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请一个道士出山却遭拒,蜀国灭亡后此道士下山拯救万千百姓

  汉末三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名震一时的道士,如魏国的左慈,江东的于吉,连汉中军阀张鲁也是天师道的骨干人物。但这些道士,要么靠玩弄一些旁门左道的戏法骗术,取悦公卿蛊惑愚民,要么以传道为幌子,发展个人武装势力,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高人”。

  但刘备控制的益州,却出现了一个道士,做派与左慈、张鲁等人迥然有别。此人名叫范寂,又名范长生、范延久,是三国后期蜀汉地区的著名道士。范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青城山潜心修道,清心寡欲,寿命很长,《艺林伐山》记载,范寂活了130多岁,从刘备时代一直活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

  范寂祖籍四川涪陵,刘备入蜀后,定成都为国都,成都府历经战火人烟寥落,刘备遂从益州各地迁徙居民以充实国都,范寂一家也由此来到成都定居。范寂家族本是益州豪族,衣食无忧,但范寂却无心贪恋红尘富贵,来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修道,“岩居穴处,求道养志,甚有名德”。

  范寂本身家学渊源,饱读书史,在青城山苦修多年,道法精进,“博学多艺能”,“兼善天文,颇晓术数”,在蜀中名震一时,“为蜀人所重,奉之如神”。连汉昭烈帝刘备都听说了他的名望,想把他请出山辅佐自己,却被自甘淡泊的范寂拒绝,“先主刘备征之不起”,刘备为了报答对他的敬意,“封其为逍遥公”。刘禅登基后,还划拨银两给范寂重修道观,名为“长生观”。

  蜀汉覆灭后,益州先后归属魏国和西晋,范寂虽历经世事变迁,却养生有术,依然健在。西晋中期以后,国事糜烂,陷入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前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成立不久的西晋迅速土崩瓦解。

  西晋崩溃之际,在益州的统治也陷于混乱状态,军阀混战,盗匪遍地,曾经繁华富庶的“天府之国”,也沦为丘墟瓦砾之乡,万千黎民饱受战乱之苦,衣食无着,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永宁元年(301年),西北的陇右、关中一带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数十万饥民百姓纷纷南下逃亡至巴蜀益州一带就食,遭到当地官府的驱赶压榨。走投无路的饥民,在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等人统率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巴蜀流民起义。义军为了求生,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迭挫强敌,击败巴蜀军阀罗尚,于晋太安二年(303年)闰十二月攻下成都。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逐步攻占益州全境,并连北部的汉中、南部的南中全都收入囊中,然后占据成都自称成都王,于永兴元年(304年)开国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李雄虽然骁勇善战,军事才能卓越,但对治理民政却一窍不通,他所代表的外来流民群体,与巴蜀当地人始终不能很好融合,矛盾尖锐。这时,他得知青城山上的有道高人范寂,于是灵机一动,“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人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想把范寂请出山来,与他共理国事,甚至想把范寂尊为皇帝,他甘愿以臣下事之。

  范寂此时已经年逾百岁,本来已无心过问红尘事,但一来李雄态度诚恳,二来他也为了巴蜀地区百姓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重见太平,于是毫不犹豫果断下山,辅佐李雄。他拒绝了李雄奉他为帝的请求,而是当上了李雄的丞相兼国师。

  在范寂的建议下,李雄“政尚宽和”,善待百姓,轻薄徭役,与民休息,“建官学,兴文教,端风化,罚不妄举,刑不滥及”,万千黎民百姓因之受益无穷。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方舆胜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