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迷宫》:半程优秀,半程低劣,聂远演技依旧犀利
老IP故事+国人面孔,这个组合,拍摄悬疑电影,通常不受待见。
老IP: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对比,对比之下,就是无穷无尽的伤害。国人面孔:拍摄稍微高端点的悬疑,通常都是吃力不讨好,这个情况没有道理可言,但它就是存在,而且逢片皆灵。
《黑暗迷宫》就是上面这两种情况,想要拍的多好,基本不可能。
创意思维上的缺失:电影剧情依旧停留在典型的梦境+逃生框架,而摆在前面的佳作太多太多,想全面超越难上加难。
再加上又是国人所拍,第一印象先打折扣,综合下来,评分、人气惨不忍睹。
三个角度,全面评析《黑暗迷宫》,好或不好,总得有个说法。
剧情层面一分为二,前优后劣
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可以分成两个段落,段落的分割点是心理咨询师陈嘉第一次醒来。
而这次醒来,起到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总体而言,劣势大于优势。
优势在于:告诉观众,我这是梦境,所有你一切看到的不合理,其实它都是合理的,所以请不要吐槽。
劣势在于:悬疑电影本身就是悬疑+未知,刻意的告诉观众答案,反而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于是电影的好坏,也就是从这个分割点被砍成两段,前半段的优质,对应后半段的劣质。
而再次醒来,重进梦境,前面并未走完的六条隧道场景突然切换,人物主体也从杀人狂魔变成了心理咨询师陈嘉。
再次进入梦境,很难再接连上前一段的梦中故事,从科学逻辑上来说,没有问题。但对于一部电影,前情未明,并且再无交代,则是一个较大的弊端。
主体人物的改变,从杀人狂魔的人格分裂,转化为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分裂,这是一个惯用的套路,言之通顺,但并不新意。
梦境搭建层面,六条隧道颇有看点
本片最大的亮点,应当在于六条隧道的无限循环设计,有借鉴“密室逃生”的嫌疑,但总体架构上,依旧很给力。
在前一个小时的剧情中,六条隧道,对应六种风格,找不到的出口,突然死去的同伴,以及房间里收藏的各种残缺的生物标本,以上这些,给人的感官刺激,极度强烈、且持续。
每一个隧道,对应一个人格,杀人狂魔在隧道中共计分裂成七个人格,但隧道只有六个,依据规则,每一个隧道必须死去一人,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隧道(依据电影设定,小熙是虚拟人格,司机是杀人魔对母亲情夫的映射人格,而这两个人格,究竟是否属于杀人狂魔本身,需要打个问号)。
意味着六条隧道走完,最终将只剩一个人格,而那个人格也将成为杀人狂魔最后保留的人格。
依照陈嘉本身的计划,是要找到负责“杀人”属性的人格,继而获取妻子赵欣被藏匿的地点坐标。
但当第一次梦境醒来时,隧道还剩两条,但人格同样只剩两个,死去的人格里有负责杀人的人格,但坐标依旧毫无头绪,这打破了陈嘉预先想要的设定。
此时孕妇人格,用刀捅了陈嘉,时间走完,梦境醒来。
电影走到这里,时间过去一个小时零两分,这一段的剧情,是整部电影最大的精华。
诸多情节背后,有值得深入思考的道理
《黑暗迷宫》除了悬疑风格之外,也糅杂了一定的“寓言”含义,电影中有很多细节,更像是颠古不破的道理,常说,却也常常被遗忘。
(1)不要以貌取人:电影的一切开篇是从陈嘉妻子赵欣因汽车抛锚,而误上“贼车”开始。赵欣放弃第一辆大货车,选择后面的小轿车,原因无他,以貌取人。
(2)饿了,你就啥都吃了:七个人格中,“浪荡”人格的唐馨予虽然表演的很尬,但是她代表的一类人,却很有特性。从开始的厌恶方便面,坚决不吃,到最后为了一包面,出卖肉体,放弃尊严,这里面的讽刺和教育意义很浓。
(3)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是多数人挂在嘴边,却未必可以体会的一句话,陈嘉与赵欣都在相互失去以后,才知道对方的珍贵,赵欣在大水淹没脖颈,对陈嘉留下的最后那段“告白”,虽然有些俗套,但不失为再一次佐证:珍惜眼前人,莫等失去再后悔。
(4)你的内心藏了几个你:每个人内心,都有几个不同性格的自己,是有严谨的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层面的“超我”、“自我”、“本我”,早已让我们对人格有着清醒的认知,人皆有黑暗一面,也有阳光一面,正视,兼容,最后忽视就可,无需太过刻意回避。
《黑暗迷宫》,及格之上,优秀之下,聂远、杜奕衡等人的演技依旧十分给力。如果不是后半段过于赶场,加上刻意的交代剧情背景,它应当可以更好。
(文/二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