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甲》占06内地票房17%
电影银幕一年新增366块
2006年,内地电影票房收入为26.2亿元。对比前两年的数字,2004年内地票房为15亿元,2005年票房为20亿元,不得不说这种增量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态势,而在这个主要数字背后却藏着中国电影市场变化的更多其他细节。
首先是内地票房收入相比2005年增长达30%,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使电影业成为为数不多的高速增长市场之一。电影海外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国际买家比以前更关注中国电影,2005年海外收入是16.5亿元,2006年增加到19.1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电影产业收入逐年攀升。电影产业收入由内地票房收入、海外收入、电影频道播放电影收入组成。2006年电影产业收入增加主要原因是内地票房增加,相对而言,海外收入、电影频道播放电影收入增幅追不上内地票房增幅。电影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大幅升高,今年国产电影故事片数量达到330部。
院线和多厅电影院快速发展。2004年、2005年增加的银幕合起来才240块,2006年内地新增了82座电影院,366块电影银幕,而且这些新增的银幕上座率较高。现在,银幕总数已突破3000块,多厅电影院借着电影市场的升温也快速发展。
制作:
230多部电影没能进影院
在高速增长的数字面前,也暴露出一些产业本身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了数字增长不代表发展正常,因为这个数字有可能是粗放型的增长:“虽然银幕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今年全国平均票价比去年同期又有怎样的变化?随着投资数额呈巨幅递增,但产业的投入产出效果如何?”另外国产电影业仍未改变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无论是制作还是发行都极不规范。
2006年出现了更多“看不见”的影片:国产电影故事片数量达到330部,进入主流院线的不到100部,和2005年260部总量中的90部进主流院线相比,比例反而下降。也就是说,真正投放到市场上并做了一定规模市场发行的影片增长率并没有变化,大部分观众还是只能在这100部影片里选择,不能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增长。虽然国产片产量增加50%,但观众都不可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片子,这些看不见的影片通常走二级市场路线,或者直接发行音像制品,这种成本回收方式的弊端是速度慢、发行成本增加,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尤其是一些中低成本电影在内地市场的回收率很成问题。
在票房迅速增长的同时,运营成本过高确实值得重视。发行成本总降不下来,每增加一份发行成本,发行商就多一份风险,久而久之发行商不再愿意发这些小成本电影,这成了这些看不见的影片拍得出、卖不出的重要原因。数字发行是较为便宜的发行方式,不用付高额的胶片拷贝钱,中影数字院线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扶持中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发行,但在年末却爆出《黄金甲》和《伤城》两部大片争着进入数字院线的新闻。
赢者通吃、一片独大的局面成为客观存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影片合计收入达8.4亿元,占国产影片总票房14.4亿元的58%,其中以《黄金甲》最为显眼,占了17%。同期上映的《三峡好人》仅在一二百万元之间,导演贾樟柯与《黄金甲》制片人张伟平相互指责对方言行,由此引发大量关于电影公平环境之争,导演张艺谋则表示应该各走各路,“大片占道”一说不存在。
政策:
期待《电影促进法》出台
政策指导对于电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2006年11月初,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影院投资市场的消息。对于退出,华纳的表述是:政策上的重大变化对我们的在华业务造成了巨大影响。这项政策指的是合资影院中方必须“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
不少业内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电影法律的出台上,认为那是电影产业化的曙光,法律的健全才能带来税收优惠的规定、银行金融业服务体制的跟进配套。2007年1月5日,电影局局长童刚说,经过大量的民间调研后,《电影促进法》草案已经写好,很快就将进入立法阶段,相信会促进产业优化。
产业优化的一个迹象是,越来越多的商家看重电影作为广告媒体平台的特性,在2006年大幅增加投入资金,观众会发现在2006年看电影的小变化:正片放映之前的贴片广告长度比以往更长。另外软性广告为影片提供的支持更多,例如《梦想照进现实》依靠徐静蕾作为明星、导演的名气,吸引了大量软性广告,这些广告令影片上映前已经收回600万元的制作成本。
口味:
新鲜口味影片难得一见
2006年低成本黑色喜剧《疯狂的石头》的走红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解释是电影市场有多元化的需求,当观众看到一部不同于以往类型的影片时,自然会一尝新鲜。《疯狂的石头》一片也进入了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该片如此显眼,证明了新鲜口味的影片依然难得一见。
在丰富影片类型和满足观众口味问题上,创作者有时也身不由己。目前大部分国产大制作影片在内地的票房不足以收回成本,必须仰赖海外市场,走以往成功类型(古装动作片)的旧路。而同时应付中外观众的口味是不可兼得的。张艺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雷雨》,动作戏肯定不宜多,必须重视剧情,但“没有动作场面也不行,那样拍的话,海外片商只能给出缩水十倍的价钱来买你的片子。这已经形成规律了,没有动作场面就卖不动。”结果就是内地观众也得跟着看动作场面。与内地这种选择不多的形势对比之下,北美电影市场有种新的变化:在2006年,中等成本电影――那些非系列、非快乐基调且预算较小的影片,市场需求强劲,打破了大片通吃这一定律,尤其是中等成本影片《时尚女魔头》、《波拉特》、《分手》、《塔兰迪加之夜》票房强势,而一些大制作影片,如《碟中谍3》、《超人归来》票房疲软。
同时合拍片也存在如此问题,即如何拍出影片来内地观众爱看、香港观众也爱看。《夜宴》是香港寰亚公司与内地华谊兄弟公司合拍的片子,但已完全不像以往港产片的模样,该片在香港的收入未能进入当地票房排行榜的前20名。有香港本土导演则作出另外的选择:陈嘉上认为他的《三分钟先生》主要是为香港人而拍的,创作时考虑的是香港观众的接受问题。即便如此,在香港电影人中,大的趋势还是注重内地市场:在2006年票房排行前十名中,合拍片有5部上榜,少于2005年的6部,但票房总和却从前一年的3.48亿元提高到3.64亿元。
档期:
何时不再塞车?
2006年岁末贺岁电影出现前所未有的塞车状况,十多部影片集中上映,比2005年底《无极》、《如果?爱》等四部贺岁片争霸的局面更显热闹。票房排行前十的电影中,有3部大片集中在贺岁档放映,8部都是下半年才放映的影片。《夜宴》则独辟蹊径,选择在9月上映,也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制作《霍元甲》、《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伤城》展开综合营销,投放了各种置入式广告、电视媒体广告、户外路牌灯箱广告,数量比往年大为增加。悬疑侦探片《伤城》为了吊起观众胃口,更是模仿美国恐怖影片《女巫布莱尔》在网上发布上半部的做法,在面向北京媒体做影片宣传时,只放映上半部影片,做出2006年较为另类的推销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