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2首,却力压乾隆4万首,已成千古绝唱

  

  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做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旷古绝今。

  众所周知,刘邦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他写的两首诗,却一直流传至今,甚至达到了可与专业诗人相媲美的程度。

  反观乾隆皇帝,从小接受正统的皇家的教育,学习诗书礼仪。

  他一生曾经写下四万多首诗,差不多是每天都要写诗的频率。

  然而,“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2首,却力压乾隆4万首,如已成千古绝唱。

  

  乾隆皇帝虽然诗写得特别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打油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意义。

  形容这顿饭好吃,他也会写首诗称赞,这样的诗,好像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流传得比较多的,是他悼念富察皇后的几首诗,算是有几分真情实感。

  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对任何事情都十分自负,对写诗方面也是如此,基本上每天都要写上几首诗。

  

  闲来无事,就把这些诗送给大臣们,或者和才子们一起吟诗作对。

  乾隆皇帝写了四万多首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可以做写诗数量第一多的帝王,这才是乾隆皇帝所追求的。

  他也并不在乎自己的诗质量如何,他只想拿到写诗第一皇帝的称号,这与他好大喜功的性格,颇为遥相呼应。

  而刘邦自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并不会随意地写诗。

  他所写的诗都是情感渲染到位,才会动笔写诗。这与乾隆皇帝写诗的本质就有很大不同。

  

  刘邦一生只写了《大风歌》和《鸿鹄歌》这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也十分直接的表达了刘邦当时的情感状态。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甚至还流下了眼泪。

  铁血帝王的眼泪,何其罕见而又珍贵,可见刘邦是对这两首诗,赋予了自己太多的情感。

  而这两首诗也记录了汉初两件比较出名的事情,《大风歌》是刘邦在击败英布后,经过自己的故乡沛县所作的诗。

  而《鸿鹄哥》则是他想改立太子不成,而后有感而作。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平民出身,开创新的大汉王朝,最后登上九五之尊的人。

  刘邦家里大部分人都是平民,不要说做皇帝,就连做一个县令,他们都没有想过。

  刘邦早年的时候,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就连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都十分不喜欢这个儿子。

  刘邦也因此记恨刘太公许多年,甚至在他登上皇位之后,还问父亲:“您曾经说我生产劳动,不如我的二哥,如今你看看我挣下的这份家业与二哥比,怎么样?”

  

  刘邦这么问,颇有几分羞辱父亲和二哥的意思,也使得父亲刘太公十分的尴尬。

  刘太公只能笑着说:“当然是你更厉害,你二哥那点能力怎么能和你比啊!”

  后来他也不知道怎么混到了泗水亭长的位置,秦朝的亭长相当于今天村长这个职位,大小也算是一个官。

  再加上他十分喜欢在外面结交朋友,像萧何、樊哙等汉初名人,都是和刘邦相识于微末。

  

  虽然刘邦在当时的一众起义者者,兵力不算最强,但他却是最后的赢家,顺利建立大汉王朝。

  随着大汉王朝成功建立,刘邦也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

  但是打江山难,守江山则更难,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朋友,如今却要谋反,这也使得刘邦十分心痛。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谋反,这让汉高祖刘邦异常头疼,英布是一位极其英勇善战的将军,着实不好对付。

  

  英布本来是追随项羽的叔父项梁起事,后来项梁死后,就追随项羽,被封为九江王。

  后来在汉臣随何的劝说下,改投到刘邦麾下,后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虽说不像吕布那样被称为三姓家奴,但这种背弃旧主的行为,也不值得为人所信赖。

  他的谋反可以说是被刘邦所逼,也可以说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刘邦不顾大臣的建议,决定此次要御驾亲征。

  在英布的眼中,除了韩信和彭越,其他的将领根本不配与他一决胜负。

  但他没想到,此时年迈的刘邦,选择御驾亲征。

  这场战役的结果,也是家喻户晓的,以刘邦大获全胜而告终。

  

  在回京的途中,刘邦突然想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富贵不归故里,又有什么意思呢?

