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周皇帝称王,秦汉皇帝称帝,唐宋元明清皇帝称宗?

  在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呼的,周之前都是单一个帝字,自周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春秋以及战国时期都是称王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一种说法,看过《封神榜》的应该知道,周是因为有神的帮助,才灭掉商的,当时的帝辛(纣王),是最后一任人皇,天地人三界的皇都是是平起平坐的,周灭商后为了表示感谢,自降身份,成为上天之子,只称王不称帝。

  《史记》记载,自黄帝以下,有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其后至于商纣亦号帝辛。

  其实,周之前是没有谥号的,只有周才开始,因为谥号就是根据周公——姬旦的周书而来的,帝辛的“纣”字谥号也是后来在周时期给安上去的。

  当然了,诸侯王与周天子的称号肯定也不一样,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只有周天子称为王,诸侯一般是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如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郑庄公,宋襄公、楚庄王。

  春秋时代,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诸侯僭越称王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公元前704年楚子熊通称王,是为楚武王。从此之后,便拉开了诸侯称王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名义上,诸侯王还是臣,周天子的王才是君。

  这就是为什么秦朝之前的君主都是称王的原因。

  自秦始皇开始称帝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2100余年的时间里面,总计约有500位皇帝,为什么有的我们习惯叫 “XX帝”和“XX宗”等不同叫法?

  想要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就要从皇帝的谥号、庙号以及年号说起。

  1、谥号

  “谥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也就是周文王建立的那个周朝,“谥号”是古人对已经逝世的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谥号”选取也是有规则的,一般都是参考“周书”。作为评价,那肯定就是有好有坏,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

  比如“谥号”里面的“文”“武”“宣”等等就是极好的评价的,“文”,指的是学识渊博、勤学好问等等,并且同时还要求该帝王在执政期间是有作为的明君,历史上著名的有周文王,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

  又比如说“武”,是指具有克定祸乱、威服四方的功绩,如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要么是开疆拓土,要么是克定祸乱,当然了,也有个别的例外,有的君主是二个字的,一好一平,比如赵武灵王,一武一灵(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

  赵武灵王之所以会获得这样的“谥号”,这就要归功于赵武灵王的生平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接手赵国的时候,这个时期的赵国很弱小,不仅要受到北方匈奴的攻击,还得提防中原各国的明枪暗箭,他统治期间,推行“胡服骑射”,赵国进行改革,赵国因为他的改革而国势大盛。并且之后他攻击匈奴、抵御胡人、吞并了中山国,收服楼烦。

  但是,因为晚年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因为想过一把太上皇的瘾,就传位给了自己其中一个儿子公子何(赵惠文王),自己不在处理国内之事,专心打猎以及打战,在传位之后,本来相安无事,但是赵武灵王看到自己另外一个儿子公子章相当颓废,就于心不忍,想提高公子章的待遇以及权力,最终引起了公子章的野心,导致沙丘宫变,自己也活活饿死。

  其实不仅皇帝,各个朝代的大臣名士,逝世后也会获得谥号的,比如欧阳文忠公,范仲淹是范文正公……

  有好就有坏,坏的谥号一般叫“恶谥”,比如“厉”“幽”,都是恶谥。

  2、庙号

  庙号,则与谥号类似,也是人逝世后后人对其的盖棺论定,但不同的是,庙号是对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皇帝才会有,这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皇帝才有可能获得庙号,不是皇帝想都别想。

  这就是说,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一共有十多个皇帝,但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刘邦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太宗(汉文帝)、汉世宗(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正因为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我们说的某个皇帝的叫法,大多是叫谥号不叫庙号,如汉文帝、汉武帝等。

  这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的做法,到唐朝时发生改变了,改叫庙号,明朝及清朝又用年号,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是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一个比一个多,比如唐高祖李渊,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长达几十个字,反正都是好字词,叫起来绕的人头晕。

  正是因为这么多字的谥号,叫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庙号就顶替了谥号,因为从唐朝开始,庙号就不是那么严谨了,每一位皇帝都会有自己的庙号。后世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就称宗,但是也有例外,有的皇帝也具有开国的意义也就会被称为祖,虽然这种是不正规的,但是勉强也算吧,比如:明成祖、清世祖及清圣祖等。

  但是从明朝开始,对皇帝从称号又改用年号了,或许可能大概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根,文化水平是有限,而且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方便百姓记住日子,因为明朝以前的皇帝喜欢随便更改年号,有的皇帝甚至有十多个年号,所以明朝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洪武、嘉靖、万历”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都是只用一个年号,方便广大百姓记日子。

  举个例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而洪武则是年号,后面的康熙、雍正等都是沿用明朝的叫法。

  另外说明一下,秦朝皇帝是没有谥号的,因为这是始皇帝嬴政取消了,秦始皇认为:远古时有号无谥,中古时有号,死后又依据生前之举取谥,如此一来, 就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主,实在不应该,不能容忍。从今以后,废除谥法。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因为谥号个数较少,秦始皇认为他的江山要传至万世,《谥法》中的“谥字”显然是不够用的,因此出于这两个目的,他取消了《谥法》,不要谥号,而称始皇帝,让子孙二世、三世地排列下去。

  最后说明,关于春秋战国及以前的商,很多东西都无法具体考证,欢迎大家指正,留下自己的看法,另外提一下的就是,其实很多时候,称什么都是为了更好听,比如:汉高祖——汉太祖、汉世宗——汉武帝,唐文帝——唐太宗等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