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法式人文精神,跨越阶层的心灵救赎

  作者:清欢

  2011年末在法国上映的喜剧电影Intouchables,中文片名为《触不可及》,该片上映后连续10周获得法国票房冠军,打破了此前由《泰坦尼克号》创造的记录,并在同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这部小成本制作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于影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心复杂的一面,从多个层次涉及了社会、种族和人性。

  

  电影《触不可及》海报

  《触不可及》是一部经典的法式电影,充满了人文气息和浪漫主义。影片细腻且温情地讲述了一位生活无法自理的白人富翁菲利普和黑人青年德瑞斯在雇佣关系中逐渐形成了友谊,这种友谊跨越了种族、阶层与贫富差距,简单而深刻地表达了平等、尊重和人与人之间的“救赎”。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却相得益彰。菲利普出生贵族,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令人羡慕的家产、体面的社会地位,却唯独没有正常人直立行走的快乐。因一次跳伞事故,菲利普不幸高位瘫痪,一直囿于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另眼相看和内心深处的自卑。德瑞斯自小被叔婶领养,弟妹成群,生活贫苦,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固定职业,长期靠失业救济金维持生计,也因为抢劫珠宝店而有了不光彩的过去。但德瑞斯善良豁达,性格开朗活泼、成熟冷静。在成为菲利普的护理人之后,两个截然不同命运的人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互相影响着对方,内心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Intouchables”的解释为“不能被触摸、不能触碰的”,其复数形式本身就是对影片的最佳解读,即这是对两位主人公的评价。身体的残疾使得菲利普越来越敏感、脆弱、封闭自己的内心,使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可触碰。而德瑞斯则因为犯罪前科,自然让大家避之不及,不敢轻易接触。此外,品味高雅的上流社会生活是出身贫民窟的德瑞斯无法想象也永远触及不到的,而德瑞斯具有的热情、自信、富有感染力和极强的行动力也是菲利普所望尘莫及的。

  两个“触不可及”的人相遇,他们友谊的开始,在于“平等”。当菲利普的朋友劝告他不要雇佣德瑞斯,并说“贫民窟里出来的人没有同情心”时,菲利普的回答是“我要的就是这一点,没有同情心”。面对残疾人,人们习惯将自己定位为优势群体,认为残疾人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给予同情和帮助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护理观念,而这正是以菲利普为代表的残疾人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和态度。王小波有句话,“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因为德瑞斯把菲利普当作一个正常人对待,让菲利普得到了一个人应有的尊重与平等,这正是他希望从别人甚至社会中获得的认同感。

  成为菲利普的护理人之后,德瑞斯常忘记菲利普身体的不便,不给他递手机,也会戏谑地说:“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为了缓解因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呼吸急促的不适症状,德瑞斯凌晨四点带着菲利普在海边散步、抽烟,以缓解情绪。自作主张地替菲利普安排与笔友的约会,并促成了一桩美好姻缘。德瑞斯的存在,使菲利普沉寂、自卑的心灵重获活力与希望。而德瑞斯从最初对昂贵画作的排斥,到试图进行创作,并在应聘快递公司职务时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得到了认可,也在体验跳伞时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在菲利普的影响下,德瑞斯得以融入社会,也重回家庭,收获了期待已久的亲情。菲利普和德瑞斯接触的过程,也是相互救赎的过程,他们在对方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自我,走出内心的狭隘,寻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

  影片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诠释了最纯粹的友谊,不论肤色,不分国界,不比贫富,只在乎心与心的契合”。“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的国家格言,它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法国人的心灵深处,这也成为该片获得成功的文化渊源。影片传达的乐观浪漫与自由民主,带给观众无限的魅力。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即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寻找真诚和友谊,在挫折失意中依然向往生活的美好。(清欢)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