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的诗词“摆渡人”

  去年,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叶嘉莹在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掠艳了世人,进而备受关注。她3岁便懵懂背诗,《论语》开其智,四书启其蒙,一顾诗倾城,再顾词倾国,她踏上迷津,睥睨世相,一叶兰舟之上,成了砥柱中流的摆渡人。她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身体力行创作、解读、研究、传播诗词,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在古老而含蓄的诗词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在看似虚幻的寄情中,展开了自己多难、真实而审美的一生。

  自我观点

  诗歌的最大作用, 是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人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他人评价

  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温家宝

  老师站在那里,就是一个发光体。 ——席慕蓉假使我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顾随

  典型文风

  深受古典诗词襦染的叶嘉莹先生,其作品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其命途多舛、漂泊伶仃、气质卓越、才情纵横的一生。回首九十余年的来路,她把日子过成了一首首诗,她自己就是对诗最好的诠释。纵不言语,她站在那里,也已十分美好。她的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在平静的叙述中或悲悯、或苍凉、或隽永地将个人的坎坷、国家的巨变、对古诗词一瞥惊鸿再难弃的笃定与坚守娓娓道来。古典诗词的创作更是天衣无缝地穿插其间,成为文章里随处闪耀的珍宝。读叶嘉莹先生的文章,犹如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