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瓷》里学人情世故,我学到这些,你呢?
《青瓷》的作者浮石,据说曾经从事拍卖行业,达到千万级别的身价。
这本书的故事主题也是围绕拍卖行业的生意运作,里面的各种官商、情爱关系写的入木三分,真实成分比较高。
我看过书也看过电视剧,电视剧改编力度太大,有些比较赤裸现实的地方被艺术化处理,对原著的还原度不高,建议可以看看原著,冲击力会更大。
因为题材的敏感性,书中包含大量敏感情节,即便电视剧改编很大,依然被禁播了。所以,很多敏感的地方我也规避一下,聊点能说的吧。
第一,对“礼”的认知。
以前觉得送礼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后来发现,需要正确认知送礼这件事,这两个字≠奉承拍马屁,看透本质就会发现其实这算是一种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往来的润滑剂,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上司下属,礼物的交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倘若能把送礼这件事处理的如鱼得水,说明情商还算比较高。
曾经我并不特别考虑别人的喜好,送礼物先考虑自己的预算和想法,不怎么关注受礼方的具体需求,家里有客人到访,做饭就选自己拿手的,也不过多在意客人喜爱的食物。
我还认为自己这是不阿谀奉承,后来慢慢觉得这种想法有点过于天真了。
送礼是一门学问,哪怕不从商不做生意的人,我认为也值得揣摩。其实我们很多人,根本不会送礼,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挑选到送出的环节都没有考虑关心对方的需求,所以送礼也容易吃闭门羹,送了个寂寞。或者说,送的东西对方并不喜爱,也是浪费一番心意了。
剧版中张仲平和徐艺都为了同一单拍卖生意,有意拉拢一位侯姓男子,但是他们的操作手法完全不一样。
徐艺拿着一叠现金就直接敲了人家的门,结果被骂的狗血淋头,根本没送出去。反观张仲平却是套路十足,套路的背后就是对人性的把握,对关系运营的娴熟运用。
他前前后后登门了数次,每次都不谈生意本身,就和人家拉家常,因为他明白关系不到火候,万一说的太早对方推掉了,下次再努力就得从负数开始了,之前都白忙活了。
来看看,他具体怎么做的。初次登门他以老乡身份打招呼,进门后发现侯家最显眼的地方是放的儿子侯小平书法作品,他瞬间就找到了突破口。通过试探证实,这家人对儿子的书法教育非常上心,他默默记在心里不吱声。
走的时候他随意地说自己抱来了一箱酒(提前摸准了人家爱喝酒),但是侯家万般推辞,推脱不掉就说要给钱,于是张仲平说这个酒是朋友送的,内部特供酒没价,况且我搬来搬去上下楼的,你就心疼一下我吧。就这样几经推拉,侯家收下了。
后来张仲平基于自己的人脉,主动帮侯小平找了省内最有名的书法名师教学,对侯家的说法是:书法家看中侯小平的书法天赋免费收为关门弟子的,私下却悄悄给书法家付了双倍学费。
做的这么贴心周到,还让侯家没有太多负担,侯家对张仲平的情感瞬间就亲密起来了。想想,侯家欠了张仲平这么大的“人情”,能不想着报恩吗?当张仲平需要什么的时候,能不考虑一下昔日的情感?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互惠理论,就是当我们欠了人家的,就想着要还。俗称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比如很多推销员,就是会免费赠送你一个小礼物小东西,等你接受了他就给你发出一个请求,让你购买他的产品,你买还是不买?
换个案例,你的朋友在你失恋难受的时候,陪着你疗伤帮助你走出痛苦,你会不会对她很感恩?以后她遇到什么事了,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帮助她?
