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人间情》从翻拍的价值立场窥见现代文化观念的更新

  阅读文章前,欢迎随手点击“关注”,确保及时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5月1日,网络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在腾讯视频上线。这部由林珍钊执导,陈星旭、李凯馨、元华,徐少强主演的古装玄幻电影一经开机,就备受关注。

  要知道,1987年,著名导演程小东就是凭借了《倩女幽魂》获奖无数,而其中饰演宁采臣的张国荣和饰演聂小倩的王祖贤至今为止,依然受到大批观众的追捧和称赞。

  此次新版的《倩女幽魂》不仅邀请了原版编剧阮继志操刀剧本,而且邀请了阿云嘎翻唱《倩女幽魂》电影原声带主题曲,角色造型也高度借鉴原版。

  原因很简单,就是想重现经典,让观众们借此怀旧一把。

  虽说是“致敬经典”,但此次的《倩女幽魂》较之前的1987版以及2010版,还是大有不同。虽说故事剧情非常贴近,但在很多细节演绎又体现了国产商业电影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做出的一丝丝改变。

  这些改变不仅反映了观众们的审美观念的更新,也反映了就文化娱乐而言,是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费架构的改变,做出的较之前不一样的感情表达的艺术作品。

  所以,当我们在看这部新版的《倩女幽魂》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时代的变化到底给娱乐文化市场注入了哪些新奇的元素。

  一切,都要从《聊斋志异》谈起

  《倩女幽魂》的原型来源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之《聂小倩》。

  这是一本清初的魔幻故事小说。当时,清朝廷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厉的思想禁锢,文人思想受到约束;另一方面,工商阶层进一步发展,市民意识亦进一步强大,以娱乐为主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小说出版已经成为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小说言狐说鬼,抒发文人情怀,但又瑰丽无比,充满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体悟。

  在《聊斋志异》中,聂小倩是作为鬼魂复活,与宁采臣的相遇相知纯粹是为了报恩。她不仅有人的思想,能够像人一样生活,甚至还比人完美、妩媚,又有着传统女性兼备的美德。

  聂小倩这样的角色,符合了当时男性内心对完美女性的幻想。所以,在之后被发掘并改编成电影,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小说中的《聂小倩》是以一种死而复生的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她“肌映流霞,足翘细笋”,有着“仿佛艳艳”的美貌。若邻家女,个性简单,又带有典雅含蓄的东方之美。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赤燕霞以及宁采臣的帮助,逐步摆脱妖物的控制,最后与宁采臣结为夫妇,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正常人生活。

  作为《聂小倩》中的男主,宁采臣则扮演着一位不为美色和金钱所迷惑的呆书生。他有极强的道德感和正义感,甚至还有些迂腐之气。

  他不断拒绝聂小倩的引诱,又在交谈中得知她的遭遇继而对聂小倩起了怜悯之心,并想去保护她和帮助她。

  悠悠古韵,才子佳人,琴棋书画,整篇小说中的画面感十足,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聂小倩就好比反抗媒妁之言婚约的女性,而书生则是满怀报国情怀的翩翩君子。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蒲松龄通过对鬼怪世界的描写,实际也是在写人世间的缩影。

  87版《倩女幽魂》的改编,强化了商业性和娱乐性

  有别于小说《聂小倩》,作为程小东导演的开山之作,《倩女幽魂》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影片成功的核心在于摒弃了原著中原有的古典情怀,加入了性与暴力两大元素作为创作的根本。

  87版电影的成功不仅是来自改编剧本的关键,还有导演对于时代市场需求的预判准确。

  1987年,香港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美国传来的嬉皮士文化,让大街小巷的年轻人无论男女老少纷纷留起了长发,穿上了喇叭裤,崇尚着“自由和性”。

  如果说好莱坞的电影带给了香港一代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奇和刺激,那么《倩女幽魂》的上映,则是很好地把好莱坞元素与东方文化结合起来,让大批的观众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观影姿势共鸣。

  和原著不同,饰演宁采臣的张国荣在电影中是一位收账的店小二。他的举手投足无不洋溢着作为社会人的精明和世俗,但在面对聂小倩的勾引时,却又显得克制和不可逾越。这样的改编更凸显了宁采臣的真实和正直。

  在原著中强化笔墨的其实是宁采臣与聂小倩的琴瑟和弦,而在87版的电影中,大大加重的却是人物之间的性格色彩。程小东将原著中的东方古典抛弃了,转而把人物分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

  非黑即白,惩恶扬善,在强化姥姥和黑山老妖有强大的胁迫力的同时,又给予了影片视觉奇观的展现。在影片的最终结局,正义战胜了邪恶。

  可以说,87版的《倩女幽魂》已经不再是一部对爱情追求的文艺片,而是倡导人性自由,又具有古典武侠色彩的江湖除恶故事。

  但导演又是克制的,惊悚和喜剧贯穿了整部影片。整部影片的调调可以说是在灰与黑的色调中进行的,这为影片大大增添了神秘感,也因为姥姥和黑山老妖的镜头为全剧惊悚氛围营造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导演完全可以再在惊悚的意味上持续加码,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倒不是因为技术不到位,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倩女幽魂》的展开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如果这两者没有取得一个平衡,那么电影要表达的本质就易位了。

