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吗?

  图/文 邹璧宇

  编辑 秦翼

  入冬之后,北京的气温很快降到零下,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也吹起资本的寒风,给几个月前的疯狂降了降温。冰冷的现实给梦想带来丝丝寒意,但仍有创业者循着咖啡的香味来到这里。

  从海淀图书城,到创业者心中的“延安”

  2014年6月12日,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步行街被正式更名为创业大街。2015年5月与10月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视察,与创业者们握手交谈后,这里在15年关注度达到顶峰,相关的新闻充斥着媒体的版面。早在总理视察之前,大街上陆陆续续出现中央各个级别官员的身影,社会名流与企业家也经常出没于此,中关村创业大街极像一个窗口,展示北京,甚至中国的创业实力。

  最开始创业大街的口号“与投资人喝咖啡”,再到“创业者与总理喝咖啡聊创业”,相比过往逐渐不景气的图书业,这条不足一公里的创业大街上承载着许多人的淘金梦,甚至许多人已经下意识的把创业大街与全民创业联系到了一起。

  那些极具诱惑的数字和传奇故事

  根据微博上蓝V认证的账号创业家传媒报道,仅中关村的“黑马社群”在2015年共获得835笔融资,总额超600亿人民币,其中不乏“饿了么”这样的知名O2O企业,他们在2015年融资9亿美元,排名该报道第一。在浏览器搜索关键词”饿了么“则能找到这家公司与互联网巨头阿里传的绯闻—据传不算之前创业家传媒统计的9亿美元,阿里可能再投15亿美元,但是双方公司高管都为确认消息。巨额的投资注入O2O企业这样的新闻无疑对创业圈是重大的利好,但是翻开“饿了么”的简历,他们的A轮投资完成于四年前,2011年的3月。

  在这份报道中,另一家叫做“同程旅游”的公司融资达到60亿人民币,但是创立之初早在2004年。“58到家”融资3亿美元,虽然成立与2014年11月,运营仅1年,不过他们属于“58同城”旗下品牌。排名倒数第二的“酒仙网”融资5亿元,但在一条2012年的报道中,其CEO被记者夸赞为从白手起家到亿万资产的传奇。排名前十最末的是“疯狂老师”,融了5200万美元,比不了前九却也强过大多数同期创公司,搜索其创始人的故事,别人已经扎根教育培训业10年,仅2014年公开净利润为4000万元人民币。

  每一个成功,哪怕阶段性成功的人都脱颖而出成为了创业成功率的分子,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更多的草根创业者仍然处于分母的状态。获得第一轮融资对于一个普通背景的创业者来说难度也是不小,创业者必须有让投资人注意到的闪光点。

  今夏热火朝天,入冬寒风四起

  在创业大街这一年里,最正常不过的就是谁谁谁来找机会,谁谁谁又回老家的事情,创业对于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在内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上半年在网上流传很火的《珍爱创业 远离创业大街》中,作者骆轶航写道:“这些平日里业务高度重合、彼此充满竞争的玩家这一刻在同一条街上,的确需要深情相拥,以获得片刻的兴奋,就像大麻一样。而真正聪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不需要靠这种方式互相取暖的。”

  下半年,也就是前不久在创业圈里流传的文章《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中提到已经有无数投资人向一位创业者表示,“如今只要是O2O的项目看都不会看”,一位基金副总裁坦言,他们现在基本属于“只看不投”。

  日前在车库咖啡采访时,也有年初认识的创业者坦言:“下半年听到成功获投的项目比起上半年少了很多,与年初相比换了很多面孔。” 他自己发起的医疗项目在这小半年中也仍然处于寻找投资的阶段。

