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经》佛陀教导“三学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佛法教导止息苦的方法
佛陀的教法引导人们止息生命的「苦」—烦恼的苦及生死轮回的苦。
集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大正藏》卷38)
爱与无明等烦恼是造成轮回苦的根本原因。有了无明等「烦恼轮转」,就有行等「业轮转」,就会继续造作,构成「果报轮转」继续再生,而再启动烦恼轮转。三种轮转循环不已,使我们在三界六道中轮回。
苦,可能终止吗?是的。净除烦恼,也就止息了烦恼及轮回的苦迫。烦恼对于善恶业有发业(引发造业)、润生(滋润轮回再生)的作用,一旦断除烦恼,不但不再造业,原有的业也因缺乏烦恼助成,自然失去感报的机会,不能再招感生死了。
道谛—如何中止轮回?
《沙门果经》揭示了初期佛教的解脱道次第,指出十四种渐次增上的沙门果。这种渐修道又可归纳成三学的修持次第: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透过三学的修持,我们将得以净除烦恼,解脱轮回之苦,得证灭谛。
《沙门果经》中停止轮回的方法
首先,修学须以信、戒为基,作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译尸罗)是善的习性。它是人类自觉应该做的,不论有没有佛出世,不论有没有受戒,都有「尸罗」(如《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卷四六又说:「十善道为旧戒。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沙门果经》中的四清净—身行清净,语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命清净」是中道的生活态度,如法的经济生活,反对欲行与苦行。 )正是戒(尸罗)学的根本。四清净即是十善加上「正命」,与八正道的正业、正语、正命相通。
戒
我们最粗显的烦恼会由身、口行为显现,这类烦恼可以用戒来断除,每受持一种戒律就能对治相应的烦恼。《沙门果经》「小分戒」中,列举了三类没有制立学处(结戒)以前,比丘们奉行的「戒」:
◎远离杀、盗、淫、妄、酒,这就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
◎五戒加上远离非时食、香华鬘严身、歌舞观听、高广大床,就是「八关斋戒」。
◎再远离受持金银,就是沙弥「十戒」。
后来,佛制立「受具足戒」、「学处」、「波罗提木叉」,于是初期的八正道「戒」行,渐渐演化为现在的戒法。
定
其次,活跃在我们想法、情绪中的烦恼,可以用禅定来止伏。《沙门果经》教导我们藉由「守护诸根」,避免六入触境所生的烦恼。再配合饮食知量、警寤、正念与正知,作为修定的调心前方便,让心专注在修行的所缘。于是烦恼渐伏,远离五盖,获得殊胜的喜乐,进入初禅,再进而修持二、三、四禅。「定」的训练,让心专注于修行的所缘境,于是烦恼便没有现行的机会。我们也可以选择特定的所缘,来对治特定的烦恼,如以慈悲观对治瞋恨,以不净观对治贪欲等等。
慧
最后,深深潜藏在心中,伺机而动的烦恼随眠,则须透过观智,才能澈底断除。我们必须在「六处」培养正念、正知与观智,截断从「六处」接「触」外境,产生「受」所生起的「爱」,及执「取」的连结,截断生死之流。
「戒定慧」三学的实践原理,即是「八正道」。以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之基,才能产生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基于正定也才能产生出世间正见的观智,现观四谛,断除部分的无明,进入初果。如《杂阿含经》卷三一所云,这时已断的苦报多如大湖水,所余的苦少如滴水:「正见具足世尊弟子,见真谛果,正无间等(即「现观」)。彼于尔时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所断诸苦(指「报」)甚多无量,如大湖水;所余之苦,如毛端渧水。」(《大正藏》卷2,页224) 其后,圣弟子继续修持,于现世或未来世完全净除无明。
佛陀在《沙门果经》里,赞颂依正见修行的成果,为我们宣说了修行各阶段所能带来的当下可见的真实利益。佛法教导我们戒行清净,不可造恶业,但对过去无量无边的善不善业,是从来不用担心的。我们所应用心的,是依循着《沙门果经》所揭示的修行次第,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瞋、痴,解脱生死之苦,圆满沙门之果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