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系列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对中小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的校园生活能否快乐幸福的关键,更是关系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大事。因为,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是很难享受到成长的快乐,而且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人格缺陷和心理隐疾。

  可不幸的是,在冷漠孤独的家庭环境和片面强调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唯我独尊的意识, 自私自利的心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令人担忧。这就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过,问题虽然严重,办法也不是没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和其他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品质-包容精神、欣赏意识、合作理念,让学生深深地懂得: “包容是一种拯救”, “欣赏是一种美德”, “合作是一种力量”。做到这些一定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而打造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1.包容精神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包容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美德。《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孔子师徒的经典对话--"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恕”就是宽恕、包容,而且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孔子还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个字解释了达到“恕道”的修养途径,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难以理解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能原谅的也就能够原谅了,这样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无端的指责和无尽的仇恨。

  如果我们不包容,那么,我们不仅失去朋友,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可以让他们看一看这个故事: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的某个地点他们叫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到侮辱了,一言

  不发,在沙子上写下: “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擎。”他们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湖边,他们停了下来休息。被打一巴辈的那位在取水的时候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湖边的石头上刻下: “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的朋友奇怪地说: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他笑笑说: "当被朋友伤害时,要学会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深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宽容是一种拯救”,它首先拯救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着包容,还会因此赢得对方的心灵,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相传,清朝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家书后深感羞愧,于是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当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明白,包容绝不是包庇纵容。不能因为“哥们儿义气”不讲原则,不顾是非黑白。要杜绝在班级内形成不健康的“小帮派”和缺乏正义感的风气。莎士比亚说过“慈悲不是姑息,过恶不可纵容”。农夫救蛇被蛇咬,东郭救狼被狼吃,这是千古教训。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一位作家说得好: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其实是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定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理应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2.欣赏意识

  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想要拥有这种美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慎于批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恰当的批评,会给对方内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自然也会给彼此的关系带来严重影响。正确的批评要做到: “时机恰当",即不让对方当众出丑。说话婉转也不让对方感到难堪; “适可而止”,当对方已经意识至自己的错误时,就不要再喋喋不休了。

  (2) “善于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敏锐一点,主动一点、就一定能够发现。班主任在班会上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星光卡”,每张卡片上均有以下内容

  我最欣赏( )同学的勤奋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机智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爱心之光,因为()

  我最欣赏( )同学的勇敢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细致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谦和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坚忍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正直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孝心之光,因为( )

  我最欣赏( )同学的理智之光,因为( )

  然后让学生填上对方姓名和最具代表性的言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能力,最后贴在教室的“星光灿烂榜”上,让学生一起欣别人的优点和别人对自己的赞美。

  (3) “勇于表达”。当优点被别人当面说出,其效应就会被放大数倍,并会被受夸奖人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进而固化出一种品质。同时,这样做还能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一位老师在班会上做过这样一个精彩的游戏。他准备了一个纸盒,里面装了54张(全班54人)叠好的纸条,每一张纸条上都写有另一个同学的姓名。然后任选一位同学A抽出一张纸条,然后同学说出纸条上同学B的优点,再请B同学略谈自己的感觉,然后由B同学抽纸条,说出纸条上C同学的优点,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看看这样做之后受夸奖的同学的反应。甲同学说: “她把我说得太好了。我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我会像她说的那样去做的。”乙同学说: “我跟他并不熟悉,他却能给我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动。”丙同学说: “我心里暖暖的,觉得同学们还是很了解我的,我所做的事情得到同学们的肯定,这让我更有信心了。”丁同学说: “很不好意思。不过,这让我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力努力去做到的。”…最后班会主持人说: “从我们刚才的游戏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别人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力量。所以,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多对别人说些欣赏他的话,给他信心,让他快乐。”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和含有智慧的游戏啊!最打动人的是真诚的欣赏和警意的赞许,而不是批评。勇于表达对别人的欣赏,确实能够激发信心,给人力量!

  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过:那是他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不曾被抓,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么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很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串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 “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人生中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意识给人温暖和展现美德相反, “冷漠”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他的言行举止对你来说无关紧要,他的是非成败对你而言如过眼烟云,他的热切眼神捕捉到的只是你冷漠的目光;他的急切倾诉遭遇到的只是你冷淡的回应,他艰苦付出换来的只是你冷冰的嘲讽,这是你对他最大的伤害。

  所以,欣赏别人是一种友善,被人欣赏是一种福分,不会欣赏是种缺憾。

  3.合作理念

  任何一个时代,“合作理念”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意义深远。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英、德、法、日、中六国横跨美、欧、亚三大洲的国际队伍完成。据说,参与“嫦娥工程”的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单位有3000个。闭关锁国在今天已很难取得大的成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 “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之一。”所以,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将“合作理念”,融入血液之中。

  (1)要让学生懂得“合作团结”。可以让学生看看这则寓言:从前,有一位长者听到五个手指在议论:

  大拇指说:我最粗,干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别的四个手指都没用。

  食指说:大拇指太粗,中指太长,无名指太细,小拇指太短,他们都不中用。

  中指说:我的个子是最高,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做很多事。

  无名指说:真烦人,大家都不给我一个名字,我真不愿意和他们在小拇指说:他们长得那么长、那么粗,管什么用?我是小而灵,我的作用最大。一起。

  长者听了他们的对话,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你们都说自己最有用,那么我就让你们来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作用大。”于是,这位长者拿出两只碗,其中一只里面放了一些小豆子,要求五个手指分别把这些小豆子拿到另一只碗里。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个手指能够单独完成这件事。

  (2)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有好分工合作才能成功”。比如,将九个同学分成三组,每一组的三个人中,一个双眼被蒙上,一个双手被绑

  上,而另一个双脚被捆上。然后给每组两个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操场的一端搬到另一端,且一次只能搬一个球。最后,用时最短且球未落地者获胜。这个游戏正是为了考验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力和协作自力,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最好的办法是双脚被捆的学生*球稳稳地交给双眼被蒙的学生,然后双眼被蒙的学生在双手被绑的学生的引导下快速将球送达到目的地。最后,班主任可以请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合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在

  美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先生说: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拥有“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挑剔;多一点欣赏,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合作,少一点纷争",就一定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莫愁前路无知己”,最终还会获得生活的幸福、事业的成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