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年轻人的思维深度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越前辈都非常多?

  回答这一问题我会采用多角度,多种观点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第一种观点:从现实存在的角度看,年轻人之所以能超过前辈很多,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跟他学习努力程度,奋进程度,以及家庭熏陶等有关系! 但是这种观点,有很多种情况解释不通,如果大家都是靠努力学习才产生的差别,那为何还有天才呢?天才也是努力学出来的吗?很多天才并不是仅仅靠学习出来的,而起决定因素的是他的天赋,那又要怎么解释天赋这个东西呢?

  

  天赋如果按照当今生物学来说就是基因,但是现实却并不是龙生龙,凤生凤!比如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而且父母智商的高低也并不是一定会遗传给孩子!

  

  生物学家认为是基因在传给下一代时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未必能全部继承父母的基因,还有隔代遗传,祖先遗传等等,但即使智商与遗传有关系,那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为何没有遗传呢?所以当今遗传学还有很多研究不到的地方!最后补充一句:科学里的“基因”跟佛家里面的“因果”也有相通之处,而如何看待这两者呢?

  

  第二种观点:传统文化观点!古人的观点,也被近现代专家给归类于唯心观,实则并非是唯心,关键在怎么看这个问题!

  古人云:生知安行!生而知之者,安而行之者,古时候认为是圣人才具有的品质!再来看看中华文明的最大圣人孔子怎么说。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古人认为是有生而知之的人的,而生而知之者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不经学习就啥都会的人,而是这样的人在某些领域的领悟力,掌握速度,一下子达到的高度,都让人惊讶,让人觉得他们就跟生下来就会一样!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下愚不移!

  孔子又说:人们生下来,本性很相近,但是通过后天培养,习气的沾染,人与人的差别又会变得越来越远!但是最被当今人忽略的是后面这一句:唯上智下愚不移!也就是说 虽然如此,但是有两种人,生下来就很难改变,是上智之人与下愚之人,这两种人一种因为天性太好,天赋太高,所以很难被后天完全干扰,另一种人因为天性太顽劣,即使好的教育也未必能全然改变!

  

  袁枚《随园诗话》中言:

  谚云:“读书是前世事。”余幼时,家中无书,借得《文选》,见《长门赋》一篇,恍如读过,《离骚》亦然。方知谚语之非诬。毛俟园广文有句云:“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如果以佛道的观点来看这一问题,实际非常容易就解决了,那就是人有前世今生,一个人上辈子所作的学问,所达到的境界会随之跟随到这个人的下辈子,成为他的天赋!所以很多人书到今生读已迟!而有名的公案就是黄庭坚和苏轼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南怀瑾说: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

  

  我简单给大家阐述了一下这四种观点,我认为都可以参考,结合着去分析,以结果为导向的探讨,比如天才到底有没?天赋到底有没有?我们大家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自不必说,那既然有天才,有天赋,那它们是怎么来的?毫无疑问是天生的呀,如此以来,那到底应该以何种观点看待这一问题?.......

  

  最后研究下去,必然要进入超验状态,否则研究就停滞了,又或者用科学技术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科学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现在量子力学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认知,而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许多看法都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所以思想理论要有科学进行辅助佐证,哲学则是要有一定的超验性的,否则思想理论就会受到束缚!而科学认知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不断地发展的,哪有绝对的真理?绝对的正确?曾仕强说: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是一条接近真理的渐近线,他只能不断的接近真理,但是不能说它就是真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