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校内网本来有机会成为另一个社交巨头

  校内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校内网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校内网。国内大多数参考国外项目做起来的公司大多成功了,比如参考Uber做起来的滴滴,比如参考niconiconi做起来的B站,比如参考Twitter做起来的微博,比如参考Quora做起来的知乎等等。而参考Facebook做起来的校内则是输得一塌涂地,相反原版的Facebook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这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因为校内本来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社交的方式和可能。那么校内为什么会失败呢?

  校内网1、校内初创

  2003年美国逐渐走出互联网泡沫,当时正在美国读书的王兴敏锐地发现了互联网复苏的趋势,这依然是一个面向未来最有价值的方向。王兴联系了自己的清华大学本科同学王慧文以及中学同学赖斌强后,三人在清华大学附近租了一套民宅,开始了互联网创业。其实当时三人只是对互联网有信心,但是却没有找到创业方向。在试过了几个不成功的方向,王兴决定模仿Facebook做一个校园社交网络——于是校内网诞生了。

  当时王兴手中并没有太多的钱,校内网的推广也只能选择一些低成本的推广方式。他们的第一次推广是清华电子系学生节门票抽奖活动,他们就花了1000块钱买了100张票,然后拿这些票在校内网上抽奖,这一次活动拉了清华大学800多个真实用户。他们还以一个新用户提成5毛来招聘校园推广大使,这些简单的推广方式加上几乎没有同类竞争对手让校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校内网但随着校内崭露头角,大量的同类竞争对手开始出现,校内当时最大的敌人是来自张帆的占座网和陈一舟做的5Q网。随后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校内网的资金很快就烧完了。校内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决策不清晰,作为第一次创业的王兴远远没有后来的霸气,所以缺乏资金加上内耗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陈一舟在王兴四处找投资的时候,陈一舟来了,背靠千橡互动的陈一舟对于校内网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陈一舟曾经威胁王兴如果不卖给他的话那么他就把钱全投在校内网的竞争对手身上。内忧外困的王兴只得把一百多万用户的校内网卖了。

  2、转型人人

  校内网转型人人网陈一舟接手后的校内最大的好处就是推广资金不再匮乏,因此在后续的推广大战中占座网等竞争对手逐渐被清理出局,而陈一舟的野心也不再局限于做学校社交,于是2009年7月校内网转型为人人网也水到渠成。

  其实校内的衰落从转型那一刻就决定了。校内网凭借实名制可以保证用户的真实性,而在转型人人之后不再需要实名制的结果就是用户质量迅速崩塌。一开始的校内网大家都是真实的学生用户,大家分享的都是真情实感。你打开时间流,全是同学们的各种照片和状态,就算我的照片再丑,也依然会有我的小伙伴们点赞。校内分为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大量的正向反馈来留住用户。

  但随着转型人人之后,不需要实名的大量虚假用户进入,他们不再分享真实的情感和照片而是选择大量搬运段子和新闻。当一个社交网站上充斥的全是各种段子和新闻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社交氛围的全面崩盘,真实优质的用户开始大量逃离人人网。转型后的人人网既没有吸引来社会上更广阔的用户,还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学生群体。

  人人网的众多竞争对手3、被移动时代埋葬

  如果Web2.0时代人人网尚且可以在电脑上苟延残喘,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彻底埋葬了人人网。在网页时代人人网是跟随Facebook的页面和布局,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两者的局面则截然不同——Facebook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应用,而人人网则完全掉队,依然参考Facebook去做自己的移动应用,这也就意味着人人网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做出了一个中国人完全不需要的应用。

  微信朋友圈而即时通信的霸主微信的出现则给了人人网最后一击,朋友圈作为展示型场景直接威胁到了人人网的业务模式。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存在的,早期的朋友圈大家写得也是真实内容居多,这对比人人网上混乱的信息无疑是优质内容,因此用户时间迅速沉淀到朋友圈中,而人人也彻底无人问津。

  4、朋友圈正走向人人衰落的老路

  微信校内网衰落了,但有趣的是埋葬了校内网的微信朋友圈同样也衰落了。你有多久没有看朋友圈了?现在朋友圈同样充斥着和人人网后期同样的问题——信息过载、杂乱无章。有人曾经总结人人网的内容——“生活常识化妆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录,论文大全雅思题。恋爱金句传送门,男默女泪蛋疼文。读到哪句心痛了?不顶不是中国人。”而现在这一幕同样在朋友圈上演,不得不让让人感叹互联网的历史果然都是一个循环。

  曾经的微信朋友圈埋葬了人人网,那么谁会成为微信朋友圈的终结者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