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说金句的德善爸爸:你明明不是第一次当爸爸
《请回答》堪称韩剧最高分治愈系,里面有很多金句被人频频使用,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方面,频率使用最高的是德善爸爸那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爸爸也要学习当爸爸……”
甚至我还没看剧之前,耳朵听这句话就起了茧,那时还浮想联翩了一番,想象着这个年轻的模样,想象爸爸面对的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一个萌萌的小不点。
结果看剧后我才发现,我的想象力实在有待提高,爸爸不但不是初为人父经验未足的爸爸,而且他说这话的时候孩子已经十八岁。
我就疑惑了,是韩语翻译过来产生了歧义,还是这句台词本有逻辑问题?
德善爸爸哪是第一次当爸爸?他都梅开三度了好不好,而且当爸爸二十年了,怎可以说第一次当爸爸呢。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
但是奇怪的是,从韩国到中国诸多的《1988》迷,就算N刷它,从来没有一个人对这句话提出过任何的质疑。
明明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人们却用得不亦乐乎,像被催过眠似的,非常的相信它的说服力。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把注意力集中这句话之外——也许更加关注的是那个场景故事衍生出来的种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共鸣。
想知道为什么,也许我们该来看看它产生的背景。
双门洞小区的德善家是个比较穷苦的家庭,偏偏孩子又比较多,共有三个孩子,德善排在第二。
因为经济拮据,资源短缺,三个孩子为了争夺吃的穿的用的经常鸡犬不宁,而大多数时候,老二德善都会主动退出争夺,成全霸王姐姐和老幺弟弟,比如他们吃荷包蛋,自己吃腌豆子;他们吃大鸡腿,自己吃小鸡翅……
然而,德善的“孔融让梨”精神并没有得到褒扬,甚至没有换来家人的理解和感动,更别说珍惜。
他们慢慢就形成了习惯,凡是稍微珍贵的都不用给她,不分给她已然顺理成章,毫无心理负担,就像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故事里孩子说“妈妈最喜欢鱼头”而心安理得地大口吃鱼肉。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德善是的泪点有点高的孩子,轻易不哭,以致于爸爸妈妈的心里逐渐把她的形象模糊了。
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
被“饿了”太久的德善,终于在因为被奥运举牌选手刷下来的糟糕心情下、面对家人一而再再而三不公平的对待而彻底爆发了。
那天姐姐宝拉的生日到了,爸爸妈妈特地为姐姐买了一个生日蛋糕来庆祝,众人的高兴就像一根点燃的蜡烛到了快燃尽的时候,兴致阑珊,爸爸妈妈腆着脸皮提出重来一次仪式来庆祝二女儿德善的生日。
心里就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德善张牙舞爪起来,怒吼道“我不想年年都跟姐姐一起过生日,我要过自己的生日!”——年年有今日啊,往日我都忍了,如今真的忍不可忍,毕竟十八岁的生日,人生只有一次。
当她哭着走出胡同坐在阶梯上嚎啕大哭时,整个双门洞胡同空无一人,仿佛特意空出来就是为容纳她的哭声,她的悲伤。
那时候别提我多心疼这个女孩了。
但是德善是那种坚韧的女孩子,不管发生什么,哭过了痛过了,第二天又是满血的。
就在她几乎把这件事淡忘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在她快回到家的路上,看见爸爸站在路口等着她,朝着她神秘地微笑,然后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了一个生日蛋糕。
德善欣喜若狂,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爸爸这样的礼物,就在她津津有味地吃着蛋糕的时候,爸爸说出那句网红金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其实重要的不是他第一次当爸爸还是第N次当爸爸,而是他勇敢地表达出了我虽然是个爸爸,但是也有失责和不够明智的时候。
爸爸的言外之意还包括了他认为女儿的心里受伤不是小事情,他是在意的,他是紧张的。
是的,别以为所有受伤都会痊愈,有时候伤会隐藏到身体深处,若得不到康复,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成为恶疾。
诚意是一味良药,能一点点地化解伤口深处的淤血,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怨,使彼此的空间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爸爸这么小小的心意,还有那句看似表达有歧义的话,却让德善暖了整整一个冬季,她不再计较曾经受到过的所有不公和委屈,就算后来煤烟中毒,爸爸和妈妈只救了姐姐和弟弟,自己孤零零地从浓烟里爬出来到院子找解药,也没有怨言半句。
爸爸是粗心的,笨拙的,有时候还有严重的大男人主义,但是他终究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他愿意低头和解,他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责和诚心去弥补,就单凭这些,德善的心变释然了,终究,自己还是一个有人在乎的人,终究,自己有完整的爸爸妈妈和完整的父母之爱。
有这样的故事包裹,这句话的逻辑或者产生的歧义已经不在人们的关注里,因为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父亲诚挚的道歉、对自己的深深检讨和掏出一颗心去表白的态度,更看到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会出养出德善这样个性格乐天,人见人爱的孩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