  回到沛县的刘邦,宴请当地的老百姓一起吃饭。

  在酒意的驱使下,刘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在刘邦大获全胜时写的,开头确实是激情澎湃,但结尾却让人感觉到了无奈与悲伤。

  

  当初的那些名将,譬如韩信、彭越、以及英布都相继被刘邦诛杀。

  他虽登上九五之尊,但是却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境地,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

  这是成功者的无奈,更何况此时刘邦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他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他心中更多的是不甘心,始终不能战胜生老病死,同时他也舍弃不了这大好河山。

  

  《大风歌》最后虽是充满了无奈之感,但开头却还是颇为激情洋溢。

  而《鸿鹄歌》则是彻头彻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即便是贵为帝王,却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主。

  《鸿鹄歌》虽然没有《大风歌》那么出名,但也是小有名气。

  《鸿鹄歌》的创作背景有又是汉初的另外一件大事,关于太子的废立。

  

  太子刘盈是刘邦和吕雉的嫡长子,自然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但是由于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而吕雉年老色衰,不再被刘邦所喜爱。

  子凭母贵,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也就十分得刘邦的喜爱。

  对于喜欢的女人和儿子,刘邦怎么看都觉得顺眼,而对于吕雉和刘盈,刘邦则是越看越觉得讨厌。

  他甚至觉得刘盈太过仁慈,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反而刘如意十分像自己。

  

  这个想法在刘邦的心中一直不断地闪现,他竟然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

  废立太子,已经不仅仅是帝王的家事,事关整个国家的根基。

  即使刘邦想废掉刘盈,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何况刘盈的母亲吕雉,也不会束手就擒。

  吕雉是刘邦的发妻,与刘邦的一众股肱之臣关系都很好。

  像萧何、张良等大臣都非常认可吕后,毕竟都是曾经一起共患难的老友,像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更是会拥立刘盈为太子。

  

  而戚夫人,只是凭着年轻貌美得到刘邦的喜欢,在朝中没有任何的根基,根本没有人会支持立刘如意为太子。

  即便刘邦贵为天子,但是立太子之事,他也不能一意孤行。

  吕雉听说刘邦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立马找到名相张良商量此事。

  张良自然是支持刘盈为太子,他就给吕雉出了个主意,张良让吕后找到商山四皓,并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

  

  商山四皓是汉初较为出名的大学者,刘邦三番几次请他们出山,都被拒绝。

  这次刘盈可以请他们出山辅佐自己,这无疑代表着民间和世家对太子的认可。

  由于太子刘盈仁慈、尊重读书人,商山四皓很爽快地答应出山辅佐他。

  刘邦见到自己一直没有请出山的人,竟然肯出山辅佐刘盈,他就知道太子已经不能废了。

  

  废太子之事只能就此作罢,看着心爱的女人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刘邦深感自己即便贵为帝王,却还是有很多事情不能自己做主。

  于是,他不禁写下了《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他把太子比喻为鸿鹄,如今太子羽翼丰满,他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废立太子。

  刘邦自知大限将至,他十分了解吕雉的脾气秉性,他死后,吕雉一定不会让戚夫人安度晚年。

  

  刘邦看着戚夫人,心中不甚难过,只希望她以后可以安分守己,自求多福。

  刘邦的猜想果然没有错,在刘邦去世后不久,吕雉就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伸出了魔爪。

  吕雉的狠辣在历史上都是享有盛名的,最为出名的就是她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并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前来观赏,差点把刘盈吓疯掉。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自然是难逃吕雉的毒手。

  

  若是刘邦知道自己的爱妾和爱子,遭遇了这样非人的对待,他一定恨不得从长陵爬起来,痛打吕雉一番。

  可惜这一切已经由不得刘邦做主了,他早已沉睡在长陵之中。

  一代帝王也护不住心爱之人,可见刘邦在写《鸿鹄歌》的时候,是多么心酸和无奈。

  刘邦虽是“文盲皇帝”,但他对这两首诗,投入了自己太多的情感,也唯有这样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流传千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