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医疗志愿者风采】王敏:我们在诊所默默保障每个冬奥人的安全

  

  奥运会作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不仅代表着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还象征着世界和平、友谊和团结。

  

  2022年冬奥会,医疗工作除了专业上的医疗保障,还要保证疫情防控。经过冬奥项目和场馆、急救医疗、医疗防疫和英语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我终于成为一名冬奥医疗志愿者。

  我叫王敏,是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医生。

  接到入驻冬奥村的通知……

  1月17日,接到入驻冬奥村的通知,我和我的战友们带着医院领导的嘱托、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工作的期许出发了。第一次进入延庆奥运村,雪虐风饕,我被山上的寒冷惊呆了,也被冬奥村的美景震撼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在雪花飘舞中完成了宣誓大会。

  第一天上班……

  第一天上班,经过近1个小时的车程到诊所,和同事们交班后开始更换洗手衣,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等待接诊。诊所的接诊和平时在医院完全不同,主要体现在接诊流程和接诊病人。

  在这里,我们同时要做到疫情防控和尽快接诊,所以每次都需要病人到诊所之前就穿好防护服在诊室等待,接诊完毕后还要进行医疗垃圾的处理和诊室的全面消毒,及时书写病例,所以每接诊一个病人出来都一身汗。

  诊所接诊的患者多为外国友人,接诊过程不仅要注意行为规范,问诊时还需要使用英文,遇到小语种的更是要寻求翻译协助。

  

  晚上11点下班,我们冒着风雪走向班车点,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班车晚点,于是几十个人在风雪中等待班车,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半小时后班车来了,到酒店已经过了零点,消毒、洗漱之后睡觉已经凌晨2点。这开启了我们未来2个月的工作模式。

  从预约制到自由式就诊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减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门诊从预约制转变为自由式就诊,只要此刻诊室内无患者就诊,就可随时接待就诊患者。除了接诊门诊病人,我们还需要轮流值预约岗。

  

  紧张的工作和过大的心理压力曾导致我出现身体不适,上火、牙痛、失眠等,通过队友们的帮助和及时的自我调整,我很快恢复,工作和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3个月的闭环,最让我煎熬的是与家人的分离。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听着2岁的女儿在那边一遍又一遍的喊着妈妈,望着6岁的儿子在挂断视频前的嚎啕大哭,我潸然泪下。寒假期间,爱人负责照看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睡一样不拉,每天下班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他们视频,这也是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情。

  冬奥期间,赛场里每天都传出欢呼和惊喜,我们在诊所里默默的保障每个冬奥人的安全。

  服务冬奥,有你也有我!

  文 |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志愿队队员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