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大考 记录2020 创新·科技战疫】向科技要答案要方法

  

  加速研发新冠疫苗!1月29日,工作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实验过程。(新华社发)

  

  2月12日,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仪器生产车间,科研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厂的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进行最后检验。

  

  疫情期间,武汉人福药业冻干粉针剂生产车间,一直以最少现场工作人数高效生产,满足抗疫一线临床需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20年9月8日)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加快科研攻关。

  军令如山,闻令而动。在决战决胜之地湖北,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指示,迅速行动、紧密协同、攻坚克难,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争分夺秒,奋勇拼搏在疫情防控科研工作第一线。

  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夜以继日,探求预防救治良策

  2019年12月29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带领团队采集该院最早收治的7名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检测。

  全新的冠状病毒,未知的作用机理,不明的传播途径……短兵相接,分秒必争。

  疫情发生后,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组建科研攻关组和专班,围绕病毒机理、药物筛选、疫苗研发、检验检测技术与产品开发及临床治疗方案等紧急决策。一批科学家在实验室夜以继日,探寻新冠病毒全貌,寻找预防和救治良策。

  2019年12月30日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收到金银潭医院送来的不明原因肺炎样品后,连夜组织力量、连续开展攻关。

  2020年1月2日,武汉病毒所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成功分离到病毒毒株。此后,武汉病毒所作为国家卫健委的指定机构之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发布,实现全球共享。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在创纪录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

  我国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公布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不仅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世卫组织成员国应尽的义务体现,同时也帮助了国际相关专家充分了解疫情中的科学问题,为全球针对新冠病毒开展科学研究、疫苗研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1月20日,省科技厅采用定向委托方式启动了第一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的10多个专家团队,围绕疫苗研发等疫情防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经过数月连续奋战,成功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生产毒株的纯化,攻克病毒培养技术难题,筛选出灭活疫苗制剂配方,制备出候选疫苗,圆满完成了候选疫苗免疫原性分析、安全性和保护性研究。

  争分夺秒,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

  2月16日凌晨1时许,在做好层层防护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一间手术室,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和家属支持,这里将要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

  对病毒了解的多一分,战胜疫魔的能力就增一分。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进行解剖工作,比常规操作困难得多。刘良团队累计完成10例系统病理解剖,提出的“黏液栓”在其致病、尤其是致死中的关键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救治率,显著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同时其病理学改变、病毒学体内分布等基础性研究成果,为揭示其系统性致病机制、动物模型及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月19日,一份CT检查结果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倍感振奋。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血浆疗法治疗后,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呼吸更加顺畅,之前的胸闷呼吸困难有了明显好转。

  在缺乏特效药的情况下,能否将治愈病例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救治?

  “这一突破,确实不易。”探索使用新冠肺炎血浆疗法首批医院之一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本德说,在新冠肺炎治疗上,血浆疗法属于全新课题。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科硏攻关组在全国率先支持恢复者血浆抗体攻关项目,提出新冠康复病人血浆疗法并成功用于临床重症患者救治。

  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1月24日,在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指导下,湖北省中医院巴元明带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成功研制“肺炎1号”,这是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省公开发布的唯一一个地方组方。根据我省14个市州121个医疗点需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科研攻关组紧急委托,加班生产10万剂“肺炎1号”,治疗病人逾万人。

  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推广。在举国抗疫的非常时期,湖北首创的包括恢复期血浆治疗在内的新技术、新疗法等科研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应用,被写入多次更新的诊疗方案中。

  不负信任,担当作为。抗疫中我省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不舍昼夜;高校、院所、医院同心战“疫”,成果不断——

  在病毒分离、病例解剖、灭活疫苗和恢复者血浆临床方面实现四个“率先”;

  完成“2种疗法、3药3方、6种临床诊疗经验”;

  推进4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组织推介16项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社区、医院和方舱;

  组织研发15种检验检测产品和6套智能诊断系统投向市场,向10余个国家出口。

  【新突破】

  湖北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0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是湖北科技工作者首次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生属于祖国,这一生无怨无悔!”颁奖大会上,黄旭华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4分多钟的发言中,会场掌声阵阵。

  从1958年接受秘密任务,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以来,作为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之一,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从零起步,第一代核潜艇的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贡献,把一位科学家的赤子情怀、报国之志,大写在祖国辽阔的海域。

  “如果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这,是黄旭华立下的铮铮誓言。

  此次,湖北省共有28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湖北省主持完成的成果1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湖北主持项目获奖总数仅次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新里程】

  十年磨“锄” 助“嫦娥”奔月挖土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任务,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这支“星际挖掘队”中,也有“湖北力量”。

  早在10年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团队、段隆臣教授团队和李大佛教授团队就已接受任务——为嫦娥系列任务研制模拟月壤、绘制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研究使用何种钻探方法取样、采用何种型号钻头。

  “月面采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了解月壤的性质,并研制出与实际月壤性质较为相似的模拟月壤,用于采样工程技术验证。”肖龙介绍,其团队近10年为“嫦娥”系列任务,提供了近100吨模拟月壤。

  如同打仗需要战场地形图一样,嫦娥五号降落月表同样需要一份地图。经过不懈努力,肖龙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并提交《嫦娥五号预选着陆区1∶25万地质图》,为探月工程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肖龙表示,“嫦娥五号的样本回来后,由中国人自己采集的月球样本作为研究,不再受限于其他一些国家的制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行星科学发展的一个机会,也是中国贡献世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