所以关系的深浅,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往来中建立的,而送礼可以锦上添花。
我很赞同书中提到的,送礼就是送心情。收礼的人会因为你送的礼物就是他喜欢需要的而感激感动,心情大好态度也就热情起来,觉得你真懂他。要是还是那种他平时都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更是珍视万分。
正所谓众生只有好恶,没有真理真相。真理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那份好心情才是最应该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花钱都换不来好心情,比如有的人喜欢艺术品喜欢其乐融融,哪怕给他多少钱他都开心不起来。
记得《天道》里面就有一段,丁元英和韩楚风去五台山求见高僧,红色票子加了好几次送去,高僧都退回了完全不为所动,直到送去一首丁元英写的小诗才答应见面,人家不求财只为探讨佛法。
送礼真的没那么简单,有时候还得自己给受礼的人,提前寻好一个接受礼物的理由。还记得,我当年生下宝宝,我的前上司给我发来了一笔转账恭喜我。后来,我也给他转账了一笔,他坚决不收,说我的理由不充分,因为当时我转账时说的话是我给他女儿买点糖和衣服。后来想想,确实生硬了一些。
回到书中,你看侯家为什么要接受张仲平送的酒?因为他传达了一个信息,这酒没有花钱,送的人没有花钱,收的人自然就没必要那么认真了。这就是给了对方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除了以上,我觉得关系本就应该平时注重积累,多活络多来往,而不是遇到事情了马上临时抱佛脚。想想一个平时不怎么联系或者不认识的人,突然请求你帮忙做点事,你是否会答应?同理,换做我们自己也一样,平时不努力未来徒伤悲。
从中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1、不过分排斥送礼,反而要多通过礼品来加深关系,尤其重视礼品的创意和用心度。
2、送礼最有难度的地方,不是在于买和送的动作,而是要送到别人的心坎上,且提前想好让人家不得不收的话术。
第二,对“名利双收”的认识。
我们很容易陷入“既要也要还要”的泥潭里。
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我们现在似乎贪欲越来越大了,不仅鱼和熊掌都要,其他的虾米也不放过。于是发现得到的变少了,失去的变多了,越来越惆怅了。
书中写到一个情节,徐艺半路杀进来,抢张仲平马上就要收入囊中的生意,结果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让他们联合办一场拍卖会,于是两方为谁是主拍单位,协拍单位产生了探讨。
当张仲平提出“主拍单位的佣金比协拍单位的佣金低”的想法,徐艺就想不通了,凭什么我作为主拍单位在前面累死累活的干,你们不怎么干活的协拍单位分反而分走更多佣金?
张仲平的回答让我当时眼前一亮:“我的想法是这样,世界上没有名利双收的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你想一想,如果主拍单位的佣金比协拍单位的佣金高,或者哪怕是一样,那咱们两家还得去争,是不是?”
瞬间就通透了。
主拍单位肯定风头更盛,容易出名声,同时需要主导做的工作事务也更多。协拍单位位于辅助地位,品牌曝光度会低,参与的工作内容相对更少。所以公平起见,总有人得名,有人得利,不然双方就会觉得分配不平衡了。
有句老话说的,这天下的好事不能全让你一个人占尽了。如果把全部好事都拦到自己身上,反而就是失去的时候。
比如生意合作,不能总考虑自己的利益,还得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让大家都有钱赚,而不是大家都看着你一个人盆满钵满。不然,大家还会再和你合作吗?有的人会不会眼红想报复解恨?赚了钱失了人心,没准儿还失了小命,这笔“卖卖”划算吗?
举个例子,我结婚的时候,老公家很多亲戚来帮忙非常用心,酒席收了份子钱,老公建议给帮忙的人包金额大一点的感谢红包,特别是那些直属亲人出力很多的,他说大家都开开心心最重要。
本来结婚是喜事好事,收份子钱也是好事,但不能只考虑自己一个人独乐乐,得考虑一下别人的付出和和心情,虽然最后看似失去了一点点金钱,但得到的却是人心和信任。如果抠抠搜搜的呢?以后谁愿意再掏心掏肺的帮忙?
从中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警惕“既要也要还要”的贪婪之心,得到的时候多想想帮助过自己的人,记得感恩回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