  从年初的热火朝天,到今年10月,创业的环境即便没有遇到“寒冬”,在创业大街上的创业者至少也是遇到了“冷空气”。

  没有退路的创业者们

  创业大街或许还是普通背景的创业者首选,因为从街头到街尾,每一栋写字楼中都有创业机构、以及服务创业者的机构。被创业者们传颂的咖啡馆中,在热闹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慕名而来的创业者可以免费参加各式分享会、路演、讲座、甚至包括与投资人见面的机会。有新闻提到未来2015年后中关村可能关闭电子卖场,全面向创业转型。在创业大街向东1公里的地界,有数家创业孵化器挂牌成立,其中雷军投资的YOU+创业公寓火了一阵。

  能够来到北京学习创业,是很多创业者期望的底线,“就算没拉到投资,每天都能到处学习学习。”6月,一位从河南小张(化名)来到binggo咖啡旁观路演的年轻人说道,他尝试着开发一款社交软件,在创业大街上停留了一半月,开发进度仍然停留在PPT上。

  “即便在北京没成功,学到东西,回到我们那个小地方还是很管用。”面对着可能失败的结局,小张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受制于市场前景、个人能力、人脉、资金、甚至是运气等方面,有的创业者在北京可能沦为创业成功率的“分母”,但是回到当地,则说不定找到新的门路。

  5月,同样开发社交项目的张斌,他辞去白领的工作,全职负责项目的运营,他有一位兼职负责技术的合伙人做开发。这是许多初创团队的基本模式,因为有项目的创业者很多,但是没有丰厚的条件无法吸引技术人员加入。

  之前张斌尝试着把商业计划书发给所有认识的投资人,算是为自己的项目搏一搏,他没有透露认识投资人的总数,但是据他说最终仅有两人回复了他的邮件。张斌自己也感叹:“做社交的太多了。”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创业大街上上演,根据媒体过往报道,在车库咖啡第一个拿到投资的团队是“luyi.com”,然而现在浏览器中打开此网站已经是“无法显示此网页”。拿到投资被当做成功案例被提起,之后谁也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

  罗先琪是位成功获得闪投的创业者,他的项目与大数据相关,与开口便是“估值几十亿”或者“目标市场几千亿”的创业者不同,他对提及项目本身很谨慎,也不谈理想与情怀,反而他在一次与投资人见面中,只花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拿下几十万的天使投资,并且投资人还提供中关村一栋办公楼中的办公室给他。

  为了方便工作,他没有回到天通苑租的屋子,在中关村附近的洗浴中心租了每晚68元的床位,洗澡带睡觉,晚上可以加班到12点,第二天也能9点按时到公司,省去大量的通勤时间。他明白创业必须要吃苦,做事业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松事情。

  能否成立团队,并且进入一个优秀的孵化器则成为创业者之间的分水岭。有长远打算的投资者们努力掌握创业大街上的优质资源,类似36氪这样的孵化器能够给予创业团队完善的服务支持,范围涵盖基本的工商注册到媒体与投资人的对接,除此以外,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占股,免费提供空间给创业团队,但是团队必须通过严格的筛选与审核才能加入。

  成功获得第一轮投资的罗先琪搬进过雷军的YOU+创业公寓,后来又搬到了大河庄苑,最近办公室重新刚装修完。经历的辛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相对不少离去的人,他仍然有坚持的资本。

  喧嚣之后,创业大街更显务实

  在几个月的采访中,大部分的采访对象表示,如果项目成功,最终要离开创业大街。例如一家以运营与年轻人有关活动的公司,他们半年的成功运营后或多几百万的投资,从36氪孵化器搬到雍和宫的胡同里。创始人小白很庆幸有机会远离创业大街喧嚣浮躁的环境。但是当下,创业大街集中了各式各样便捷的资源,如果谁需要技术支持,可以在咖啡馆喊一嗓子,或者在告示栏贴个条,可能一个小时内会有相关的个人或团队来帮助你。

  对于缺乏资金与资源的年轻创业者,当下踏入创业大街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在未来的几年中,创业者们必然面临严苛的竞争与淘汰。在了解创业的残酷后仍然义无反顾的走上这条道路人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