  可以说,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之所以会成为经典,第一点归功于改编上的成功,另外一点是准确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给观众带来了颇具震撼的审美体验。

  我们也可以从这版电影的成功中看出了,原来那一代的电影观众追求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与灵魂上的脱逃,最终对美好生活也同样拥有着无限的幻想。

  新版《倩女幽魂》的“经典重现”俨然是有欠缺的

  1997年后,香港电影导演北上亦是不争的事实,内地的文化状况越来越影响着香港电影的制作策略和美学追求。

  当然,受到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香港导演,还有内地导演。

  2010年开始,中国的“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是身体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中的美学是身体美学,这样来概括我们今天这个消费社会及其文化,虽然有点夸张,但不算离谱。”

  也是从2010年开始,能拿得出手的,受人称道的古代魔幻类电影除了《白蛇:缘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外,别无其他。

  而更令人讽刺的是,以上的三部电影均是动画电影。但无论是画质质量还有电影情节上,都成为了电影行业同类的上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是观众的审美开始从真人转成了动画吗?还是市场上的特效技术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了?

  其实都不是,主要还是因为其他改编自大IP的真人电影不够有诚意。

  这一次,在腾讯视频上映的《倩女幽魂:人间情》是打着“还原经典”的招牌进行的改编和拍摄,耗资4000万,1423个特效镜头。

  从这些恢弘大气又充满神秘恐怖的电影场景中,我们也确实能依稀找到一些87年的影子。

  时隔33年,当年饰演赤燕霞的午马已经离开了人世,代替他的是也已经68高龄的元华。

  从《功夫》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作为老戏骨的元华对于幽默和诚心的拿捏是游刃有余的,在20版《倩女幽魂》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

  除此之外,还有饰演姥姥的徐少强老师。这位演了无数个出彩的大反派角色的艺术家,定妆海报一出,就直接抬高了我们对此片播出的期待。

  亦男亦女,亦阴亦阳,伸如巨蟒,收如人形。透过影片中阴冷的气氛,不得不说,徐少强这次的演绎也是成功的。

  作为新版《倩女幽魂》的主角,陈星旭扮演的宁采臣让我们重新定义了这位才子的形象。是的,这一次的宁采臣是一位准备赴京赶考的科举生,他对苍天之乱表示悲悯,并希望能通过考取功名换来世间太平。

  他是懦弱的,又是勇敢的。在身上存在着人性普遍的矛盾点,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宁采臣身上,有着个体与社会背离的矛盾,有爱情与人鬼界限的矛盾,有生死抉择的矛盾。

  《东宫》的成功让这位流量小生担起了这面大旗,和张国荣不同,陈星旭缺少了一丝古典的柔情,多了一份英气和决绝。

  他一面心怀社稷,一面执意要将深陷水火中的聂小倩从魔窟中救出,这也是宁采臣“成长”的一部分。

  面对前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典范,不得不说陈星旭此次的出演是勇气可嘉的。相比张国荣侧重与强大的邪恶代表誓死做斗争不同,陈星旭在影片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情”这一字。

  他不是为了斩妖除魔来的,他是为聂小倩来的。也正是这样的偏向,才更加凸显了“人间情”的核心。

  如果说陈星旭在新版《倩女幽魂》中刚好完成了任务,那饰演聂小倩的李凯馨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内地新生代演员,李凯馨的出演不免会让观众将她与王祖贤做对比。

  87版的聂小倩长发红唇、轻纱薄雾,俨然一副人间尤物的现代女性形象。从影片的成功也可以看出,这样的造型是符合当时时代审美的。

  33年过去了,如今的聂小倩头依旧顶着一样的发饰,戴着同样的珍珠耳环,还有薄薄的白纱随风飘扬。造型不见得过时,可是神情却从尤物变成了一个傻白甜。

  纵观整部片子,我们不难发现李凯馨的诚恳和对努力模仿经典的执着。可是很可惜,李凯馨的付出让人产生了误解。

  这种模仿不仅不被讨好,还让观众对她的演技产生了质疑。

  也许新版的聂小倩是美丽动人的,是本善守旧的。但颇具表演痕迹的演绎,成为了新版《倩女幽魂》的唯一槽点。

  在影片的最后,聂小倩被吸入了转世轮,宁采臣留下了“要造福苍生,希望再次与聂小倩于茫茫人海中相遇”的话后,就起身告辞诀别了。

  若干年后,已经有了岁数的宁采臣站立在繁荣的街道上,忽闻熟悉香气,他一个转身,仿佛看到了旧时女子。

  这也许是宁采臣的幻想,是他一个美好的梦。但人间路,美梦似路长。无论是电影还是观众,结尾曲响起,我们终究要从白日梦中回到现实,回到婆娑的世界。

  总结《聂小倩》的几次改编,都与时代的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87版的改编更注重惊悚与爱情的平衡,那么20版的则更偏向特效与对真实场景的还原。

  电影的每一次翻拍,故事的每一次重写,都是历史的进步和更新。如果作为电影人,不能很好的在趋势中看清大众的审美趣味,即使再大的IP被翻拍,也会失去纳入娱乐文化进步分析的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