】:

  参与恢复南宋官窑试制成功。同年11月30日《文汇报》登载「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师生试烧失传700多年的‘郊坛窑’(南宋官窑青瓷)成功」的消息。

  【1975年】:

  参与整修灵隐寺大殿,绘制大量设计图稿。

  【1978年】:

  参与「南宋官窑」试制成功,获轻工业部科技发明荣誉奖。

  【1979年4月】:

  获评讲师职称。

  【1980年】:

  仿「南宋官窑青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优秀奖。

  参与研制的「莹白瓷」获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优秀奖、四新产品奖。

  【1981年】:

  参与「恢复南宋官窑青瓷工艺的研究」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

  参加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的首次「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敦煌壁画用于陶瓷美术》发表于《新美术》。

  获全国陶艺作品评比一等奖。

  【1983年】:

  作品《挂盘》发表于《实用美术》。

  《青花瓷盘》发表于《浙江画报》。

  10月24-30日:参加由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主办,南京艺术学院、苏州丝绸

  工学院联办的「图案教研讨会」。

  与高建新等研制的「莹白瓷」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1984年】:

  论文《漫谈画碟》发表于《新美术》。

  【1985年】:

  《蝴蝶年历卡》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装饰风景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创作唐三彩壁画,在洛阳获得好评。

  【1986年】:

  画册《百蝶图》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晋升副教授。

  【1988年】:

  10月:浙江省陶瓷艺术学会正式成立,陈淞贤任会长,邓白任名誉会长,李

  松柴任副会长,编译《世界陶艺信息》(暂内部发行)。

  【1989年】:

  参与编绘《中国陶瓷艺术饰纹》一书,由香港万里书局出版。

  【1990年】:

  编绘《黑白花卉》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3年】:

  作品参加「65周年校庆师生优秀作品展」。

  编绘《黑白构成》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年5月,退休。

  【1994年】:

  编绘《怎样画金鱼》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年】:

  编绘《黑白装饰风景》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绘《怎样花蝴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年】:

  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作品展」。

  作品参加上海「一壶宽」主办首届陶瓷艺术展。

  【1998年】:

  11月7-12月7日:

  作品特邀参加在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0年】:

  编绘《水墨动物画技法》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2年】:

  特邀参加在西湖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4年】:

  特邀参加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

  2月19日,于杭州逝世。

  来源|手工艺术学院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