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主持人彬彬被活活烧死,成为金庸创作《笑傲江湖》的契机

  金庸的武侠小说,浪漫不过《射雕英雄传》,热血不过《天龙八部》,庞杂则莫过《笑傲江湖》。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致力于书写成人童话的金庸先生,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金庸先生在60年代笔耕不辍,很大原因跟《明报》发展有关。金庸创办《明报》,《明报》是他的“亲儿子”,自然要扶上马送一程。

  《明报》得以打开市场,靠的是金庸的新闻评论,以及其创作的精彩的武侠小说。为《明报》的发展考虑,金庸还曾力邀古龙创作武侠连载。

  

  60年代是《明报》发展的最迅猛的时期,海外也开设分店,金庸自然不敢怠慢,武侠小说一部接一部。

  可是,金庸为什么要创作《笑傲江湖》这部人物庞杂、主题严肃的小说呢?60年代的人们向往爱情推崇浪漫,这样一部小说显然是不讨巧的。

  

  这当然跟当时的环境有关。讨论一个人,一部作品,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就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忌。

  联想到当时的风风雨雨,金庸创作《笑傲江湖》不仅顺理成章,似乎还有一丝“不写不行”的意味。

  

  当时的香港处在暴风雨的前夕,距离暗无天日或许只剩30里。那个时候“大聪明”泛滥,一部分人跑到香港“搞搞新意思”。

  暴力逐渐蔓延在各个角落,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不断发生。最高峰在1967年8月来临,主持人彬彬下班途中,遭暴徒袭击被活活烧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

  

  彬彬的遇难,在于其一贯地公开反对暴行,并多次在电视台公开表态。在这一点上,金庸跟彬彬是完全一致的。金庸也多次在《明报》发表社论,批评“大聪明”们是泯灭人性的暴徒。

  正因如此,两人成为“大聪明”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搞了一个暗杀名单,彬彬是第一个,金庸是第二个。

  

  虽然社会上早有传闻,但真假难辨,金庸本人似乎并未当真。但彬彬一死,就由不得金庸不信了。悲剧发生不久,金庸逃往新加坡避难。

  跑到新加坡后,金庸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续写《笑傲江湖》。当时这部小说已经连载了4个月,彬彬之死以及紧张凶险的社会环境,则成为金庸创作《笑傲江湖》最重要的契机。

  

  《笑傲江湖》有明显的影射之意,相信读过书的人都能体会到。这部书最有意思的一点可能有人没察觉到——只论正邪,不论对错。

  金庸的其他小说多讨论是非,《射雕》五侠争第一,虚名的意义何在?《天龙八部》讲人性的“贪嗔痴”,还是以是非为分界点。唯《笑傲江湖》只论正邪,不分对错。

  

  金庸的用意不言自喻,这也充分说明其创作动机,以及受社会环境影响之大。实际上跟金庸同年代的人,是不会怀疑《笑傲江湖》的创作意图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